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首页
>政务>专题专栏>往期专题>中国徐霞客开游网>走近徐霞客>徐霞客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专题专栏>往期专题>中国徐霞客开游网>走近徐霞客>徐霞客研究
霞客高趣 介立兀傲
发布时间:2014-10-22 14:47:14 信息来源:中国徐霞客开游网 浏览次数: 字号:[ ]

信息来源: 中国徐霞客 
作者: 翁雪花

  《徐霞客游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地理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山水散文集。除了游记外,徐霞客还为我们留下了38首诗歌,这些诗歌的数量虽然不多,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艺术水平。   生活于明清之交的李寄,是徐霞客的第3个儿子,也是江南文坛很有声名的饱学之士和诗人,李寄寄人篱下,不能恢复徐姓,毕生过着独身不婚、僻处山野的孤寂生活。《江上诗钞》录有其所作诗140余首,加上其见于《二介诗抄》中的诗,李寄传世的诗不会少于250首。比之徐霞客存世的诗,李寄诗是比较多的,笔者在研读李寄诗歌的同时,将其与徐霞客诗歌做了初步对比。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李寄与徐霞客诗歌特点及其思想艺术。不到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寄情山水,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徐霞客散文自具特色,立意高、格调新、尚自然,又继承了前人重视锤炼,讲究音乐感等好传统,可称之为“独树一帜”。由于徐霞客是布衣旅行家,科学家而兼文学家、诗人,他的思想感情比较单纯,那就是对旅行考察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山川和亲友的深沉热情。综观其现存的山水诗,诗中除自然景物的描绘之外,不太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往往只是在赞赏之余抒发一点感受,聊表一下心志而已。这点很有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的风格。很大一部分是描写山水景色的。他一生鄙视科举,朝夕与祖国的山山水水相对。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美妙神奇,使他深深陶醉,爱得刻骨铭心。于是形诸笔墨,并以诗的形式加以咏叹与赞颂。《徐霞客游记》①(上海古籍出版社《徐霞客游记》)后所附的《游桃花涧》、《鸡山十景》等诗,不是对客观存在的简单描摹与复制,而是经过仔细的观察、鉴赏、感受,从山水景物的审美品格中筛选出最富特征的、最感人的美质,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溶合蕴酿而成,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晶,读来生动感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言志”。诗歌直抒胸臆,最能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抱负和理想追求。徐霞客诗可考的达110首②(朱惠荣《诗人徐霞客》),多数均已散佚,存世38首。除《哭静闻禅师》6首外,其余几乎全部都是歌咏山水景物之作。