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徐霞客游记》第一人季梦良
信息来源: 中国徐霞客
作者: 陈锡良
春秋战国时有伯牙、钟子期知音,有管仲、鲍叔牙友谊;明末有徐霞客、季梦良知己,一样流传千古。
——题记
学术论文贵有真情新意,忌讳人云亦云。或问:《徐霞客游记》的第一位整理者是季梦良,徐学界众所周知,你出这样的标题,疑为“炒冷饭”,难道有什么新意吗?有!
新在哪里?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新近发现载有季梦良的《青旸季氏支谱》,本文以此披露以前徐学中从来没有论述到的有关季梦良的真实身世。二是否认以前徐学界关于季梦良是徐霞客的外甥、外孙辈以及姻亲的推测。三是提升季梦良整理《徐霞客游记》第一人的人文意义。
一、非亲非眷是“友弟”
我以前一直想考证徐霞客家庭塾师季梦良的身世,但无从下手。国史、方志、宗谱,是史料三大来源。季梦良只是江阴乡村塾师,国史上不可能有,《江阴县志》又没有,只能查宗谱了,但不知他是何方人氏,江阴及周边季氏宗谱不少,无从查起。正巧,2010年下半年,我在老家江阴月城镇一位小学季姓同学家里,偶然谈起季梦良,老同学当即说季梦良就是我们月城人,是他老祖宗,是整理《徐霞客游记》的无名英雄。我大喜,立即翻阅他们季家根据老谱续修的《青旸季氏支谱》。我先看到了季梦良直系一脉的世系图。马上按图索骥看季梦良小传。不巧,季梦良上代有,偏偏季梦良及子孙五代没有,再下代倒又有了,老谱残缺。我没有遗憾,毕竟像徐霞客找到江源那样,我找到了季梦良族源。我再多方辗转搜查宗谱,终于查到了季梦良上下九代的小传。真是拖破铁鞋无觅处,得来毫不费工夫,偶然中有必然。
《青旸季氏支谱》中季梦良小传:
“玑长子,字会明,邑庠生。寿六十有六。葬青下七保深字九百二十八号,主穴。配中垫恽氏。子一锡奎。此支住月城。”
小传就这么简单43个字。古人非常重视墓葬,所以写得详细,有的还写出棺椁向子(方向),而对传主事迹,除非有功名的,一般都不记。据持谱人对我说,此谱修于晚清,同族的晚清军机大臣季芝昌(道光探花)有次乘坐的官船在江中倾翻,放在船上的老谱湮没,晚年凭记忆口述给儿子季念诒(道光进士)记录后续修《青旸季氏支谱》,所以像季梦良的生卒年月及祖辈的生卒年月、配偶写不清了。而晚清时季梦良的墓还完好,所以编号能写清(现湮没,位置在与今月城镇西南相邻、青阳镇内西北季家厍,季芝昌生于此村)。
单凭这43字,尚不能说明季梦良的社会价值。只有搞清他和徐家的社会关系,才有意义。要搞清关系,就有必要先从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徐霞客游记》(以下简称80版《游记》)说起。
80版《游记》下册附录《徐霞客先生年谱》:“乙酉七月,余家人季扬之(按:我查80版《游记》下册开头季梦良跋《滇游日记一》,“余家人季扬之”为“余宗人季杨之”之误)避难于舅氏徐虞卿处,顾余于馆……不两日,虞卿为盗所杀……查《江阴县志》选举人物,均无季梦良名。徐虞卿即先生兄子亮工。先生兄宏祚女适季汝义。‘舅氏徐虞卿’,是否指季扬之,抑梦良自指,辞意不明。若虞卿之舅,则梦良为先生之外孙行,否则亦先生之姻亚也。”80版《游记》之外另有论者说季梦良是徐霞客的外甥。
先来看季梦良和徐亮工(虞卿)有无亲戚关系。季梦良所谓“宗人”,即季姓族人。我查阅《青旸季氏支谱》,从宝塔形的世系图(又称挂线谱)到欧式五代一组的小传,包括季梦良直系和旁系祖父、叔伯祖、父亲、叔伯、兄弟、堂兄弟、儿子、侄子,都没有季杨之,也没有季汝义。青旸(现为青阳)是江阴县的一个镇,宗人也可以指在季氏分谱中,《青旸季氏支谱》以外的支谱中的季氏,那在血缘上就离季梦良远了。上面提到的“舅氏”,即郎舅(江阴人称阿舅,平辈)。季梦良既然不是季汝义(杨之),那么徐亮工(虞卿)就不是季梦良的“舅氏”,即两人没有亲戚关系。
