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首页
>政务>专题专栏>往期专题>中国徐霞客开游网>走近徐霞客>徐霞客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专题专栏>往期专题>中国徐霞客开游网>走近徐霞客>徐霞客研究
徐学的形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4-10-22 14:21:18 信息来源:中国徐霞客开游网 浏览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 中国徐霞客 
作者: 佚名

  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毕生畅游名山大川,从事地理考察,为我们留下了科学与文学的经典著作《徐霞客游记》。数百年来,阅读过这部称为千古奇书的人不计其数,历代对其进行研究的也不乏其人。20世纪20年代,丁文江为《徐霞客游记》作校对、标点,编写《徐霞客年谱》,绘制《徐霞客旅行路线图》,确立徐霞客在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创立了徐学。     一、徐学的定义     什么叫徐学?顾名思义,徐学是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一门学问。   徐霞客为千古奇人,《徐霞客游记》为千古奇书,徐学研究的内涵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包括:徐霞客的时代和生平,包括社会背景、家庭身世和社会交往;徐霞客的旅行考察,包括路线、行程,以及在考察过程中在各方面所作的贡献;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和价值,包括地貌、水文、生态、人文地理等,以及他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价值,包括语言风格、叙写特色、篇章结构等,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徐霞客游记》的整理研究,包括版本的流传、内容考证、价值探讨等;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对当代、保护国土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民族团结、发展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现实意义,等等。总而言之,《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明代末期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博大精深,而徐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完整的综合体系。     二、徐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徐学的形成和发展,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明末至清末时期,徐学研究的起步阶段。   徐霞客及其《游记》,得到了与他同时代人的推崇和赞赏,他们都给予了很高评价。   明末学识渊博的名臣黄道周是徐霞客的挚友,他曾写诗称赞道:“天下骏马骑不得,风雪尾走白日;天下畸人癖爱山,负铛泻汗煮白石。江阴徐君杖履雄,自表五岳之霞客。”[1]  有明末清初文坛领袖之称的钱谦益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说:“万卷劫灰,一身旅泊,一意抛弃世事,皈心空门;世间声名文句,都如尘沙劫事,不复料理。唯念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2]钱谦益还在《嘱毛子晋刻游记书》中说:“幸为鉴定流通,使此等奇人奇书,不没于后世,则汲古之功伟矣。”[3]钱谦益在情绪颇为低落之时,仍念念不忘刊刻徐霞客的游记,可见这部《游记》的价值。   浙江临海有小寒山之称的名士陈函辉同徐霞客意气相投,过从甚密。徐霞客逝世以后,时任靖江县令的他受徐氏家人之托,撰写《霞客徐先生墓志铭》说:“霞客工诗,工古文词,更长于游记。文湛特、黄石斋两师津津赞美而霞客自怡笥箧。雅不欲以示人。今散帙遗稿,皆载六合内外事,岂长卿《封禅书》乎?”[4]文湛特、黄石斋分别指文震孟(文徵明曾孙)和黄道周。长卿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字,《封禅书》则是司马相如写汉武帝祀泰山时的祭文。   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陈继儒则这样评述徐霞客:“不谒贵,不借邮符,不觊地主金钱,清也;置万里道途于度外,置七尺形骸于死法外,任也;负笠悬瓢,惟恐骇鱼樵而惊猿鸟,和也。吾师乎徐先生也。”[5]陈继儒对徐霞客“清”、“任”、“和”的品格很敬佩,他为徐霞客写了很多推荐信,为徐霞客西南之游提供了帮助。   吴国华撰《徐霞客圹志铭》对霞客作如下评述:“霞客之生平,磊落英奇,目空万卷,少应试不得志,即肆志玄览,尽发先世藏书,并鬻未见书,兼缃充栋,叩如探囊,称博雅君子,人能言之矣。” “霞客尝谓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故穷九州内外,探奇测幽,至废寝食,穷下上,高而为鸟,险而为猿,下而为鱼,不惮以身命殉。”[6]   宜兴人史夏隆为《徐霞客游记》作序,这样评述徐霞客:“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遇名胜,必披奇抉奥;一山川,必寻源探脉,身无旷晷,路有确程,以至沿革方隅,土宜物异,一一详记志中。读其记,如见其人,如历其地。”[7]   潘耒在《徐霞客游记》序中称道徐霞客:“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他又这样评价游记:“读其记而后知西南区域之广,山川之奇,远过中夏也。记文排日编次,直叙情景,未尝刻画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山川条理,胪列目前;土俗人情,关梁塞,时时著见……要之,宇宙间不可无此畸人,竹素中不可无此异书。