因为长期在外旅游,饱览大好山河,因此徐霞客胸襟开阔、反映在他的诗上则是多喜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刻画太阳、大海、白云、瀑布、雪景的壮观。且看“蓦地兜罗成世界,一身却在玉毫巅” ③(徐霞客《鸡山十景·云观》)之白云;“珠玑错落九天影,冰雪翻成双壁喧”④(徐霞客《鸡山十景·瀑布腾空》)之瀑布;“北辰咫尺玉龙眠,粉碎虚空雪万年”⑤(徐霞客《鸡山十景·雪观》)之积雪,气势磅礴,堪比李白。而“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⑥ (徐霞客《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得横字》)“绕屋梅花香更清,当窗竹影云俱轻;梅香宜月竹宜雨,一时雅致谁与并”⑦(徐霞客《题小香山梅花堂诗·醉中漫歌》)这类佳句,融梅、竹、雪为一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无不表达了作者坚贞高雅的思想风貌。至于“种来香雾三千界,削就云根第一株”⑧(徐霞客《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得壶字》)“幻出烟萝傍玉京,须知片石是三生”⑨(徐霞客《题小香山梅花堂诗·得横字》)更是描绘出世外仙境,飘渺世界。这是一种历练,在踏遍山水的辛劳中,在蓦然回首的慨叹里。因此,笔者认为徐霞客的诗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释放,是磊落不凡情操志向的表现,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情的延续,是儒释道性灵的释放。因此,读徐霞客的诗要先让思想驰骋,让梦想插上翅膀,随着作者的笔墨去领略大写意的境界。   综观李寄的诗,思想内容比较丰富,艺术手法也比较多样,基调则低沉凄切,极少欢快高昂的篇章。从写得较多的抒情诗看,很多都是借景抒情的,写得情景交融,意境浑成,往往情深意浓而能以简淡的笔墨勾勒,表现出一种“寓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韵味⑩(薛仲良《徐霞客家集·李寄的诗》),耐人寻味,富有魅力。由于其诗数量多,涉及面广,有感时、叹世、咏史;有记游、随感、杂咏;有赠答、抨击、赞颂。同样是写景的诗,李寄更擅长于将星点物件写入诗中,仿佛是一副白描,优雅含蓄。“山家多在白云闲,曲径芳篱信步穿。乍霁乍阴峰自好,或啼或默鸟皆然。调人小犬衔衣惯,昵客飞花点帽偏。最是村村如画处,门前绿柳系渔船”{11}(李寄《附游集·访穹窿白马寺道出湖山闲》)。“牧笛入青烟,渔父眠白昼。水歧欲问人,倒撑一篙就”{12}(李寄《附游集·自阳山至玄墓圣恩寺四十里山水之作》)。笔者以为读李寄的诗适合在星星寥落的月夜,在冷着风、冷着雨的寂静中感受不一样的飞花溅玉。总之他是一个不得志的诗人,易代的悲痛,身世的不幸,经历的坎坷,形成了他诗的独特风格。   与其父徐霞客的诗相比,李寄的诗虽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审美和立意上还是秉承了乃父遗风。一是都喜用律诗。徐霞客存世38首诗中,律诗31首,其中七律24首,五律5首,五言排律2首,另有七言古风2首,七绝5首。李寄诗较多不太好统计,单以《停车集》为例,14首诗中,律诗11首,其中五律6首,七律3首,五言排律2首。另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各一首,五言十句古体诗1首。二是用词考究,赋有音韵美。律诗是一种既讲平仄,押韵,又讲对仗的诗体,故写作较难。而排律在诗歌创作中素称难工,古人多以善写排律为标榜,杜甫、李商隐等都曾为写排律而下了不少功夫。以李寄的《绮山访依上人不遇》{13}(李寄《停车集·绮山访依上人不遇》)和徐霞客的《游桃花涧》{14}(徐霞客《游桃花涧》)为例,同样都是一首五言排律。