再来看季梦良与徐霞客有无亲戚关系。80版《游记》上册开头有篇《季序》。《季序》中,季梦良简述崇祯十三年(1640年)接受徐霞客临终嘱托,整理抄录游记,期间游记一度被王忠纫索去的过程,于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写下序言,落款“壬午年腊月望日友弟季梦良录完识”。季梦良自称为徐霞客“友弟”,说明两人属于平辈。而且《季序》中说,徐霞客长子徐屺到福州从王忠纫手里取回游记手稿后,恳求季梦良说“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这又说明:徐屺称季梦良“吾师”,从世俗上说,季梦良比徐屺大一辈,和徐屺之父徐霞客平辈。既然是平辈,季梦良就不是“先生(徐霞客)之外孙行”,外孙行要小两辈呢。徐亮工(字虞卿)和徐屺是平辈,徐亮工称徐霞客叔叔,称季梦良也应该为叔叔或先生(老师)。季梦良在世俗上比徐亮工(虞卿)大一辈,就不会自指徐亮工(虞卿)为舅氏(平辈)。
最后来看季梦良和徐亮工(虞卿)、徐霞客有无姻亚关系。查阅《青旸季氏支谱》,季梦良妻子是恽氏而非徐氏,季梦良儿子配庄氏而非徐氏,也无女儿嫁徐家,所以季梦良和徐亮工(虞卿)既不是郎舅关系,也不是亲家。季梦良只有一个儿子无女儿,儿媳是庄氏而非徐氏;徐霞客只有一个女婿姓周而不姓季,所以季梦良和徐霞客也不是亲家。季梦良妻恽氏,而徐霞客妻妾都不姓恽,所以季梦良和徐霞客不是连襟。季梦良父亲季玑配林氏、继王氏,所以季梦良不是徐家(包括徐霞客)的外甥。总之,季梦良和徐家非亲非眷,和徐亮工、徐霞客没有姻亲关系。
季梦良只是徐霞客的家庭塾师,长年相交,成为至友,对徐霞客自称“友弟”。友弟,现代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年龄小于朋友的自称,确切地说,“友弟”之称从古时三纲五常而来。五常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友弟”就是友兄之恭弟,是平辈关系。凭自称“友弟”这一点,就是不知道季梦良身世,也不该推测季梦良为徐霞客的外孙辈(小两辈),也不该说季梦良是徐霞客的外甥(小一辈)。
禇绍唐、吴应寿整理的80版《游记》,无疑是解放后出版最早、资料最全的权威版本。但是,在资料挖掘上也存在时代局限性问题。譬如上面提到的推测“梦良为先生之外孙行,否则亦先生之姻亚也”就受资料的局限。这不能怪80版《游记》的编辑,因为那时整理《徐霞客游记》时,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许多民间的、馆藏的宗谱还处于封闭状态,譬如全国收藏宗谱最多的上海图书馆内,大量收购、获赠的宗谱堆积在那里,无法启用、查阅(经整理后直到1996年才对外开放),所以查不到载有季梦良的宗谱。即使要查,也很难,因为各地的季氏宗谱种类很多,不知道季梦良是何方人氏,因此推测季徐可能有姻亲关系,情有可原。但是,在同一版《徐霞客游记》里,季梦良已经对徐霞客称“友弟”,就不能再推测季梦良比徐霞客小两辈,“梦良为先生之外孙行”。重礼仪的季梦良即使真的比徐霞客小一、两辈,也决不会抬高身份自称是徐霞客之弟的。
二、书香门第老塾师
徐霞客不是一般的庶俗地主,不是普通的读书人,祖上有长年聘名士做塾师的传统,他为什么要聘请庠生季梦良做家庭塾师呢?难道季梦良也不是普通读书人吗?是的,从《青旸季氏支谱》中所记季梦良祖孙情况可以看出端倪。下面列出季梦良上下九代小传,以便全面了解季梦良身世。
季梦良高祖“华祝,惟善子,进士,配□氏,葬周庄海号陶庄基。子二,静宰、乐贤。”
曾伯祖“静宰,华祝长子,邑庠生,配周氏,祔葬父茔。”
曾祖“乐贤,华祝次子,原名任五。两中副榜。祔葬父茔。配□氏。子一,祖庚。”
祖父“祖庚,乐贤子,字行吾。廪膳生。配□氏,葬峭岐初号茔。子一,玑。”
父亲“玑,祖庚子,字毓衡。邑庠生。配林氏,继王氏。子二,梦良、梦魁。”
季梦良儿子“锡奎,梦良子,字恭玉,邑庠生。寿七十。祔葬父茔昭穴。配庄氏。子一,汉舒。”