惜吾哀老,不复能褰裳奋袂,蹑其清尘,遂令斯人独擅奇千古矣。”[8]潘耒说道,宇宙间不可无此奇人徐霞客,书籍中不可无此异书《徐霞客游记》。   江阴人奚又溥将《徐霞客游记》同唐柳宗元、汉司马迁的作品相类比,他说:“夫司马柳州以游为文者也,然子厚永州记游诸作,不过借一丘一壑,以自写其胸中块垒奇倔之思,非游之大观也。……故《史记》一书,帙宕雄迈,独绝千古,而记游之文顾阙焉。先生之游,过于子长,先生之才之气,直与子长埒,而即发之于记游,则其得山川风雨之助者,固应与子长之《史记》并垂不朽。”[9]这段话说的主要意思是,《徐霞客游记》将同《史记》并垂不朽。   清朝康熙皇帝对水利十分重视,因为水利事业是古代农业社会的命脉,当时黄河屡次决口,灾荒不断,康熙为治水而亲自写了《江源》一文。他在杨名时的推荐下,阅读了徐霞客实地考察后所写的《溯江纪源》的一文后,作了这样的结论:“惟明徐弘祖有《溯江纪源》一篇,颇切于形理。弘祖曰:‘河入中国,历五省而入海,江入中国亦历五省而入海,计其吐纳,江倍于河,按其发源,河自昆仑之北,江自昆仑之南(按,非指真昆仑)非江源短而河源长也。’”[10]可见康熙在阅读各种历史地理著作中,发现了《溯江纪源》的科学价值。后经过外国传教士与中国有关人员共同测绘验证,“徐霞客所作金沙江导江”的结论完全正确。   历清康、雍、乾三朝的理学名臣江阴人杨名时,为《徐霞客游记》写序道:“大抵霞客之记,皆据景直书,不惮委悉烦密,非有意于描摹点缀,托兴抒怀,与古人游记争文章之工也。然其中所言名山巨浸弘博富丽者,皆高卑定位,动静变化之常;下至一涧一阿,禽鱼草木,亦贤人君子,偃仰栖迟,寤言写心之境;正昔人所云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者也。”[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首次提出徐霞客在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宏祖耽奇嗜僻,刻意远游;既锐于搜寻,尢工于摹写;游记之伙,遂莫过于斯编。虽足迹所经,排日记载,未尝有意于为文,然以耳目所亲,见闻较确;且黔滇荒远,舆志多疏,此书于山川脉络,剖析详明,尤为有资考证;是亦山经之别乘,舆记之外篇矣。存兹一体,于地理之学,未尝无补也。”[12]   与霞客同邑的藏书家叶廷甲为《徐霞客游记》作序,指出其显著特点:“然一展卷而浙、而闽、而江右;自豫而秦、而荆襄;又自燕而雁门、而云中;又自楚而粤西、而贵筑、而滇南;其所经历之山川,靡不辨其源委脉络,而一一详记之,至土风民俗特产,亦随地附见焉。” “霞客此书,固千古不易之书也!”[13]   明崇祯年间纂修的《江阴县志》和《靖江县志》都收入了徐霞客的《江源考》。清乾隆年间蔡澍等纂修《江阴县志》,在《隐逸传》中收入了徐霞客小传。   在徐学研究的起步阶段,一些知名人士对徐霞客及其《游记》进行了初步研究,对徐霞客的人格、精神以及《游记》的价值进行了评价。钱谦益的“千古奇人”、“千古奇书”说得到了普遍认同。这一阶段,《徐霞客游记》的整理、校勘、刻印颇有成效,多种抄本、刻本保存下来,为后世徐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民国时期,徐学研究的成熟阶段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给国内思想、学术界带来了新的气象。这一阶段的徐学研究趋于成熟的标志,是由传统研究进入了现代科学研究阶段。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中国实际调查的地理书,当此以为第一部。”又说:“盖以科学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实测为基础,如霞客者,真独有千古矣!”[14]梁启超把徐霞客当作知识分子走出书斋,面对实际进行科学实践,开一代新学风的先驱。他把《徐霞客游记》列为国学入门书,推荐给青年阅读。   鲁迅青年时期就购得《徐霞客游记》,阅读后,写了题跋:“戊戌正月二十九日晨,购于武林申昌书画室。原八册,重订为四。庚子冬杪,重阅一过,拟以独鹤与飞四字为次。”[15]鲁迅将《游记》以独、鹤、与、飞四字为序分为四个部分。   真正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徐霞客的当推丁文江。丁文江,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是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丁文江青年时期从欧洲留学归国,阅读了《徐霞客游记》,在实地考察地理时用来对照,赞叹徐霞客“精力之旺盛,观察之旺盛,记载之详实”。他组织西南地质调查队曾经三入云南,足迹遍及川、黔、桂、滇。他长期从事《徐霞客游记》的整理和研究。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丁文江以近代科学方法校点整理的《徐霞客游记》,书前附有他撰写序言和《徐霞客先生年谱》。年谱中除逐年叙述徐霞客生平事迹外,还特别摘录游记中有关岩石性质、流水侵蚀、喀斯特洞穴、植物地理等自然现象的描述为例,说明徐霞客的观察和解释是合乎科学道理的。这本世称丁本《游记》的学术价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明清时期,徐霞客得到文人的普遍推崇,大多称赞他的旅行和《游记》的文字。以现代地理学的眼光,了解徐霞客旅行考察的志趣和《游记》的科学内容,则是从丁文江开始的。丁文江对《徐霞客游记》的科学内容的阐述,标志着人们对《游记》的认识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迁移至贵州遵义。1941年12月20日,在校长竺可桢的倡议下,浙江大学史地系召开了徐霞客逝世300周年纪念大会。竺可桢带头撰写论文和演讲,当时浙大史地系教授叶良辅、方豪、任美锷、黄秉维、谭其骧、方树梅等都撰写了论文,会上作了学术交流。全系师生数十人参加了纪念会。这是我国徐学研究史上有开创意义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竺可桢撰写的《徐霞客之时代》一文中这样评价徐霞客:“人徒知其游踪之广,行旅之艰,记录之详确,见地之新颖,而不知其志洁行芳为弥足珍贵也。”他还指出:“如霞客以求知而探险者,在欧洲并世盖无人焉。”[16]会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地理学徐霞客》论文集。该书包括序言和11篇专题论文。