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都市人的乡愁记忆!一个乡村就是一首诗,在世事纷扰中慰藉闹市的疲惫,诉说心灵最深处的诉求;一条登山步道便是延伸至远方的路,背起行囊,呼朋唤友,踏入青山绿水间,寻找着生活的远方。
而拥有着丰富山海资源的宁海,用传统的乡村巷陌,四通八达的登山步道,书写出美丽乡村旅游的华丽篇章,在山水间铺展起让游人们追逐的“诗和远方”。
田园风光好乡村旅游正当时
记者曹维燕
胡陈桃花节、岔路金桃节、许家山石头文化节、深甽“十月半”民俗文化节……近年,宁海打造“一镇一节、一乡一品”,办起一系列节庆活动,点燃了乡村发展的火种,美了村庄,富了村民,兴了民俗文化,更是搅动了乡村旅游的一池春水。
传统乡村塑新颜
在胡陈梅山村,农村特有的元素以3D画的形式,“跳”上乡村农户家的墙壁,让整个村庄都活了起来!漫步村庄,一步一风景,废弃的酒坛子被打造成了艺术品,闲置的猪槽则种上了花草,给村子增添了无限风光。
胡陈东山桃园风光
在村民胡婉为眼中,这几年村庄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他的记忆中,村口的露天粪坑,每到夏天臭气熏天,让人避之不及。家家户户门外少不得搭建一个养禽畜的屋棚,污水横流。总之前两年的梅山,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
随着胡陈桃花节、桃子节的兴起,梅山村也吸引了不少的客人。“游客多了,村民们都不好意思让人看到‘家丑’,相当自觉地搞起了危旧房、猪圈屋棚的拆除和卫生死角的清除。”梅山村村支书蒋善斌告诉记者,为了在节庆期间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村庄还搞了卫生整治和垃圾分类,巩固村庄的环境整治效果。除了环境变好了,村子还重新修建了老祠堂,建设了“和”文化主题公园,梅山公园和国家级垂钓基地,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
梅山之变是胡陈节庆经济引导着乡村面貌嬗变的一道缩影。如今胡陈已经实现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政村达50%以上,实现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力争为大家展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水韵风景线。
民俗文化悄然复兴
石屋、石路、石窗、石墙、石桌、石凳、石碗、石桥……走进茶院乡许家山村,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石头风情,让人感受到了古村的浓郁文化。在石头博物馆,一整桌石头制作的“满汉全席”让人耳目一新;而许家山特有的青铜色“铜板石”建筑,浑然天成,特色鲜明,让人震撼!
古朴的许家山石头村
来自宁波的姜女士专程带着学建筑专业的儿子来看古老的石头建筑。“这里的石屋是华东地区难得一见的独有景致,记录着过去的历史,也传承着过去的文化,不应该被我们遗忘。”姜女士参观完石头村后感慨道。
近年来,许家山通过举办古村石头文化节,向公众充分展示许家山石头古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不仅有效保护了石屋古村的原生态,而且还把许家山村打造成了具有石村特色,集石头文化、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山村休闲旅游区,带动了山民致富。五一小长假期间,石头村就迎来了来自上海、宁波、台州等地区的上万名游客。
如果说石头文化节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创新,那么前童元宵行会、深甽“十月半”等则是对民俗的复兴与延伸。代表前童十八房的十八杠鼓亭、秋千、抬阁穿行在大街小巷,各色传统小吃在街头巷尾招揽着顾客……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数十万外地游客特地赶到前童共赴盛会,还曾引来众多媒体前来现场采访、直播盛况。如今,前童元宵行会还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宁海,一场场活色生香的乡村节庆,让传统民俗复兴,也让四方游人深深地沉醉在这场民俗盛宴中,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乡村旅游绽放魅力
村庄美了,游客多了,老百姓赚钱的机会当然也就多了,对此,胡陈当地的村民最有感触。
三月胡陈,人面桃花相映红,书写着小村庄的“桃花传奇”——今年桃花节期间,胡陈乡累计吸引游客达31万人次,同比增长35%,带动民宿农家乐经济、当地农产品销售分别达370万元、15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
十里红妆婚俗再现
如今,桃花节庆的余热还未消散,胡陈的丰收体验季又重新启动,意在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慢板生活。在胡陈乡西翁村,人头攒动,充满欢声笑语,上百名家长带着孩子走进乡村,回归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亲自体验农耕的乐趣:挖洋芋、摘茶叶、捣麻糍。孩子们挥舞着手中的铲子,将浑圆的土豆从土中刨出,脸上洋溢着新奇与满足。“这让我又想起儿时父母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也勾起了对农村生活的回忆。”领队老师石佩佩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人重温了农村劳作,也让孩子远离城市的喧嚣,放松了心情。
花海中奔跑
除了相关农事活动,胡陈还推出一系列“慢生活”体验活动。自行车休闲绿道将低碳出行、公益健身、休闲观光相结合,并串联东山桃园、中堡溪花海、戊己桥等“慢游景色”生态旅游资源,让生态休闲旅游成胡陈的一大亮点。五一期间,胡陈乡接待游客逾万人次。
放眼缑城大地,如今,宁海的乡村节庆正与生态山水、民俗文化、乡村旅游有机串联,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新模式。据统计,在节庆的带动下,我县各乡镇游客达到上万甚至十余万人次。这些丰富多彩的乡村节庆正闪耀着光芒,让宁海的乡村日渐成为游客追逐的“诗和远方”。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最美的远方最向往的家