孙子“汉舒,锡奎子。寿六十有六。配江氏。葬黃基南边山店。子二,象乾、象山。象山出嗣肇宗,后见江公支。”
曾孙“象乾,汉舒长子,字左旋,祔葬中店茔昭穴。配顾氏。子二,意诚、意馨。”
玄孙“意诚,象乾长子,字文正。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年八月初一日生,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四月初六日卒,享年五十有一。葬月城五保戴庄牛尾。”
录下玄孙意诚小传,虽然与季梦良身世无多少关系,但出现了有价值的生卒年月,可以以此大致推算出季梦良的生卒年份。康熙五十八年是1719年,以平均26年为一代计算,玄孙是第5代,则推算季梦良出生为130年前的1590年(万历十八年);梦良寿六十有六,则卒于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1640年(崇祯十三年)季梦良接受徐霞客临终嘱托时,季梦良51岁,比徐霞客小4岁,所以会自称为徐霞客“友弟”。这样算法,年龄基本上不会有多少出入。
综合季梦良上至高祖五代,可以看出一大信息:季梦良出身于累代书香门第。高祖季华祝是进士(可惜辞意不详),是科举功名最高的。曾伯祖季静宰、曾祖季乐贤、祖父季祖庚、父亲季玑、梦良自己,都是秀才,而且曾祖两次中副榜,就是两次考举人,虽未考中举人,却被录为准举人,相当于贡生,地位比秀才高。其中曾伯祖、祖父、父亲、梦良自己都是庠生,享受政府补贴,地位属于一等秀才。季梦良直接培养的儿子季锡奎也是享受政府补贴的江阴庠生,想来他小被塾师父亲带到南旸岐,和徐屺同坐塾馆。季梦良的孙子、曾孙、玄孙都不是秀才,从中可以看出改朝换代中社会急剧变革带来家庭的衰落。徐霞客逝后仅四年,清顺治二年,江阴义民抗清守城战最激烈的时候,江阴境内大族的奴仆趁机联合起来举行武装暴动(即“奴变”)。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又称鬼节)夜,徐家同样发生“奴变”,房屋被烧,钱粮被抢,契约被毁,图书及《游记》遭火劫,徐屺和从陕西吴堡县令任上返家的进士徐亮工,还有兄弟徐亮采一家男女老少20多人丧身。徐家大族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劫难余生的塾师季梦良流落到月城,从此家境贫寒,孙辈无力读书了。
季梦良出身于书香门第,虽然远不及徐霞客父祖富有,但文化教养氛围和徐霞客家庭有相似之处。季梦良父祖三代都是读书人,想做官却没有一个做官的,想来季梦良吸取教训,绝意仕进,这一点和徐霞客又十分相似。再加上两家距离邻近,年轻时季梦良随父住青旸镇(后来季梦良移居青旸邻镇月城),与徐霞客所在的马镇相邻。季梦良学识优渥,性情坚毅(这可以从廿年任徐家塾师和在困境中坚持完成《游记》整理来反溯),和徐霞客又志趣相仿,年龄接近,住所相近,惺惺惜惺惺,所以徐霞客看中季梦良,聘为家庭塾师。季梦良在徐家做塾师有20多年之久,是经验丰富的老塾师。
三、忠心耿耿受嘱托
或问:何以说季梦良在徐家做塾师有20多年之久?我这样分析,徐屺称季梦良为“吾师”,说明季梦良无疑是徐屺小时塾师。万历四十三年(1615)徐霞客30岁时生长子徐屺,34岁生次子徐岘,39岁生三子徐。算徐霞客在徐屺5岁时开始聘请季梦良为塾师,季梦良教徐到15岁,单教徐家三位公子(当然,季梦良还要教授徐族其他子弟,以及其他村民子弟),也要19年;到1640年季梦良接受徐霞客临终嘱托时,也要22年;若算到顺治二年(1645)季梦良在徐家时遭遇“奴变”大难,则要27年了。再说,徐霞客祖上有长年聘请像钱福(状元)、文征明父祖、施耐庵等名士做塾师的传统,徐霞客长年在外,无暇培养孩子,因此长年聘请得力的塾师必不可少。