徐霞客的《游桃花涧》是一首长达21韵的五言排律,这首排律写得极有气势,不仅对仗工整,描摹生动,而且一气呵成。如写涧水的狂怒声势连用了八句:“层层声捣石,矫矫势垂天。吼虎深藏峡,狂龙倒挂川。怒疑连壁坠,宛似趁风旋。玉迸丝丝立,珠倾个个圆。”由远及近,由全景到特写,写出了一位旅行家独特的审美观。李寄的《绮山访依上人不遇》是一首12韵的五言排律,该诗中,李寄继承了其父擅长写景,观察细致的特点,“暑月寒侵帽,晴天雾满堂。山禽随意啭,野果逐时香。涧滑泉争响,林深叶嫩黄。渡谿因卧柘,植槿即围墙。藤古疑松柏,僧颠似鹿麞。虎溪空贮月,灵隐自成章。拂石留名字,寻樵问酒浆。锡飞何太远,三点菊花汤”一连串的“暑月寒”“晴天雾”的虚写,“山禽啭、野果香”的实写,继而“涧中泉、山中藤”一一道来,从一种幽幽隐居,空旷无人的境界突然转入凡世,以“三点菊花汤”结句,让整个诗充斥着不知人间天上的独特氛围。   二、志趣高远,奇人和山人的追求     徐霞客是明代的大旅行家,生平足迹,踏遍国内名山大川。在明代的交通条件,跋山涉水主要是靠两条腿,艰难可想而知。于是对徐霞客的出游,就有许多类似神话的描写,如《江阴县志》就是这样写的:“(徐霞客)出游,东南佳山水,如东西洞庭、天日、雁荡,俱穷其胜。其游也,从一仆或一僧,携一杖一袱被,不治装裹粮,能饥,数日,遇食即饱,绝壁丛箐,攀援上下,捷如飞猱。每行数百里,即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可以“数日不食”,而又“攀援上下,捷如飞猱”。简直把他写成武侠小说中具有“绝顶轻功”的一流人物了。   而事实上,徐霞客的旅行,充满着艰苦,非有卓绝的毅力无法完成。象徐霞客初游雁荡山有为寻龙湫,带断之历险;再如登嵩山太室绝顶,入石峡,滑不留足,仰望夹崖逼天之惊心,非常人能完成。明代书画家文震孟非常佩服徐霞客,称他为“古今第一奇人”。而江阴名士沙张白在劝友徐介立(即李寄)复姓书中也称“霞客高趣”。因此徐霞客不仅在现世被称作奇人,在当朝亦有着不一样的作为。   徐霞客虽然存世诗很少,但由于他深得族中诸父辈的器重和诸兄弟的爱戴,也为当时的一些名流学者,如高攀龙、文震孟、黄道周、唐泰等人所推重。他还与临海王紫芝、陈函辉、黄岩吴澹人、夜郎杨龙友、浪穹何巢阿、长洲周光祚、陈仁锡、罗浮郑鄤、吴门项煜、三湘李子渔、天门张来初、峨嵋刘伯重、闽莆黄若木结为密友,他们或砥砺学行,或相互唱和,创作了不少名篇佳作。陈木叔(即陈函辉)《客还草》纪游十九首引说:江阴友人徐霞客赋性简远,作人落穆。霞客心坦自旷,致静自贞。《十日前与吴澹人谈徐霞客雅游而霞客邮书适至因作诗兼讯杨龙友》说:一雨连三雨窗坐,长日长安无过卧。诗云独寐有寤言,天末怀人亦功课。忽忆江上徐霞客,此时深山煮白石。更忆玉堂吴澹人,起草挥毫岸其帻。因之远忆夏黄公,铁人能御列子风。因之近忆杨龙友,手弹五弦送飞鸿。返而自忆陈木叔,简韵题笺裁尺牍。寂寂作此寄阿谁,云有幽人在空谷。门前剥啄遽之使,开缄贻我琅玕字。一居江南一塞北,有想无因各称异。异者偶记十日前,屈指怪事及两贤。丹阳道上追兰棹,太华峰头载藕船。世上奇人孰胜此?每举幽芳似季子。雅游韵语与清音,自是南州产高士。先生山斗世所尊,烟霞之外皆素臣。我将此意语龙友,当今海内尚有人。   李寄出生于明代万历末年,当他还在母胎的时候,悲凉的命运就降临到李寄及其生母身上。关于他的身世,江阴光绪县志有如下的记载:“母周氏,徐弘祖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又以介两姓,历两朝,故自名介立。性颖异,好学,少应郡试,拔第一。既而悔曰:‘奈何以文字干荣哉!弃去。奉母居定山,终身不娶。母卒,隐由里山之山居庵,号由里山人。’”{15}(光绪《江阴县志》卷18《人物隐逸传》)江阴志书和徐氏谱牒这样写道:“李寄,字介立;母周氏,徐弘祖妾,方孕而嫡嫁之。以育于李氏,故名李寄;又名介两姓,历两朝,故自名介立。”李寄生母周氏,由于宗法社会正妻的反对,把“方孕”婢妾的她逐出了徐门。