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徐霞客游记》,正文第一页,11个字赫然在目;"癸丑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那是1613年5月19日,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底。徐霞客和江阴迎福寺僧莲舟等一行数人,在踏踏的马蹄声中,走出了宁海县城西门。"登台门"三个古朴大字,指明了这是一条唯一通向台州府的驿道。而徐霞客长达二十七年的长途跋涉,二万六千里的探险考察便从此门开始。宁海西门,也成为六十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游记》)第一门。
宁海县,建置于西晋太康元年(280),至今已有1700余年。自古辖属台州府,为台州六县之一。东濒海,西与天台山接壤。南北朝陶弘景在《真诰》中称:"天台山、高万八千丈,周八百里"。宁海是天台山脉伸向东海之滨的余脉。明崇祯《宁海县志·形势》:"宁邑,崇山侵汉,巨海惊涛,四面围环,巍然为赤城东鄙"。县城就建在余脉之一的天台山上,县治为全城至高点,曾有古迹三皇庙。县城初建在唐永昌元年(689),"周围六百步,开四门"(《赤城记》)。后历经唐袁晁、裘甫及北宋方腊等农民起义战争,城废。此后数百年,有治无城。直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防御日趋猖獗的倭患,才动员全县百姓筑了这个新城。徐霞客过此城时刚好为新城建成60周年,期间无战事,故城垣整齐,雉堞鲜明。西门外的屏障清泉山翠润悦目、欣欣向荣。徐霞客记下了“人意山光,俱有喜态”8个字。这信手掂来的8个字,只有他夙愿得偿,心情舒畅时才会感到阳光是那么和煦,山色是那么美丽喜人,人的感情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这一行人到宁海后究竟有何所获,则还要从徐霞客来宁海县城的目的谈起。
徐霞客一行是从四明(宁波)到天台山去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考察浙江的自然地理、山川地貌,就像南北朝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为,他完全不必要从宁海县城经过。作为一个博览舆地志,山海图经和地方志的学者,行李上还藏有《大明一统志》地图集,应该知道从宁波到天台山溯奉化江至奉化县境后,既可从溪口经新昌到天台山北麓,途中可游览著名的穿岩十九峰;亦可从奉化大堰经镇亭到天台山。镇亭为台、明、越三州交汇处,镇亭山高千米,“崖壑杰卓,湍瀑清驶”(胡三省:《西庵记》),峰峦险绝,号称第一尖。而他偏偏要去走最远最平坦的宁台官道,从奉化到宁海。"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游记·游天台日记》,下同),其实无甚山水奇观。即使此次去天台山不想从奉化去跋山涉水,到了宁海县境的杨梅岭(此为去台州和宁海县城的岔道口),为节省路程计,可从此岭经岙胡村翻相见岭,过德兴桥到黄坛街,再越古岫岭就可到梁皇山。不必经梅林、冠庄进小北门(迎阙门)来县城住宿,后再出西门到黄坛,其间至少可节省20里路。虽然尚无资料可考他们在县城逗留的天数,但从"三十里,到梁皇山"计算,那天天气晴好,又是骑马西行,除古岫岭略有一段山路外,余皆为平坦的驿道。况且5月19日近夏至,为一年中白昼最长的季节。与次日一天内冒雨骑马行二十五里,步行五十里,但与"山峻路滑"、"迂回临陟,俱在山脊"的行路相比,三十里估计用不了2至3小时。如此推算,徐霞客至少有大半天时间在宁海县城内游览。虽然无法证明在宁海县城他去过那几处地方,但从出西门时的"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的精神状态中,可见他是收获累累,满载而离开的。