这是徐学研究的第一部论文集,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相关史料,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徐学研究的新水平。   民国时期,以丁文江、竺可桢为代表,力行科学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记》,在徐学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徐学发展步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三)新中国成立至徐霞客诞辰400周年(1949-1987),徐学研究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曾两次推崇徐霞客及其《游记》。1958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他说:“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是错误,他说是金沙江导江。”[17]1959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中说:“如有可能,我就游历黄河、长江……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是明末崇祯时江苏江阴人,他就是走路,一辈子就是这么走遍了,主要力量用在长江。《徐霞客游记》可以看。”[18]毛泽东对徐霞客的高度评价,对徐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这个阶段,一批国内知名学者,致力于徐学的开拓性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在徐学研究方面,著有介绍徐霞客的通俗读物《徐霞客》,着重叙写作为旅行家、地理学家的徐霞客,在我国科学史上的杰出贡献。该书1961年3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侯仁之专程赴江阴考察,写了《徐霞客之故乡》一文。侯仁之还发表《纪念作为时代先驱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拓荒的巨人,时代的先驱》、《徐霞客——石灰岩地貌考察的先驱》等多篇学术论文。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任美锷长期致力于徐学研究。20世纪40年代曾撰写《江流索隐质疑》和《读〈徐霞客游记〉忆浙江山水》等论文。1959年1月,他为古代地理学名著选读《徐霞客游记》撰写简单评述,文中突出了徐霞客在地貌学,尤其是喀斯特地貌研究中的重要贡献。此后,又撰写《徐霞客对世界岩溶学的贡献》等学术论文。   在这个阶段,《徐霞客游记》也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最卓越的旅行家徐霞客,毕生从事于考察当时还不了解的中国西部西南部广大地区。他的最大发现是西江和长江的真正发源地。”“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象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19]李约瑟强调的有三点:第一,徐霞客写于17世纪的游记几乎与20世纪的野外考察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具有同样的科学价值;第二,分析推理的逻辑方法向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思维方法上的弱项,徐霞客却具有惊人的逻辑分析能力;第三,徐霞客没有也不可能受到现代地理学的专门训练却已系统地使用了各种专业术语。从这三个方面来说,徐霞客及其游记的确可以说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些评价,进一步确立了《徐霞客游记》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是一位学术上很有建树的历史地理学专家,他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是当今内容最为详确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谭其骧长期关注和致力于徐学研究。他在学术论文《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中说:“徐霞客以其真理驳圣经,敢言前人所不敢言。”[20]他坚持实事求是精神,通过科学论证,既指出了丁文江在徐霞客研究中的部分失误,也指出了徐霞客在判断江河源流时的个别错误。这是徐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谭其骧还著有《与徐霞客差相同时的杰出地理学家王士性》等论文,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1976年1月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褚绍唐、复旦大学教授吴应寿共同整理《徐霞客游记》。他们以丁文江所编《游记》为基础,多方搜集有关的刊本和抄本,重行标校。整理过程中,得到谭其骧教授提供的《游记》徐建极抄本6册。接着又以此为线索,在北京图书馆找到季会明抄本,与原有本子校核增补,完成了新的整理本,于198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初版印行。新的整理本与旧印本相比,多出156天日记,字数约多出11万,基本上恢复了《游记》的原来的面貌。《徐霞客游记》整理本于1982年、1987年、1995年、2007年多次再版,受到国内学术界的称许和读者的欢迎。褚绍唐还主编《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并写有不少学术论文。   徐学研究发展阶段的高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1980年,潘琪、于光远在《新观察》杂志刊登通讯。