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徐霞客丽江行之遗憾
信息来源: 徐学研究16
作者: 黄乃镇 杨林军
徐霞客,正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业标”。徐霞客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旅行家、游记文学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40个世界遗产中(含文化和自然遗产),有18个世界遗产留下徐霞客的足迹。他晚年遐征西南,远抵丽江,与土司木增进行了广泛地交流,留下了汉族与纳西族团结友谊的千古美谈。学术界和民间对徐霞客与丽江、徐霞客与纳西族的友谊是肯定的,今年央视播出的《徐霞客》电视片,不仅仅再现晚明社会情况,还展示400年来徐霞客曾经考察过的各地风貌。央视10套播出的9集大型专题纪录片《徐霞客》之《溯江纪源》,主要介绍了徐霞客丽江之行,制片者对“徐霞客未能继续西行和不能到石鼓考察长江第一湾”甚为疑虑和不满,连续用了六个问句来表达制片者疑惑不解的心情。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看法,这样的讨论诚然对徐学的发展是有益的。
一、近年来宣传徐霞客的影视作品
以宣传和介绍徐霞客的影视资料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先后有十余部系列影片问世。其一,2010年6月至8月初陆续在央视10套“走进科学”栏目播出的九集系列电视片《徐霞客》,“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千古奇书”、“溯江纪源”等,每一集紧紧围绕一个主题,结合史料和实地考察实景的展示,不仅有普及知识的作用,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二,2009年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7集电视纪录片《霞客滇游记》,分别是:最后的远行、不尽的江源、未知的疆域、山水的家园、云中的穿行、极边的彩虹、公元1640年的背影。以徐霞客晚年遐游西南,进入云南为时间线索,突出徐霞客云南之行留下的足迹,较全面展示了徐霞客云南行过程和影响,并结合徐学专家呈现出的研究成果,影视突出的观赏性和知识普及性。播出以后社会反响很大;其三,《中华上下五千年》儿童卡通历史教育片第251集的《徐霞客远游探险》,以动漫的手法,加上通俗易懂的旁白,使略显枯燥的历史知识活跃起来;其四,大型动画系列片《中华勤学故事》之第28集《徐霞客志在天下》,运用动漫的手法,讲述了徐霞客幼年时期的故事,以寺庙前石狮子被大水冲走,后来在徐霞客帮助下当地村民找到了石狮子。还讲述了徐霞客孤身一人深入麻叶洞考察的故事,给小朋友们展示了勇敢和善于动脑子的奇人形象;其五,由房晓溪导演的3d模拟动漫影视片《徐霞客》,运用3d高科技的手法,夸张的故事情节,环环紧扣,从现代青少年喜好的心理入手,从一个侧面传播了我国古代文化名人的传奇经历;其六,云南文化交流网制作的《徐霞客重游曹溪寺》,用云南土话来讲述徐霞客当年畅游曹溪寺的过程和历史影响;其七,2007年科技频道播出了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监制的《历史纵横——千古奇人徐霞客》的电视纪录片;其八,2010年4月至7月间上海电视台拍摄的《霞客行》,采用“行走+采访+模拟扮演”为节目架构的方式,以徐霞客西南考察路线为中心,对比400年来西南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社会变迁; 其九,1987年上海电视台播出的《徐霞客和他的游记》;其十,1991年贵州电视台播出的《徐霞客在贵州》;十一,1991年11月至1992年10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山魂水魄》(上、下集)等等。
而说到徐霞客为主题的电影,几代人孜孜以求的事业。最早可以追溯到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两次谈及徐霞客,“文革”前夏衍提出拍徐霞客的电影。由于在特定条件下只好束之高阁。1996年由导演杜云萍执导拍成电影,将徐霞客形象第一次搬上了银幕,终于圆了中国电影界几代导演的梦。该片在江阴举行首映式,并在1996年武夷山徐霞客国际旅游节暨学术研讨会上放映,得到与会中外徐学专家学者的肯定。
以上皆是全面介绍和宣传徐霞客其人、其事,至于涉及徐霞客题材的影片,更是枚不胜举。近年来如此频繁出现徐霞客为主题的影片,在我国古代文化名人中也是少有的。《徐霞客游记》因其真实性、科学性、普实性而愈受世人青睐和关注,徐霞客本人的精神和思想所具有的现实关怀和创新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因而深受影视界关注。