一个千古奇人,一个要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者,一个"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藉与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誌铭》)的大旅行家,不会仅仅满足自然界山山水水,地理地貌的自然景观,还要搜罗沿途独特地域内的人文历史景观。这从《游记》中记载可证,他每到一处,均要去访求志、抄录碑刻、顶礼佛殿、询问耆老等等举动。如崇祯十一年(1638),为求得一部《广西府志》,费尽周折,整整等待了8天!故此,他绕道进宁海县城,是为了寻求宁海特有的历史人物遗踪。尽管《游记》中只字未提,如果按实际当天在县城停留大半天计,已足够他饱览无遗,因为明代县城就只有一条从东门至西门的街道,大多古迹在中、西大街及西门外驿道两侧,均是他必经之地。
首先是一系列有关明大儒方孝孺的遗迹。
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在侄子手中夺得皇权,方孝孺作为正统儒家表率,宁可灭十族而不愿为乱纲纪者写诏书。朱棣果大开杀戒,将方孝孺磔于南京,亲友株连被杀者达873人之多,充军者以数百计。一时间宁海街头尸积如山。此事之惨列普天轰动。嘉靖年间台州知府王可大在《重刻正学先生文集叙》中说到:“而二百年来,不向贤不肖皆知有先生,皆知有先生之文”。博览群书,广搜史料,与南京同饮一江水的江阴奇人徐霞客,能不熟读方的遗文,能不景仰方的为人?能不去寻求方的这种"冲举高蹈"之遗迹?虽其至宁海时距方案已隔了210年,然历代相传,此事宛若昨昔。附带插一句,去年(2002)是方殉难600周年,南京有关部门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如召开殉难600周年学术研究会,重修了方的祠墓,新竖了方的铜像等。600年了,南京人们仍记忆犹新,何况200年后江阴百姓能不熟知其人!且宁海县又是天台山余脉,"夫宁海,自天姥逶迤而东,土根灵远……其产有异才也,固宜"(王可大《同上》)。就从考察天台山的地貌来考虑,亦必想来县城看一下这灵秀神奇的土地。
更何况徐霞客出游天台山是在明万历年间,正是方孝孺一案彻底平反昭雪的年代。尽管在此之前方案已"国禁渐开,遗诗文始出于世",然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明神宗登基后才开始彻底全面地平反,可看下面的史实。
万历三年(1575),方孝孺专祠从南郊跃龙山上迁至县城西门内,建筑宏伟,规制更加齐备;
万历十年(1582),宁海县令黄醇在跃龙山建文峰塔,鼓励宁海学子以方孝孺为榜样,重振文风;
万历十二年(1584),皇帝正式谕旨赦免方案,恢复方姓后裔正常身份,在故都南京?quot;表忠祠",方孝孺列名第二;
万历十三年(1585),释坐孝孺谪戍者后裔,共1300余人;
万历十八年(1590),在县城建"义井亭",纪念因方案死难的义士马子同;
万历二十五年(1597),在华亭(今上海奉贤)恢复改姓的方氏后裔还其方姓,予以昭雪抚恤,并建祠三处;
万历三十四年(1606),奉旨在县城最繁华的中大街建"明儒方正学先生故里"坊;同年还将方嫡系后裔从华亭迎归,奉命守祠;
万历四十年(1612),即徐霞客到宁海前一年,方孝孺诗文全集《逊志斋集》又一次整理印刷发行,史称"万历壬子本"……
从故都就义处南京、后裔避难地上海、故里出生地宁海,江浙二省方孝孺平反活动轰轰烈烈,徐霞客到了宁海县境能不在他的故里留下屐痕,能不发出感情流露的诗文吗?否则,倒反背他的为人性格,他的处世宗旨了。