1982年由中国科协、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和江苏省社科联四个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由陆定一牵头,有夏衍、孙大光、于光远、潘琪、汪海粟等参加的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1985年,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了“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题词。此后,徐学专著纷纷出版,有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徐霞客研究文集》,吕锡生主编的《徐霞客家传》、刘国城撰著的《徐霞客评传》等。   杭州大学教授陈桥驿长期从事历史地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尤其对郦道元《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研究有建树。他在1983年召开的纪念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筹委会上,发言提出“徐学”这个词。此后,在学术论文《郦道元与徐霞客》中说:“《游记》内容丰富包罗广泛,我们从各个角度对它进行研究,完全有条件形成一门‘徐学’。” “郦学研究继续向前,兴旺发达;让徐学研究后来居上,发扬光大!”[21] “‘“徐学”一词一经提出,很快得到学术界认同和普通应用。   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徐霞客诞生400周年纪念活动,从80年代初开始,前后历时5年。纪念活动中发表的各种有代表性的讲话和文章,后来由中国科协、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了《纪念徐霞客诞生400周年文集》。上海电视台、无锡电视台还摄制了专题电视片。   (四)1987年至今,徐学研究的繁荣阶段。   徐学研究进入繁荣阶段的标志,是各地(含海外)纷纷成立学术团体徐霞客研究会,它们几乎每年都召开徐霞客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徐学研究的队伍不断拓展,徐学研究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全新局面。   早在1987年和1988年,霞客故里江阴、无锡率先成立了徐霞客研究会,开展纪念、宣传和学术研讨活动。1993年7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在北京成立。陆定一、伍修权、黄华、夏衍、冰心、彭冲、程思远、汪道涵、孙大光、侯仁之、谢筱、普朝桂等任名誉会长。会长朱训,执行会长江枚岳,副会长胡有萼、杨克平、朱一民、施光华、瞿宁淑、朱荣、顾伯平、师文、姚秉忠、黄实。秘书长黄实(兼)。1997年7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理事会,增补朱训、江牧岳为名誉会长。会长张宏江,副会长于希贤、杨文衡、朱惠荣、姚秉忠、汤文权、张永康,秘书长姚秉忠(兼)。云南省、浙江省、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也分别于1994、1995、1996年相继成立。此后,浙江省金华市、台州市,贵州省盘县等地分别成立了徐霞客研究会。   进入21世纪,徐学研究学术团体向海外、境外发展。2000年10月,由美国中华艺术学会、文化旅游协会及旅美华侨社团联合发起,美国徐霞客研究会在美国旧金山市成立。此后,新加坡、台湾徐霞客研究也相继成立。学术研讨活动纷纷举行。   云南大学教授朱惠荣数十年来致力于徐学研究,成果累累。他吸收新人研究成果,对《游记》进行参标注释,于1985年推出以简化字横排的《徐霞客游记》校注本,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徐霞客游记全译》,为《游记》的普及和流传做了有益的工作。朱惠荣还撰写了《徐霞客生年订正》、《徐霞客创修〈鸡山志〉》、《徐霞客〈山中逸趣跋〉的发现》等不少有质量的学术论文。   江南大学教授吕锡生,是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20多年来,吕锡生致力于徐学研究,发表了一批有见地的学术论文。他在褚绍唐教授的协助下,注意广泛收集徐学论著资料,特别是建国以前及国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选择,并且补写了大量有关综合、汇编等文稿,编成200万字的《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一书,2004年5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徐学研究成果的汇编,集古今徐学研究之大成。褚绍唐教授称这部书为徐学研究的传世之作 。吕锡生还与他人合作,吸收现代徐学研究成果,对《徐霞客游记》进行重新编排和标点,修正了以前本子的若干错误。《徐霞客游记》故居校点藏本已于2009年1月由广陵书社出版,与读者见面。 上海古籍出版社高级编辑周宁霞,从20世纪70年代起担任《徐霞客游记》的责任编辑。在谭其骧、顾廷龙、褚绍唐、吴应寿等专家的帮助下,组织整理、挖掘湮灭300多年的《游记》原始抄本,于1980年出版了上海古籍版《徐霞客游记》,并撰写了全面论述《游记》出现的时代背景、徐公生平及游踪、《游记》的版本源流、《游记》的科学价值的《前言》。该《前言》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介绍徐霞客生平业绩的各种写作中最系统、最全面的一篇,可以看做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侯仁之先生语)。2005年,周宁霞的徐学论文集《徐霞客论稿》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江牧岳先生称之为“徐学研究最新成果的代表性著作”。   这个阶段,各地研究学者推出了一批徐学专著。唐锡仁、杨文衡合著《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198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将徐霞客的旅游同历代的旅行家进行比较,指出徐霞客的旅行目的是学术考察,因而他的《游记》在学术上有重大价值。