徐霞客1613年5月19日从宁海开游和19年后再游的经过:
1613年5月19日开游的记载:“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即今岔路镇),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这一段古道、路廊和两旁的风光,仍是四百年前的古风。“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岭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盆中物也。”筋竹岭处于王爱山岗中部大路下、岭头陈、山头程之间,是一处交通要道口。东至宁海城,南至天台县或国清寺,西至华顶峰,各约35公里。今筋竹庵已恢复一新。“又三十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岙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今弥陀庵址尚存,此处为筋竹岭至华顶峰的中点站。旁有仰天湖,鸡冠峰等景。“初二日,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这里说的越潦指越过鸡冠峰下的仰天湖,属宁海。攀岭,指攀八辽岭属天台、天封寺即唐代司马承祯修练的灵墟道场,距华顶峰仅数里。这次开游首宿梁隍山,次宿弥陀庵,三宿天封寺,第四天登华顶。
19年后的日记更加简洁。“壬申(1632)三月十四日,自宁海发骑,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东南十五里为桑洲驿,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门岭,为入天台道。十五里,渡水母溪登松门岭,过玉(王)爱山,共三十里,饭于筋竹岭庵。其地为宁海、天台界、陟山岗三十余里,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顿家(即上里坑,属宁海),瀹茗饮石上。又十余里,逾岭(八辽岭,属天台)而入天封寺。”这里所写的水母溪,即白溪,今上游已开发为天河生态风景区,这一段游记除记载游程外,补充了岔路口、水母溪等前记未提及处。
徐霞客古道上,现存的古迹有:①暗岩茶廊和双水泉。距西门二公里,茶廊、古道、古桥、古井均保持了古时的风韵,是城区宝贵的探古场所之一。②梁隍驿道和岔路口,是霞客前后两次旅行中,分别住宿的地方。今存梁隍驿古道残桥,岔路口古指路碑。③上金路廊与松门岭。路廊、古道、沿溪小径、古岭,均保持着霞客当年走过的风貌,全长约五公里,是一处完整的霞客开游古道。④大路下客栈和筋竹庵。大路下保存一段完好古客栈民居和古道,保供游人访古。筋竹庵处于宁海、天台、华顶三条道路的交叉口,旁有古指路碑,近年新立了“台岳东门”碑和“宁台古道”碑,有几段古道尚完好,庵内可接待游客。⑤弥陀庵址和仰天湖。这两处保留完好的庵址和广阔的草坪。《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中赞为“云生足底,人行天上,谁挈成衣五两,则有弥陀庵、仰天湖道中之胜。”近处高868米的鸡冠峰,有李白笔下“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佳景,杜娟盛开之季,景色更美。(吴振亚 童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