1640年徐霞客西游返家,病卧在床。《季序》记载:“余时就榻前与谈游事,每丙夜不倦。既而出箧中稿示余曰:‘余日必有记,但散乱无绪,子为我理而辑之。’”开始时季梦良“余谢不敏”。季梦良这样谦让有他道理的:一是徐霞客长子徐屺已经27岁,次子徐岘也有23岁,他们能够做整理工作,而且还有其他亲属可以协助。二是游记是徐霞客一生的心血,为什么要把整理游记这样的终身大事托付给外人呢?自己接手后会不会引起他儿子、亲眷不愉快甚至妒忌呢?面谈时,季梦良很可能会对徐霞客袒露这样的顾虑。但是,在20多年交往中,徐霞客深知季梦良家学渊源,为人忠心耿耿,充分信赖季梦良,而儿子毕竟年轻,在社会阅历、学养功底上是比不上塾师的,因而“霞客坚欲授余”。季梦良也深知和徐霞客交谊深厚,肝胆相照,虽说是主客关系,实质上是至友兄弟关系,情若手足。友兄已经病重,将不久人世,舍我其谁,怎能忍心推辞?于是在谦让之后又很快地坚决地接受友兄的临终嘱托。
“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夫霞客之事毕矣,而余事霞客之事,犹未毕也”,季梦良大有像诸葛亮接受刘备临终嘱托后,发出“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的感叹一样,深感责任重大而感叹。这样的感叹,和先顾虑谦让后坚决接受嘱托的行为,体现了季梦良深思熟虑、忠诚稳重的性格。不久,季梦良的顾虑果然出现了:“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携到哪里?携到千里外的福州去了。王忠纫是谁?80版《游记》中《徐霞客先生年谱》说“殆先生之友,而季之前辈”。此说不确,我认为王忠纫是徐霞客舅父之子,即表弟。王忠纫与季梦良无关系,世俗来说只是平辈。王忠纫把游记手稿带到福州后稍微整理一下后,“仍促冢君携归”(见《季序》。“冢君”,指逝者嫡长子,即徐屺。王忠纫只有以霞客平辈亲眷身份才能名正言顺地向外人季梦良索取手稿带到福州去,王忠纫也只有以亲眷长辈身份才会颐指气使地催促小辈徐屺带回手稿。
王忠纫没有受徐霞客委托,却好大喜功,从季梦良手里索取正在整理的《游记》手稿,随任带到福州去整理。以前禇绍唐先生撰文说徐霞客“面托家中的塾师季梦良整理游记,季氏未即允承,后又转请友人王忠纫整理,王不久即去闽任职”(见郑祖安、蒋明宏主编,1994年版《徐霞客与山水文化》)。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徐霞客和季梦良有廿年深交,徐霞客面托季氏是极其郑重的,不会因季氏一时谦让而再草率地转请王忠纫去整理。再说,王忠纫事先不会不告知“不久即去闽任职”,徐霞客决不会转请千里外任职的人去做整理游记的大事。事实上《季序》写得很清楚:“余方欲任其事,未几,而霞客遂成天游……迨其后,纪尽为王忠纫先生携去。”是季氏在接受嘱托后、徐霞客逝世前,就准备整理游记的;在徐霞客逝世后不久,游记才被王忠纫从季梦良手里索取而去。王忠纫未受委托而索稿,是不合情理的,季梦良对此心表不满。在《季序》中写“余谓可以谢其事矣”,我可以不干整理这事了,可见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嘲解情绪。王忠纫或许感到时局不稳(1641年上半年农民军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万历帝儿子福王,围困郑州),手稿不宜久搁,或许眼高手低,或许心存浮躁,耐不得寂寞,对《游记》手稿匆匆“略为叙次”后,“仍促冢君携归”。徐屺对王忠纫浅尝辄止,自己又千里劳顿,自然会强烈不满,而对受委屈的季先生更加敬重。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他祈求季梦良:“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这种双重否定的语气就表明了徐屺一责一敬的心情。细细咀嚼仅280字的《季序》,大有玄机,从中可以体味徐霞客和季梦良、徐霞客和王忠纫、季梦良和徐屺、王忠纫和徐屺四种微妙的关系。