李寄本人也在《昆仑山樵传》中介绍自己:“昆仑山樵李介,字介立,号因庵,江阴人,性耿直,不能谐世,恒困于衣食,好山水,将遍游天下,不登昆仑不止,故自号昆仑山樵。”李寄还用过其他名号,如萍客、瓮里书生、白眼狂生、三因居士、复阳子、由里山人等。李寄所用名号,多少反映了他对身世、命运、社会满含悲愤不平的创痛和心态。因此,身世、命运注定李寄虽有着和其父徐霞客一样的志向和情趣,却缺少实现理想的条件和氛围。比之其父徐霞客的“奇人”,李寄更是隐居由里山的“山人”,虽然也有不登昆仑不止的志向,但很多时候,生活对于他更是一种无奈地选择,而这却并不影响“山人”向“奇人”看齐的努力。因此沙张白对其评价是“足下好读书,好远游,畏恶俗,人敝屣,富贵与人交不以盛衰存亡易其心,凡此皆霞客之所长而足下克继其续”{16}(沙张白《劝友徐介立复姓书》)。   三、真情重义,君子对君子的承诺     徐霞客最重感情,忠肝义胆,对人一片至诚。最著名的是徐霞客和黄道周、静闻之间的友谊了,充分体现心真、意诚、情挚。   黄道周先生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6)比徐霞客年长一岁,他平日择友极为严格,对人从不轻易赞许称道,但对徐霞客则备加称赞,说他们俩之间是“死生不易、割肝相示”的挚友。而徐霞客对黄道周先生的道德文章早已钦佩得五体投地了,他久闻黄道周先生在朝廷敢与魏忠贤之流抗争,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敢于平步进殿讲经筵,这些事都使徐霞客神往已久,早已目为师长了。   历数徐霞客和黄道周之间的交往,他们总共有过四次会面{17}(《徐霞客年谱》)。其一、“初识墓前,相倾相倒”。崇祯元年(1628)戊辰四月,以“文章风节高天下”的黄道周先生正在漳浦县北山,为他的父母亲墓庐守制,而徐霞客已“母丧服阕”,徒步三千里,专程造访黄道周先生于墓下。这两个嵚奇磊落的男子汉,“一揖登堂,便相倾倒”,深夜长谈,意趣相投,从此便引为知已了。   其二,“徐追黄,丹阳沽酒对饮”。崇祯三年辞岁迎春之时,黄道周先生服丧期满出山,携眷北上。路经毗陵,过访好友郑鄤,然后单车就道,继续北上。刚好这时徐霞客也来拜访郑鄤,知道黄道周刚走,便雇船追赶,一直追到丹阳。两人逆旅相会,“沽酒对饮,且饮且题诗”。   其三,“寄情山水,相伴相游”。崇祯五年壬申春正月,黄道周先生因为挺身而出,疏救旧辅钱龙锡,崇祯皇帝“疑为诋毁曲庇”,降三级调用。“先生遂更三疏乞休。”束装将行之际,他骨鲠在喉又上《放门陈事疏》,谏皇上“小人勿用”。又被说是“滥举逞臆”而“削籍为民”了。二月,先生挂冠去都,于南归途中访徐霞客于江阴。他们俩“自春徂秋,亦随意放浪山水”,《年谱》记载,他们遍历了黄山、白岳、九华、皖台、匡庐诸名山胜地,黄道周先生本来就是个酷爱山水的人,因此跟徐霞客正是志同道合,这次的欢聚,遂了两人相约共游的夙愿。   其四,“黄追徐,大峰携手同游”。崇祯六年癸酉,七月间,徐霞客游罢五台、恒山,第三次入漳,访黄道周先生于漳浦北山,不遇而返。他前脚刚离去,黄道周先生后脚就到家了。这次轮到黄道周先生追赶徐霞客了。这次行踪,不见于《日记》而见于他们俩唱和诗的序跋中。黄道周先生在《分阄十六韵》诗序中说:“徐自毗陵来访予山中,不一日辄搜奇南下。觅篮舆追之百里乃及,相将于大峰岩次。”   以后黄道周被谴入狱,徐霞客派长子徐屺去大狱探望黄道周先生,并赠寒裘一袭。徐屺来回奔波三个月,回来向父亲禀告黄道周先生在狱中的苦情。徐霞客听罢,“据床浩叹,不食而卒”,时为崇祯十四年辛巳正月,享年方五十六岁。翌年,黄道周先生出狱了,闻噩耗,遣人捎去《遗奠霞客寓长君书》给徐屺“缙绅倾盖白头者多矣,要于皭然物表,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独有尊公……垩人已歾,郢匠辍斤,即令台、宕、华、峨,起于左右,仆杖履甚健,亦岂乐自独从之乎?”诉说他的悼念衷情。   静闻是迎福寺高僧莲舟的弟子,“禅诵垂三十年,刺血写成《法华经》。”