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首页
>政务>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统计信息>统计公报
2006年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8-06-03 17:25:57 信息来源:宁海县政府 浏览次数: 字号:[ ]
2006年宁海县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海县统计局

2007年2月5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筑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生态型经济强县”的目标,深入实施“五五举措”和“平安宁海”战略,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再次同时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年度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1.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5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90.7亿元,增长28.5%;在第二产业增加值中,工业增加值81.31亿元,建筑业增加值9.39亿元,分别增长32.2%和4.8%;第三产业增加值52.53亿元,增长12.9%。一、二、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4:56.1:3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7497元,增长19.0%,比上年增加527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达到3525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2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11.4亿元,增长26.4%;地方级财政收入9.92亿元,增长30.6%。全年财政支出13.69亿元,增长16.9%,其中,文教卫生支出4.23亿元,增长14.3%;行政管理支出1.9亿元,增长22.0%;科技三项费支出0.47亿元,增长8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2%,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依然突出;要素集约利用仍需加强,能源、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十分明显;城乡统筹建设任重道远,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需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改变,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仍比较困难。



农 业

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牢牢抓住农业发展和保护两个主题,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3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2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后,比上年增长3.9%。其中农业产值8.16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0.88亿元,增长3.8%;牧业产值4.52亿元,增长6.0%;渔业产值12.56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13亿元,增长7.0%。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7.0万亩,比上年增加2.28万亩,总产量8.97万吨,增长22.4%。棉花播种面积0.70万亩,总产量437吨,分别比上年下降37.3%和10.5%。油菜播种面积2.65万亩,总产量2925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5.3 %和12.6%。蔬菜种植面积12.75万亩,比上年减少0.17万亩,其中大棚蔬菜0.4万亩,高山蔬菜0.71万亩,出口订单蔬菜面积1.9万亩,果用瓜面积3.32亩,其中大棚西瓜1.55万亩。

林特生产稳步发展。茶叶产量2779吨,同比增长4.5%,其中名茶103吨,增长37.3%。竹笋产量2.46万吨,同比增长20.7%,产值4762万元,同比增长24.0%。果树形势良好,水果总产量18.71万吨,同比增长10.3 %,枇杷产量589吨,增长159.5%,其中白枇杷160吨,杨梅产量10365吨,同比增长12.2%。全县完成绿化造林9867亩,其中迹地更新和低产林改造5913亩。完成义务植树48.5万株,初步完成5个市级“园林式”村庄的创建工作。

畜牧业生产形势稳定。全年生猪饲养量20.7万头,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出栏11.57万头,比上年增长9.7%;年末存栏9.13万头,增长18.1 %。家禽出栏839.8万只,比上年增长16.5%;存栏331.8万只,下降7.5%。全年禽蛋产量2.19万吨,下降7.0%。肉类总产量2.16万吨,增长14.9%。牛奶总产量1447吨,增长382.3%。

渔业生产继续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养殖面积25.17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2.68万亩,比上年新增870亩,仍为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2.3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1.96万吨,增长4.5%;淡水产品产量0.34万吨,增长2.9%。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良好。27家县级龙头企业全年完成实现销售13.2亿元,增长12.2%,拥有农产品基地6.61万亩,收购各类农产品21.07万吨,联结农户6.87万户,比上年分别增长4.8%、13.0 %和12.1%。

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全县共投入资金1.13亿元,新增农村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硬化道路面积56万平方米,完成清水河道治理28公里,拆除旧房、危房面积6.9万平方米,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明显改善,新创建了9个省市级示范村、82个市级环境整治村和4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村建设。“五网”建设不断完善,城区优质资源逐步向农村延伸。

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效突破,农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国”白荔枝枇杷获国家有机食品称号;“梦鼎”胡陈蜜桃、“怡绿”松鹰杨梅获国家绿色食品称号;“乡亲浓”脱水蔬菜、“野鹤湫”竹笋干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称号;“花蕊”蜂产品等3个产品被评为市名牌产品;“跃龙”水产品等3个商标被评为市知名商标。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县新增各类土地流转面积3.7万亩,流转总面积达28.7万亩。通过土地流转,全县建成近15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其中浙江东海岸10万亩绿色农产品基地被列为国家级农业现代示范区建设项目。三门湾百里生态型海水养殖带和万亩高山蔬菜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共引进30余个农业新品种和8项农业新技术,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农业循环经济有突破性进展,开展沼气、沼液及有机肥的综合利用,全年建造沼气池96座和有机肥粗加工厂4个,建立4个沼气示范建设点,沼气、沼液利用户60户,总容积600立方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0348万元。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4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780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1.6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6.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8%。