二、央视10套播出之《徐霞客》述评
由江阴市委市政府发起,联合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中科院和中央电视台拍摄的9集电视纪录片《徐霞客》,于2010年6月至8月间在央视l0套“走进科学”先后播出。该片记录了400多年前“游圣”徐霞客自家乡江阴出发,30余年间,先后游历了今天19个省区名山大川的历程。 纪录片以有代表性的地点或事件为主线,以全新的视角展现《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载的奇特地形地貌、独特地域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大型纪录片《徐霞客》分作:《一个人的国家地理》、《千古奇书》、《徐家有奇人》、《探寻神秘洞穴》、《破解地貌悬疑》、《调查旷世奇案》、《寻源盘江》、《涉险瘴疬之地》、《溯江纪源》等共9集。据江阴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唐汉章介绍,《徐霞客》摄制组自2009年3月29日(出游日)在江阴徐霞客镇开机,先后奔赴福建莆田九鲤湖、九龙谷等地,沿着“游圣”曾走过的古道,下探九漈瀑布群。还临时增加了当地驴友利用现代设备徒步、攀岩、速降等镜头。摄制组转战湖南茶陵,展现 “游圣”从江西进入茶陵,发现麻叶洞等情况。摄制组又来到云南曲靖,寻找盘江之源;在腾冲,拍摄了留有“游圣”足迹的高黎贡山、打鹰火山、仙人洞、热海和顺古镇等景点,揭示了“旷世奇案”——雷毙羊事件;徐霞客在滇西游历中,鸡足山是徐霞客行踪的地标,往北到了丽江,留下弥足珍贵的《丽江纪略》、《法王缘起》、《溯江纪源》等论文。该片中徐霞客的扮演者“不是专业演员,更不是大腕,是无锡市徐学研究会的成员,当地的中学老师,神似霞客儒雅,荧屏上的徐霞客没有太艺术化,也是一大看点。” 《徐霞客》系列电视片如诗如画的风景,如痴如醉的意境追求,尽显华夏大地的壮丽河山;徐学专家解说其中玄机,学者展示研究硕果,将“徐学”理论性研究走向实用性运用。纪录片《徐霞客》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地反响,观众为徐霞客一生游历、考察祖国大好河山无不惊叹,被他的《徐霞客游记》内容所折服,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对旅游理念和旅游产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言以蔽之,央视纪录片《徐霞客》吸取以往影视成果,采用“实地取景+模拟事件+采访专家+史实评述”的手段,将难以阅读的古文《徐霞客游记》和400年前的徐霞客行踪进行复原,给观众以听、看、思等器官来感受徐霞客,超越了影视《霞客滇游记》的时空范围,增强了“徐学”的普及性,启示和引导了更多的游客、读者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方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业发展和深化。
三、再论徐霞客丽江行之遗憾
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成员共同收看了央视10套《走进科学》栏目中播出的《徐霞客》系列篇,一致认为点子出得好,拍摄水平高,把徐霞客一生的精华推向大众,促进了徐学研究的发展,在广大世人对徐霞客形象认识上更加立体化,更加清晰。但在《涉险瘴疬之地》和《溯江纪源》两节中还有些内容值得商榷。
其一就是对“云南”的解释。影片上解释说“云南因云岭之南而得名”。云岭的位置在哪儿?它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由北往南延伸的山脉,属横断山脉,断块山地。北接芒康山,南接无量山、哀牢山等。山势高峻,多深谷大峡;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高山部分终年积雪。位于丽江市西北的玉龙雪山是云岭的主峰,海拔5596米。这样一来就很清晰的发现,云岭位于云南西部自迪庆南下至保山止的一系列山脉,那么,“云岭”之南就到了缅甸、老挝、泰国去了,还能说“云岭之南”就是指云南吗?退一步说,云岭山脉位于云南西北,焉能区区一隅就代表云南全省?从云南历史上看,古代云南政治中心先后发生过四次转移:战国以来以昆明的晋宁为中心,三国以来以曲靖为政治中心,唐代洱海边各民族政权的突起,大理成为云南政治中心,元代以来定于昆明。原云南省省长和志强就专门撰文纠正过,云岭是云南最大山脉,云岭之南就不在今天云南的行政区域内了。“云岭之南”的说法是不对的,数十年来以讹传讹。多数学者认为,云南是汉武帝时期“彩云见于南中”的史料中来。《云南通志》载:“汉武年间,彩云见于南中,谴吏迹之,云南之名始于此。”《南诏野史》亦载:“彩云现于龙兴和乡,县在云之南,故名云南。”这个以“彩云南”冠名的县就在今滇西祥云县境内。从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于今祥云县云南驿镇至今,已经2100多年。“云南”第一次以行政区划名称出现。蜀汉建兴三年,改设云南郡;南诏大理国时期,设云南节度;元朝设云南行中书省,至此,“云南”正式成为省级区划的名称。