他可能先到南郊跃龙山,在方孝孺读书处徘徊,瞻仰乾坤正气石坊,抄录坊侧碑文。再折向城南,在以方孝孺的号命名的缑城书院聆听士子的读书声。经过以宋代蔡贵妃命名的蔡家巷步入中大街,在盛家街(今水角凌路)口的义井亭旁读知县吴莱撰的《义井碑记》,这长达500余字的血的记录使他泪水欲流。出亭迎面就是重檐翠展、错彩镂金上高悬"圣旨"的故里坊,据传它是国内仅有的二座半木构牌坊中的之一。据民间传说,石坊倒了之后是不能重建的,木坊坍毁则可以新造,故朝廷特许建木质牌坊,以示对方孝孺的敬重,以他作为万世师表,代代相传。四柱东西两面各有对联四帧,俆霞客抄录完后,匆匆又往西大街方正学专祠,这座周围饰丹的高墙内有方孝孺塑像,有名人撰书的碑林、柱联,"方祠"两字的金匾在夏日中更加辉煌闪光……
如果他在出"宁海西门"前几天到达宁海,他或许还要去方的出生地北乡溪上方村,凭吊那长满蒿草断壁残垣的废墟。或到村对面的飞凤山,在方幼年读书处思索。还要去南乡前童,在方孝孺任教的石镜精舍残迹前,抚摸方亲手栽植的古柏。可能还登上北郊知县戴显为纪念方而建的景方楼……。按俆霞客的个性,这些地方,如有时间他都会去瞻仰浏览。
其次,俆霞客一行还顶礼膜拜过县城内的妙相寺和西门外清泉山下的崇教寺。
清雍正年间编的《浙江通志·寺院》载:南北朝梁代全省新建寺院95所,其中宁海有二所,妙相寺和崇教寺。妙相寺,建于梁天监元年(502),位于县城中心,占地约24亩,以四井为界,今三井尚存,为宁海最大寺院。原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庖厨等一概齐备。钟楼高四层,飞檐高啄,上悬元大德间铸的重1250公斤重的铜钟,钟声响彻十里,为县城最高建筑。今除铜钟尚存外,所有建筑概拆毁,基地新建了民房。崇教寺,建造年代同妙相寺,位于清泉山麓,山因寺名,放清泉山又名崇寺山。寺依山而建,颇为壮观。规制悉如妙相寺,山门外立有寺塔及二碑亭,道侧有亭翼然而起,曰清泉亭。此寺还是北宋农民起义军方腊余部吕师囊的最后根据地。方腊被剿灭后,余部在吕的领导下,转战温台,于宣和四年(1122)被灭于宁海清泉山。有宋代宁海诗人储国秀的《宁海县赋》为证:"吕囊残党,随朴于清泉山寺"。同代人写同代事,当然不会出错。
崇教寺还是我国佛学界最具权威的文化巨匠宋代的慈云忏主遵式大师的出家地。遵式,佛学界尊为同智者,与慧能等并列的中国佛教十六位佛祖之一。他不仅是宁海县城人,俗家姓叶,字知白,而且还是佛教天台宗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后曾讲法于杭州昭庆寺,学者以千计。此外崇教寺宋代还出过两名国内儒佛均有研究的高僧,智贤和禹昭,最后智贤在该寺圆寂。
俆霞客对中华的佛、道、儒三者文化均有研究,在漫长的旅途中多次得到方外人的帮助,或留饭歇宿,或指路告警,或切磋佛学道源,潜移黙化,对佛学亦有所信仰。加上佛寺和名山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寺观亦为俆霞客游览和考察的重点。据《游记》中不完全统计,他游过的寺院达200多所。同行者又是莲舟僧人,逢寺必要去烧香礼佛。且妙相寺距义井亭不到50米,崇教寺又在通梁皇山必经的驿道侧。作为去天台山佛地的两位旅行者,此二寺人文和历史积淀深厚,又是千年古寺,岂有不进去一览寺院全景、寻觅古代高僧遗踪、抄录寺内外碑碣、凭吊寺后山上义军旧营垒之理呢?这从《游记》中载23年后去金华第一寺--智者寺时,对陆游撰写的《重修智者广福裨寺记》的珍爱中可得一证。他去寺院是有碑必读必录的,可惜已无从见到当时他录的资料了,其中或许就有宁海二大寺院的碑记,可补历代志书之不足。
除了寻觅宁海主要的儒、释文化遗踪外,他的步履还在沿途其他历史遗址和名人遗迹中停留。
西门内大街北侧有南北朝梁代殿前将军田什的坊表、祠墓。是时候景作乱,田什为保太子邵陵王出奔宁海梁皇山,山名由此始。后卜居广度里,即今县城。宁海系海隅荒域,田什驻此后保境安民,百姓日繁,宁海人民尊为第一明君,死后在其居地建墓和庙宇,历代祭祀。
唐侯祠,位置近西门,祀明嘉靖间宁海知县唐愈贤,唐令为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到任后,遵循他老师的"知行合一"理论,"劝学明道,移风易俗为已责。至于剔蛊剪弊,扶弱抑强,均田平徭,张弛措置,适当人性"(《崇祯宁海县志·宦绩传》),百姓由是感激,离任后建生祠以纪念。