工业、建筑业和供电业

2006年,全县工业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和创新力度,积极克服土地、能源、资金等要素制约,在国华宁海电厂带动下,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8.65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65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41.46亿元,增长26.6%。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2%。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23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产销率为98.05%;实现销售收入231.56亿元,增长29.1%;实现利税总额25.52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6.28亿元,分别增长65.9%和76.2%。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综合得分为191.01分,同比提高14.58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42%;资本保值增值率137.83%;资产负债率67.05%;流动资产周转率1.7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7.58%;全员劳动生产率55536元/人。

80家实力工程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98.82亿元,利税总额11.01亿元,其中利润7.8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8%、15.6%、23.5%、26.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2.7%、42.7 %、43.1%和48.3%。

六大特色行业发展迅速,有力地带动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六大特色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7.2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9.77亿元、利税总额12.08亿元,其中利润8.7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5%、16.5%、14.3%和19.6%,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56.8%、56.0%、47.3%和53.6%。尤其是模具行业,经过持续每年上亿元的技改投入,设备档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被中国模协授予“中国模具产业基地”称号,模具城被授予“中国(宁海)模具城”称号。

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继彬彬文具在美国成功上市之后,模具企业双林集团已进入上市辅导期。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技术改造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6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6.5亿元、销售收入62.9亿元,利税8.6亿元、出口创汇2.9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5.7%、25.5%、23.7%和14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33.69亿元,增长71.2 %,新产品产值率13.95%。全年工业投入技改资金23.3亿元,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18个,市重点优势行业技改项目9个,引进国外先进设备46项,实际用汇2300万美元。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8.74亿元,比上年增长9.5%,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66亿元,增长27.7%。建筑施工面积281.04万平方米,增长53.3%,竣工面积118.18万平方米,增长20.3%。年末全县拥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35家。

供电、用电量明显增长。全年供电量13.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3%。全社会用电量13.23亿千瓦时,增长18.0%,其中:工业用电量9.92亿千瓦时,增长19.5%;农业用电量0.11亿千瓦时,下降25.5%;城乡居民用电量2.0亿千瓦时,增长18.9%。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国有经济等单位完成投资45.71亿元,增长11.9%;城镇和农村集体投资17.31亿元,增长16.9%。城镇和农村私人投资4.28亿元,增长102.6%;工业投资56.05亿元,增长13.9%。

重点实事工程项目进展顺利。全年重点实事工程完成投资53.9亿元,其中国华宁海电厂、甬台温铁路宁海段、西溪水库、蛇潘涂围垦、乡道路面改造、园区建设、旧城改造、百千工程、农村通村公路、下山移民等重点实事工程顺利完成年度计划。

房地产投资回落,销售情况较好。全年完成投资额4.76亿元,比上年下降17.7%,商品房住宅施工面积3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1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25.79万平方米,销售额9.64亿元。



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商贸业继续加快布局和业态调整,农工商、欧特福、加贝购物等知名超市落户宁海,深入实施“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加强重点镇乡商业网点建设,消费品市场持续平稳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1亿元,增长15.2%,其中,县的零售额27.72亿元,增长15.7%;县以下零售额18.29亿元,增长1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39.69亿元,增长14.3%,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9.0亿元,增长22.9%;餐饮业营业额6.33亿元,增长21.4%。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3.13亿元,增长9.9%。

市场价格总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升2.3%,从主要类别看,食品类上升5.4%,烟酒类上升0.3%,衣着类上升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升6.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升2.4%,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5.0%,居住类上升4.1%。

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96亿美元,增长43.5%,其中:出口总额8.87亿美元,增长40.2%;进口总额1.08亿美元,增长77.3%。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全县加工贸易出口达到1.7亿美元,增长27.8%,占总出口额的19.1%;机电产品出口达到6.17亿美元,同比增长45.8%,占总出口额的69.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384万美元,增长46.7%,占总出口额的10.6%。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1家,总投资额1.47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358万美元,增长15.1%。全年输出各类劳务人员24人次,劳动合作营业额131.18万美元。

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大力实施“以节促游”战略,开游节期间,举行了首届“十大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平安万里游”祭游仪式和中国著名作家徐霞客旅游文化笔会活动等系列旅游项目,旅游部门还开展了第五届“上海人游宁海”推介活动。开展前童元宵节、首届前童豆腐节、长街蛏子节等节庆活动,做好旅游区的组合包装和深化推广活动,推出“古绿红”系列存列套餐游线,深化了“海誓山盟”爱情新干线,创新推出天然氧吧旅游线,有效地提升了宁海旅游知名度,拓展了旅游市场,发展了旅游经济。全年实现旅游收入8.83亿元,增长35.4%,接待国内游客160万人次,增长25.0%,接待入境游客7769人次,增长31.2%。