郑祖安、蒋明宏主编的《徐霞客与山水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出版。该书以山水文化为中心,全面介绍徐霞客的家世、生平及一生对祖国名山胜水进行旅行考察及其成就的普及性与学术性兼具的专著。冯岁平撰写的《徐霞客游记通论》,1995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阐述了徐霞客生平事迹及其精神,论述了《游记》的历史学、地学、文学、旅游学等方面的价值,勾勒出徐霞客及其《游记》的全貌。朱钧侃、倪绍祥主编的《徐学概论:徐霞客及其游记研究》,1999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总论、上篇徐霞客研究、下篇《徐霞客游记》研究,共54.5万字。任美锷认为是一部较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反映了我国徐学研究的新水平。于希贤编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987年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科普性的学术著作,主要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和科学业绩,展示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地理考察的科学态度。江阴学者田柳著有论文集《走近徐霞客》,2005年6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所写徐学论文30多篇,书后附《新订徐霞客年谱》和《李寄生平年表》,有鲜明的霞客故里特色。朱钧侃、潘凤英、顾永芝合著《徐霞客评传》,2006年8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列入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该书以崭新的理念、宽广的视野、独特的角度,从考辨史实着手,用评传结合的方式,对徐霞客及其《游记》作多侧面全景式研究,阐述徐霞客及其《游记》在思想、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薛仲良编纂的《徐霞客家集》,2007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所录,主要有徐霞客及其直系先世的文章、诗词,并附有他们的传记和对他们的评述文章,是研究徐霞客及其家世的重要参考资料。为推动徐霞客生平业绩的宣传和普及,江阴童渝、徐和明主编的系列连环画(1-14册),2007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系列连环画根据《徐霞客游记》内容改编,请知名连环画家绘画,分成家乡篇、名山篇、福建篇、浙江篇、江西篇、湖南篇、广西篇、贵州篇、云南篇等,是向广大青少年普及徐学的通俗读物。   随着徐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学术性丛刊《徐霞客研究》也应运而生。1997年,由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和江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徐霞客研究》专辑创刊号问世,为徐学研究的开展、成果的展示、信息的提供以及心得的交流等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徐霞客研究》从1997年创刊以来,每年出版1-2辑,至2008年底,已出刊17辑。刊登作品600多篇。1-15辑为黄实主编,16辑起为姚秉忠主编。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与江阴市人民政府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每2年举办一次徐霞客国际学术讨论会。   浙江省徐霞客研究会成立后,每年都要举办徐学研讨会,以此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会后,他们将会议交流论文精选编辑成书,已出的有《徐霞客在浙江》,1998年11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此后,又推出《徐霞客在浙江》续集、续二、续三,分别于2002年10月、2004年9月、2006年10月由中国大地出版社出版。     三、徐学研究的展望     2007年11月,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系列活动在北京举行,温家宝总理发来贺电,全文如下:   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心怀景慕。《徐霞客游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在于运用他人文精神的大文字与科学精神的真文字,将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予以逼真的描画;无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我意识方面,完成了他开拓性的全方位生态探讨与审美观照。他行走大自然中的悠游自在、上下求索;追求真知中的艰苦卓绝、得心应手,是与他对大自然的礼敬尊崇和心印情怀分不开的。他对地理的认识,对资源的爱护,尤其对水利的精心勘察,作为中华文化滋养出的这位先哲,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三者圆融一体,潜移默化,沁入读者的心灵。我中华经典的魅力如此。它接受着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审读,时代的召唤。   时代进展到今天,人类如何生存,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维护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如何提高人类自身的人文科学素质,依然是面临的重大问题。