出西门外,首先见到一小山阜,上筑有社稷坛,建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垒成三层平台,上围以墙,四门,正中立社稷神位。每年新春伊始,知县在此行祭祀大典,以表示对国家和民族的尊重。从社稷坛下来翠竹掩映处为一墓园,面向绎道处立一石枋,上书"陈父神道"。这就是被宁海百姓尊为父亲的五代县令。陈姓,佚其名,五代时县令称长官,历代就称陈长官墓。其任职间,吴越王钱氏要各县增加田赋,陈令上书言宁海土瘠民贫,已挣扎在死亡线上,再不能加赋了,"王怒,置之狱,长官以死争,得免"(同上),其《狱中诗》中有:“要使茧丝殚地力,愿将骨肉伴枷头”句。陈县令"捐一身活一邑"之举,不愧为宁海人民真正的父母官。再往西就是明烈女石三妹墓。三妹,县城人,其父石节,江苏邳州州判,奔祖丧返乡。船至南京仪真遇劫匪。石节为官清廉,匪一无所获,三妹尽脱首饰。匪见其美,欲污辱,三妹大骂后跳江自尽。此事传至皇帝,赐号"天朝旌烈",墓前亦立石坊。古道继续西进,过崇教寺,沿溪转弯下坡侧有一深潭,称主簿潭,山边有一小庙。《台州府记》载:"(宁海)主簿潭,在县西崇教寺岭下"。相传宋代一吕姓主薄,公出时马跃潭中而亡。据传说死后仍念念不忘宁海百姓。经常显灵,百姓在潭边建庙,香火颇旺。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好官的向往和爱戴。此外,清泉山顶还有方孝儒偕友人重阳节在此登高处,后来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游清泉山记》。俆霞客应该经过的古迹还有葛太尉庙。董将军埋甲处甲墩等等,限于篇幅就不作一一介绍。
宁海西门内外,是儒、释文化及名人遗迹的集中地,是宁海古县千余年来人文景观的结晶和积淀。在饱览和记录了这目不暇接景观之后,难怪俆霞客面对葱郁的清泉山,写下了"人意山光,俱有喜态"这8个饱含激情的大字。也不必多去研究他为何不将这些内容记入《游记》内,此不外乎近代研究者所言的几个原因:一是《游天台山日记》之前的日记遗失;二是后代整理《游记》者取舍时删除;或是“不便写、不能写,以防后患"等。至目前止,这些推测均无确切的资料足以证明史实。但俆霞客去天台山,绕道来宁海县城是一个事实。西门内外沿途林立的宁海人文遗迹他已亲眼目睹了,这也是一个事实。山陬海隅的小县何幸,乡贤遗泽有灵,蒙此位大家光临惠顾,在这部千年奇书中留下了11个字的屐痕遊踪,并冠以首篇。别小看了这一笔带过的11个字,几百年后,竟成为宁海人民取之不竭的财富。就从作为旅游资源而言,已使宁海受益匪浅。近年来,有关部门藉此奇人作文章,如耗巨资将滨溪路改建成俆霞客大道,新竖立高大的俆霞客雕像,召开《游记》开篇暨宁海旅游文化研讨会,还拟将清泉山改建成俆霞客公园……。执政者出于名人效应考虑,促宁海旅游经济,宗旨正确,无可非议。然在具体措施中如能更贴近《游记》,效果是否能更好?如再现俆霞客真正"出宁海西门"这条古道,再现往天台山古驿道两侧有价值的历史人文景观,如方祠、社稷坛、陈长官墓园、崇教寺、清泉亭、方腊义军营垒、方孝儒登高处……一来可为来宁海走俆霞客开篇地的游人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加深对这部千古奇书的解读,扩大宁海悠久文化的影响:二来可让宁海后一代(包括海外侨胞)以及莅任宁海的官员受到这深远历史内涵的薰陶,激发爱国爱乡及勤政自律的由衷情愫,为宁海的经济发展多一份奉献,岂不是一件好事?不必再向那名山秀水或古街旧宅张贴先生的金字大名了,物极必反,大名用多了、用滥了就要贬值。
今年是俆霞客首次来宁海390周年。作为一名对宁海地方文献情有独钟者,粗粗勾划了先生来县城时在西门内外所见的且未写入《游记》中的一些景观,以为阅读该书者提供一些佐证,姑且算作某种补充,也表示对俆霞客来宁海390周年的一种纪念。本人学识浅陋,写此文章纯属学步,笔此以求行家教正。 (薛家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