交通和邮电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推进。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总投资2.84亿元,农村公路新改建190公里,其中新建农村公路58.6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1351.7公里,公路密度84.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0.9公里,一级公路95.2公里,二级公路45.2公里,三级以下公路1160.4公里。全县39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等级公路通村率100%,路面硬化率100%,工程质量合格率100%,通车率100%。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增强。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76410辆,比上年增长8.6%。完成货物运输量1268.4万吨,货物周转量356954.6万吨公里,客运量2067.7万人次,旅客周转量81428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发展良好,现代化通信工具进一步普及。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149万元,电信业务收入4632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7%和15.5%。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27.88万户,下降8.8 %,主线普及率47.3部/百人,比上年下降4.9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37.6万户,增长15.5%。互联网注册用户53086户,增长16.6%。



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保险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全年完成金融保险业增加值5.25亿元,增长20.0%。

金融业务运行情况经常。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3.88亿元,比年初增长25.0%,净增22.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35.13亿元,储蓄存款55.0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8.5%和23.5%。全年发放各种贷款135.4亿元,比年初增长26.5%,净增28.36亿元,其中农业贷款6.47亿元,增长21.6%,工业贷款36.58亿元,增长44.6%。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56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现金支出5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净投放货币16.75亿元,增长56.3%。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各项财产保险承保额94.11亿元,增长6.4%。保险业务收入3796万元,增长1.1%。共处理财产理赔案2136件,下降9.3%,支付赔款金额2177万元,下降10.8%。全年居民参加人身保险的承保额97.44亿元,增长0.5%,保险业务收入9679万元,增长0.3%,共处理人身险理赔案1653件,支付赔款金额5648万元,下降1.6%。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主线,以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化科技管理,深化科技服务为主要手段,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今年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到年末,全县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以第二届中国模具资源博览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了与北京工业大学的科技合作力度,成功举办了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宁海产业基地授牌活动及宁海县与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合作座谈会,促成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在我县模具城设立产业基地,成为我县第一个国家级产学研基地。实施国家星火计划3项,市级工业科研攻关项目10项,科技兴农步伐明显加快,抓好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实施科技攻关、星火和软科学研究四大类科技计划项目48项,其中市级以上计划的项目12项。全年专利授权数447件,比上年增加136件,其中国外专利授权数8件,实现零的突破。

教育工作着力以强化内涵发展,提升层次,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教育强县复查为契机,在“丰富教育内涵、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到年底,有普通中学30所,在校学生30932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8143人;小学67所,在校学校7386人;幼儿园154所,在园幼儿18996人。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达到96.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普通高校考试文理录取率达到72.6%,共向各类高校输送新生3930人,共有489名考生上重点线,积极推进高中段学校向城区集聚,新建的三省中学前期工作已完成。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职普招生比继续保持1:1左右。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成功组建了宁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宁海县跃龙教育集团,有力推动了教育均衡化进程。拥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所,省重点高中、职高、示范学校20所,省、市、县级文明学校82所,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22所,市现代化达纲学校49所。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全年共投入5170万元,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和“食宿改造”工程建设,完成26个基建项目,竣工面积3.4万平方米,23所学校申报省标准化学校建设验收。投入600万元,用于添置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全县中小学计算机达8813台,生机比达9:1。继续强化城乡结对帮扶和新引进教师优先调配农村学校的机制,有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素质教育扎实推进,积极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注重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中小学生违法犯罪预警教育。跃龙中学获全国文明礼仪样板学校称号。我县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名师造就”工程,2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8名教师成为市学科骨干教师。小学、初中专任教师高学历分别达到68.9%、64.9%,高于省平均水平。教科研成果突出,全年有11项课题获市2006年教育科研优秀成果,6项成果获市政府第五届基础教育成果奖,职成教教学成果奖初评时,我县有10个课题榜上有名,教科研成果继续保持全大市前列。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成功举办了2006年《宁海之春》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协办了浙江“钱江浪花”艺术团城乡文化大联动10场巡演活动,同时主办或承办了庆“六·一”少儿精品艺术观赏周活动、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宁海民间艺术展演、庆祝建党85周年大型歌咏晚会、纪念越剧诞辰100周年名家越剧表演周等大型文化活动11项,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文物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10处“宁海古戏台”历史性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平调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柔石故居、潘天寿故居被评为宁波市十大文化名人故居。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65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县图书馆图书藏量19.73万册,图书流通10.25万人次。