多年来,徐霞客的研究就是在这个人文大基础与终极大方向上不断深化着的。   我由衷希望新世纪的徐学研究,在传承与开发中取得更具深刻启悟、更能促进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作用。[22]   温总理的贺信,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徐霞客的景慕之情,高度评价了徐霞客及其《游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肯定了徐学研究的成绩,指明了今后发展方向。   温总理的贺信,给徐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贺信处处渗透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手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就是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要做到城乡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徐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期。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活动,掀起了一个高潮。以温总理的贺信为标志,在贺信精神的激励下,徐学研究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温总理在贺信中,提到《徐霞客游记》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游记》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作者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对民生的关切上,更体现在作者有珍爱自然、维护生态、保护环境的意识上。《游记》的科学精神,体现在徐霞客地理考察时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山川地貌的奥秘方面。同时,还体现在他不迷信书本,求真务实,敢于纠正前人的谬误方面。   我们学习温总理贺信,就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在中华民族文化大背景下,对徐学研究有崭新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徐学研究。重视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把这三方面圆融一体,以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以徐霞客为榜样,进一步弘扬霞客精神,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新时期的徐学研究,必将利用诸如出版通俗读物、连环画册,拍摄电视剧、电影、动漫片等各种手段,广泛介绍和宣传徐霞客的事迹、贡献和《游记》的价值,大力弘扬徐霞客精神。各徐霞客研究会的研究者们也必将与时俱进,对徐学的许多方面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同时,徐学研究必将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扩大国际间的共同交流、合作,让世人在心目中确立这样的观念:徐霞客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人类的骄傲。徐霞客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此外,在国土资源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旅游经济发展等方面还有许多空间可以去展开。展望未来,徐学研究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注:   [1] 至[13]分别见明徐弘祖著 褚绍唐 吴应寿整理《徐霞客游记》116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1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7、314页,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15]《鲁迅重订徐霞客游记题跋》,《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9期。   [16]竺可桢《徐霞客之时代》,《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367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17]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读书的生活》270页,三联书店1980年版。   [18]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112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译本,科学出版社1975年版。   [20]谭其骧《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601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21]陈桥驿《郦道元与徐霞客》,《徐霞客研究古今集成》922页,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22]《经典传承 时代召唤-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系列活动特刊》地质出版社2008年3月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