四、秋千知己季抄本
季梦良完全承诺徐屺代父祈求,正式着手整理编辑游记,兢兢翼翼,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把手稿“复阅一过”。了解手稿全部内容,调整王忠纫“略为叙次”的手稿时间顺序,从中发现“犹多残阙”。二是“遍蒐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到处搜寻遗散的手稿,这个过程最艰巨,意义最大。三是“因地分集”。按照游历时间、游历地方的顺序,并编加诸如“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等标题。四是“录成一编”。霞客旅途日记,很多是急就章,字迹多潦草,文字难免有疏漏,纸质有好差,纸张有大小。季梦良用统一的纸张,统一的格式,用楷书全部认认真真抄写一遍,自题书名为《徐霞客西游记》,并写序言(即《季序》),最后装订成五册。这个过程花费时间最长。这就是季梦良抄本。季梦良大约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秋冬接受友兄嘱托,开始整理没多久,友兄于翌年正月(1641年3月)病逝。季梦良协办丧事多日。不久,王忠纫索稿到福州、略加叙次,再有徐屺往返带回,耽搁时间不会少于半年。到是年腊月完成手抄本,整个过程大约一年半时间。王忠纫在整理中不但没有功劳,还耽误了季梦良整理游记的时间。因此,季梦良抄本纯粹是季梦良一人成果。
季梦良还有第二个抄本。在此抄本的《滇游日记一》前季梦良作序文:“乙酉七月,余宗人季杨子避难于舅氏徐虞卿处,顾余于馆。见霞客游记,携《滇游》一册去,不两日,虞卿为盗所杀,火其庐,记付祖龙,其书遭其残缺,亦劫数也。原稿后又抢散,此集亦失而复得。”顺治二年(乙酉年)七月江阴义民抗清守城最激烈的时候,七月半徐家在“奴变”中罹难,被烧被杀被抢,在这样欲哭无泪的社会大动乱中,季梦良没有逃避,而是士为知己者死,效忠友兄徐霞客,冒死抢救游记原稿和抄本。在兵燹稍稍平缓后,季梦良为防止第一个抄本(孤本)毁失,和秀才儿子季锡奎抄录第二个抄本五册。从北京图书馆所藏五册复抄本《徐霞客西游记》得知,第一册署名“友弟季梦良会明甫校录”,第二、四、五册署名“友弟季梦良会明父较录”(可见为季锡奎所抄)。季梦良复抄游记,说明了他在险恶环境下对先友徐霞客的忠肝义胆。80版《游记》前言称季梦良复抄本有“残缺”,“不少地方抄得粗陋,时有脱漏或省略,错字也不少,看来系请人匆忙抄存,未经校勘”。复抄本这种缺憾,也正好反映当时难于从容复抄的险恶环境。
有了季梦良抄本,才有后来的徐建极抄本,李介立抄本,陈泓抄本,杨名时抄本,杨名宁抄本,乾隆刊本,叶廷甲刊本,丁文江刊本。80版《游记》前言称“季抄本无庸置疑是《游记》的原始抄本。”尽管季抄本有缺憾,“然而,它毕竟为我们展示了《游记》的本来面貌。它所保存的大量原始资料……都远较乾隆本丰富、翔实,为我们研究徐霞客和他的《游记》提供了崭新的第一手材料。”季梦良抄本较之后来的其他抄本有三个特点:一、时间最早,季梦良是第一人。二、内容虽有缺失,但是最翔实最原始。三、复抄本环境险恶。
《季序》最后写:“俟名公删定,付之梓人,以不朽霞客。”写明了整理抄录游记的最终目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季梦良是使游记得以传世、霞客得以不朽的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帮手。《季序》最后又写:“余不敢谓千秋知己,亦以见一时相与之情云尔。”这是谦逊之言,季梦良名副其实是徐霞客的千秋知己。春秋战国时有伯牙、钟子期知音,有管仲、鲍叔牙友谊;明末徐霞客、季梦良知己,完全可以与之媲美,同样能够流传千古。现代正需要弘扬这种信守承诺的传统美德。
(作者: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