圆寂于广西南宁崇善寺后,霞客挥泪写下悼诗:“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可怜濒死人先别,未必浮生我独还!含泪痛君仍自痛,存亡分影不分关”。“黄菊泪分千里道,白茅魂断五花烟。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一篑难将余骨补,半途空托寸心盟。别时已恐无时见,几度临行未肯行”。“一番魔障一翻憨,梦寐名山亦是贪。井不及泉无论九,河难复渡尚呼三”。无穷无尽的悼念与哀思,满纸血泪,读之催人泪下,撕肝裂肺,心胆俱寒。好个“别君已许携君骨,夜夜空山泣杜鹃”,如此交情,如此承诺,真君子所为!   李寄的诗中也有许多反映友情、亲情的诗,无论是《喜友人至》的“得君有幽兴,竟夕暑相忘”{18}(李寄《偕隐集·喜友人至》)表达出友人至相谈胜欢而忘高温酷暑的情景,还是《思亲》中“白云亲不在,寒食墓谁临”{19}(李寄《鸣蝉集·思亲》)的对母亲逝去难耐的思念之情。虽然比之徐霞客,李寄的一生缺少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介两朝,立两姓,注定李寄的一生是悲怆又充满着浓重的传奇色彩,但在行为上,李寄耿直、坦荡、重承诺与徐霞客如出一辙。他早年亦重“帖括”(科举论试文体之名)之学,30余岁时曾应郡试,竟获第一,但不久又放弃举业。李寄反对异族暴虐统治,誓志抗清复明,但清廷官员赏识其才华,赠书邀游,他却守志不渝,决不当清朝的官。他也象其父一样,性喜山水,遍历天下名山大川,把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悉发为诗歌。当清军高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进入江阴城,江阴义民在陈遇明、阎应元等率领下抗清时,李寄积极在城东组织援助,时时关注着战事。在得知江阴义民喋血抗清81天而失败的信息后,他愤怒之极,酗酒而跌倒在花山上,幸被乡人发现救回才免于一死。此后则隐居于“山居庵”,埋头整理编辑其父的《徐霞客游记》。得悉其父的游记手稿因战乱流失于宜兴,他便徒步专程去求取。   李寄一生未负乃父。他身世悲惨,境遇坎坷,性格出俗不群;他天资颖异,好学能文,品行出类拔萃;他不追求功名富贵,一心向学,潜心著述。著有《天香阁文集》15卷,《历代兵鉴》120集,《随笔》16卷,《舆图集要》40卷,《秦志摘要》30卷,《艺圃存稿》6卷,《诗》24卷。真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更重要的是,他为《徐霞客游记》的保存、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寄对父亲徐霞客深有感情,对《游记》的散失十分痛惜,曾设法四处搜集,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从宜兴史夏隆处得到曹骏甫的抄本,但经涂抹删改,已非庐山面目。从此,李寄在山居庵对手头的几个《游记》稿本进行认真细致的校勘、补充、订正,他一边翻来覆去地查对、比照季会明和史夏隆、曹骏甫等删改过的抄本,一边又从“日影中照出原本,一一录之”,终于在“滇游日记”中补入《游太华山记》、《游颜洞记》、《盘江考》等季本没有的内容。此本被认为是后来流传诸版本之祖。   几百年过去了,再看徐霞客和李寄的关系,除父子之间的血肉亲情,更象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君子对君子的承诺,无需言语,令人感动。   (作者系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理事,江阴市博物馆副馆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