广播电视业发展步伐加快。广电中心全面竣工落成并投入使用。技术装备得到极大改善,投入1500万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采购数字摄像机、非线性编辑设备、广播数字音频工作站、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等专业设备。继续推进城乡有线电视网络的光缆化和双向改造工程,新开通光接点30个。全年完成农村有线电视整网16个村,新增用户2千余户。全县广播电视入村率均为100%。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120小时节目,有线电视用户15.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72.3%。《今日宁海》发行1.95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440个,床位1221张,卫生技术人员2952人,其中执业医师1401人,注册护士79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到年末,全县共有46.91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6%,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一步发展。按照“社区卫生十分钟服务圈”要求,跃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推进联村责任医生,全县已有113名联村责任医生,为72个行政村开展工作。农村改水、改厕和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共完成90个村的自来水改造,完成自来水工程建设投资2615万元,改善农村自来水人口50042人,解决15553人的饮用水困难问题。新建卫生公厕105座,新增卫生厕所8157只,目前全县农村卫生户厕率达到85%,粪便无害化管理率达96%,比上年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县属医院上等级创建活动成果明显,第一医院通过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评审,中医院通过二级乙等中医院复评,妇保院通过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喜获丰收,县妇保院的“子宫内膜及组织吸引终止生化妊娠”项目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三等奖,县妇保院《中西医综合治疗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性不孕临床研究》获市级科研项目立项,其他医疗单位获县级科研项目5项。通过“灭蝇先进城区”市级达标考核。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我县体育健儿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技比赛项目,共获得金牌24枚,银牌14枚,铜牌18枚。成功承办了“宁海公交杯”全国少年(U17)男子篮球比赛和“鲁能杯”全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重大赛事。群众性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举办了“电力杯”篮球赛、家庭趣味运动会、登茶山比赛等活动。健身设施不断改善,实施第三批农村健身工程建设,今年在农村建成了60条全民健身路径。全年发行体育彩票3000万元。



城区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建成区面积达到24.9平方公里,比上年扩大1.2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1.05万人,比上年增长6.6%。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46亿元。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推进时代大道东段一期及学勉路一期、梅林独山小区道路、金水东路、兴海中路D、E、F段等道路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工程,城市绿地率为32.97%,绿化覆盖率为36.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13平方米。城区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完成自来水厂二期工程并正式运行,日供水能力17万吨,全年完成供水2502万吨,比上年提高15.2%。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平稳发展,公交运营路线146公里,运营车辆444 辆,其中公共汽车166辆,出租车278辆,客运总量2456万人次。

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成效明显。“6·5”世界环境日期间,举办“十五”宁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就展,通过开展“生态文化周”活动,在潘天寿广场设立“生态长廊”,创建“生态环境监护站”4个,开设生态县建设课等活动,大力宣传宁海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生态文化,生态理念深入人心。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为确保西溪水库饮用水质,增设西溪水库环境监测点,禁止在库区内新上与饮用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关闭规模化养鸡场1处,对水库上游现有的8家机械加工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关闭3家企业的发黑车间。完善白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设施,库区内各村都建造了公共厕所,叶岙村已启动农村生活治污水处理工程试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蓬勃发展,90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全县环境污染整治深入推进,一是源头污染得到了严格控制,严禁审批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建设项目,严格限制环境敏感区域新建有污染的项目。二是工业污染整治效果明显,全年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1247.4万元,限期治理企业44家,对酸洗磷化、电镀、铝氧化、长洋铝灰熔炼、食品加工等行业进行全面整治。三是开展噪声达标区创建活动,对城区7个噪声区域进行网格划分,昼夜监测,进一步优化了人居环境。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全省首个县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区域性混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步确立。“2133”工程全面启动,临港区块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区,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园区被认定为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214448户,总人口589774人,其中城镇人口288989人,乡村人口30078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和51%。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06920人,女性人口282854人,分别占总人口52.0%和48.0%。全年出生人口6203人,出生率为10.65‰,死亡人口3311人,死亡率为5.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2‰。计划生育合格率为95.81%,晚婚率为69.21%。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7元,比上年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791元,增长17.8%。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42元,比上年增长13.3%。城乡居民人均储蓄9362元,比上年增长22.8%。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43平方米和52.56平方米。城镇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6辆、彩电192台、电冰箱102台、空调器96台、家用电脑56台、普通电话102部,移动电话164部。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54台、电冰箱76台、空调器39台、电脑21台、普通电话96部、移动电话172部。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推进。全县职工参加养老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48281人和41057人,有52723人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6907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3%。

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工作成绩显著。全年新增低保对象1110人,全县有13200人纳入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1060万元,实际补助标准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月补助标准达115元和6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24%。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00多人次。全面推进“避灾工程”建设,建成近200个“避灾中心”和“避灾点”。社会福利事业取得新发展,年末全县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14所,床位1700张,集中供养五保老人675人,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2%。全年销售福利彩票2000万元,筹集社会公益金600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