记者陈静珠
“五一”期间,许家山迎来了超过1.5万名游客,他们一打开手机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智慧登山”管理平台的APP,就能“按图索骥”,遍布宁海县全境,长500公里的国家首条登山健身步道沿路,一切有关衣、食、住、行等信息和服务尽在手中。一条步道,让原本无处安放的休闲运动在这里落地生根;一条步道,让周边乡村打开一条富民之路;一条步道,让宁海走向全国,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宁海、亲近宁海、爱上宁海。
户外登山如火如荼
“宁海步道”奏响了运动休闲“新乐章”。知道双休日和节假日,宁海最热闹的地方在哪里吗?可能不在商场,而是山野和户外。户外登山活动走进了千家万户,家喻户晓、蔚然成风。观东海日出、看沧海桑田、摄漫山杜鹃、访红叶秋景……春秋两季,三五知己好友结伴而行,俨然成了一种心有灵犀的“必选项”;走一段步道,找一家农家乐,品尝农家风味,共度亲子时光,畅享乡野情趣,也是越来越多上班族周末旅游休闲的“首选项”;近年来接连举办的山地马拉松越野挑战赛、环中国自行车业余赛等一系列大型户外赛事活动,更是延伸这条步道的功能,为更多山地运动提供竞技的“天然舞台”。
而如今宁海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登山活动,更为运动休闲奏响了“新乐章”。宁海人之所以如此热衷户外登山,这与400多年前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有着深厚的情感渊源。宁海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徐霞客的足迹遍布宁海的山川大河。“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代霞客”们秉承了“游圣”的精神和信仰,重新踏上了登山的道路,徐霞客探访过的深山美景,在他们的热情脚步声中,又重新被发现。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展现了宁海人骨子里的硬气精神,凭着一股与生俱来的正气和大气,众志成城,万众一心,2009年就在国内首先建成了100公里的国家标准登山健身步道,随后,又以徐霞客古道为基础,建成了贯穿整个县域的500公里步道网络,并链接沿线景区景点、农业基地、农家乐等各种资源。
昔日砍柴路 今日风景线
昔日砍柴路,今日风景线。休闲热情被激发出来后,也为步道周边原本籍籍无名的小山村打开了一条富民路。步道犹如一条绳索,把珍珠一般散落在沿途的自然景观、古镇村落等资源串成一条完整美丽的项链,适合开展登山健身、露营、攀岩、峡谷穿越、野外生存等活动。这种天然优势下,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通过一条步道,被挖掘出来,让利于民。“步道经济”在宁海已成为一个闪闪发亮的新名词,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搭载500公里的步道,将我县丰富的山海旅游资源串联起来,打通通道的同时,也打开了巨大的休闲旅游市场和户外运动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步道沿线的农家乐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营业收入约1.5亿元。“步道红利”也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打开了一扇窗,茶院乡许家山村的老叶夫妇就是沾了这条步道的光,在家门口售卖自家做的番薯面、番薯粉等农副产品,给他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深甽镇的登山用品制造商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那批“吃螃蟹”者,也借步道带起的户外运动热快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县拥有80余家登山杖、帐篷、健身器材等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余家,年销售额20多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运动杖之乡”。
“千里走宁海”系列活动响应者云集
天下旅游,宁海开游。自建成以来,步道摇身一变成体育旅游的新“地标”,通过她,让更多的人走进宁海认识宁海;通过她,助推宁海逐步走向全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著名作家王蒙、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等慕名而来,留下足迹;国家体育总局、山东威海市、重庆九龙坡区、广西乐业县、山西神池县、深圳建筑公署、湖北崇阳县等众多各地领导先后带队来“取经”,累计接待前来参观学习的考察团150多个……如今,步道成为了见证宁海开游的生动招牌。
步道还孕育了众多健身品牌活动,如掀起全民热潮的“千里走宁海”系列活动,从第一季的1万余人,到第二季的1.5万余人,再到第三季的2万余人,活动持续开展,响应者云集,每站报名人数达到4500余人,其中有2000余名来自县外。这一活动成功在长三角地区打响品牌,成为华东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持续性全民健身活动。再到与国际接轨的“2015徐霞客山地马拉松宁海越野挑战赛”,叫好又叫座的体育赛事品牌不断打响,使得宁海的知名度、美誉度直线攀升,同时,凭借着我县特有的山地资源,在山地马拉松和越野赛领域树起了一块响当当的赛事品牌,烫金“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和“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这两块“国字号”招牌,走向更大更宽阔的舞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