其次,徐霞客西行探江之源,丽江成了他的终点,说“木氏土司木增百般阻挠,有很多的隐情”,连用了六个问句来表述制片者不解的困惑。许多专家出来分析,均回避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是明代木氏土司在滇西北防卫边疆安宁地位和作用。往往拘泥于如何富有,如何有隐情,而没有把问题放在当时历史大背景下来思考。施坚雅在1977年曾指出,“必须注意边地城市在军事防守和社会管理两方面的职能的和谐性”。丽江作为一个边地军事重镇,放回到明代后期的社会去考察木氏土司的军事防御和社会责任,我们不能从内地或今天的视域来评头论足。我们结合历史上中央王朝对边疆策略来思考就会得出满意的答案。今日之中印藏南达旺和中日钓鱼岛之争,源自于这些地方常年没有中国居民居住,只有派军队防守巡防,容易成为邻国争端的区域。而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很少有这样或那样的争端,客观上起到了保家卫国、守卫边防的作用。《南风窗》2009年第17期登有《立国自有疆,有民斯有土——对话葛剑雄》,葛剑雄教授在对照顾少数民族问题上提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在为国家守疆。达旺以南地区被外国占据,原因之一就是当地人太少,西藏当时太落后。明代在丽江设置土司,不仅是沿袭元朝土官制度,还是治理西南地区的需要。自唐以来吐蕃一直是中央王朝的心患,唐代天宝年间收买南诏,控制区域延伸到安南,大理国时期到元朝,吐蕃经常南侵。明代朱氏王朝对滇西北区域安宁主要依靠的是木氏土司来防范。说木氏土司如何阻挠徐霞客探索长江之源,怕是看到木氏土司军事基地等等是站不住的。有明一代,丽江木氏土司与吐蕃时常在金沙江边交锋,成为最不安全的地方。因此,明代中后期许多游记提及的丽江和木氏土司,不过是道听途说,看不到边地城市的商贸繁荣和社会和谐。明代中后期所进行的“改土归流”,主要针对的是贪婪、暴虐的土司,正如其他游记所言,丽江木氏土司早就列入“改土归流”的行列了,根本不会等到雍正元年了。
其三,《徐霞客游记》被誉为“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徐霞客在丽江撰写的《丽江纪略》中,其实很清晰地说明了为什么放弃北行的原因。文中记述了木氏土司与北部蕃人之间最近发生的冲突。“甲戌岁,先有必烈部下管鹰犬部落,得罪必烈蕃主”。鹰犬部落不但占据了蕃主的领地,胡作非为,还阻断了“胡股商贩”和“大宝法王往来之道”。为打通大路,乙亥岁,即崇祯八年(1635年)木氏土司发兵前往讨伐。下管鹰犬部知道木天王兵众又善战,自愧不如,便玩起伎俩来,说自己如何卑微,木氏土司又如何骁勇善战,还放出话来说他们要逃走了。这样一来,木氏军队放松了戒备,“乘懈返袭,丽师打败”。木氏土司“雄视南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今突然遭受重创,“国人大愤”,徐霞客到丽江时还没有报此仇,两边关系紧张。因此说,土司木增劝说徐霞客不要北行,是处于对他人身安全的考虑,而不是体现木增的“极具矛盾”心态。邀请徐霞客到丽江实属不易,明知危险还要让他北行?之所以有如此的分析和结论,不过是长期以来国人“阶级性”在作怪,把土司自始至终列为人民对立面,而没有看到土司在维护地方平安上的积极一面。这算是深层次的历史根源。
其四,徐霞客到云南,尤其在滇西北、滇西南的时候身体多有不适,从丽江再继续往北行,50余岁的身体能接受3200米的高原反应吗?南行归来重上鸡足山,不是木氏土司供养于悉檀寺,最后木氏土司还是派8位壮汉扛回黄冈,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不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得以流传吗?木氏土司更多的是处于关心徐霞客本人身体健康,而没有那么多的“隐情”可言。再说,今人对于古人苛求是很显然的。对于徐霞客来说,今人很想让他考察金沙江全流域,直到乌斯藏,至昆仑。我们应该以一颗理性心态来学习古人牺牲自我的精神,学习古人科学思想,严谨的求学态度,而不是对古人过于贪婪要求,研究历史是不能有“假如”的。
(黄乃镇系云南省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会长;杨林军系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注:参考资料:土豆网:《徐学研究》。朱惠荣著:《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