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首页
>政务>专题专栏>往期专题>徐霞客游线申世遗>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专题专栏>往期专题>徐霞客游线申世遗>最新动态
求大同、存小异:看霞客庚辰东归游峨嵋
发布时间:2017-07-11 16:52:45 信息来源:徐霞客游线申世遗 浏览次数: 字号:[ ]
      对经书所载“岷山导江”的疑窦,是徐霞客毕生要探求的目标——长江的正源究竟在哪里?这是他晚年万里西南之游的动因,目的要达昆仑山。而峨嵋山又是他归途中的首选,盖因岷江近在峨嵋之旁,若要否定“岷山导江”,岂能不到岷流入江之地?当他在滇西看到金沙江后,初步证明这是长江的正源。但并未动手写《江源考》,因为还未一睹岷江真面目。只有当他上了峨嵋山,到了叙州(宜宾)亲眼目睹金沙、岷水入长江时,《溯江纪源》(江源考)才一气呵成。可见徐霞客入四川上峨嵋有多么的重要!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决不会放弃,入川上峨嵋山是必然的。可惜由于徐霞客找到金沙江后“足不良行”,卧病鸡足山,一病不起。幸丽江纳西族首领木增情深谊厚,决定把患病的徐霞客派人万里送归,这为徐霞客入川顺道游峨嵋带来了可能。所以徐霞客的庚辰东归路线是经木增与徐霞客充分协商的决定。这条路线既是木府最熟悉的路线,也是徐霞客最希望走的路线,即从丽江“西出石门金沙”,经四川至黄冈的庚辰东归线。    丁文江先生作《徐霞客年谱》,他认为在徐霞客卧病鸡足山息游之前不可能游峨嵋山,从而否定了徐霞客入川游峨嵋之说,学术界就此成为定论。至1983年《云南社会科学》第5期发表了周庚鑫先生《徐霞客庚辰东归考》(简称《江源考》)提出徐霞客卧病护送东归时走的是一条从丽江“西出石门、金沙”经中甸、巴塘、理塘至雅安达峨嵋的路线,肯定了徐霞客入川之说。此论一出,立即遭到沪版《徐霞客游记》的整理者之一吴应寿先生的否定。可惜吴先生虽逐一举例否定入川说的同时,并没有指出徐霞客庚辰东归走的是哪条路线,可以不经川路达黄冈,而只说当时“金沙江北部局势不靖”作了否定入川的结论殊不知徐霞客走黄冈就是为了入川,更不知当时欲至黄冈则非入川不可。尔后在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时,朱惠荣教授作《徐霞客万里西游行迹考辩》时,又再次肯定了徐霞客庚辰东归入川游峨嵋的观点。这样可以说徐霞客入川游峨嵋与周文形成了共识。不过朱先生认为所走的不是“丽江巴塘线”,而选择了“鸡足昆明道”。由于所经线路不同,徐霞客是先达叙州(宜宾)之后再游峨嵋,这可以说是徐霞客入川游峨嵋在路线问题上存在的小异,此后黄实、田柳、张兴华等同志都著文赞同徐霞客庚辰东归入川游峨嵋的观点。     对于徐霞客是否入川游峨嵋,又何时入川游峨嵋?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它是徐霞客一生事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徐霞客入川游峨嵋的观点已逐渐明朗化,形成以下共识:     一、徐霞客卧病息游之前未曾入川游峨嵋。     二、徐霞客庚辰东归曾入川游峨嵋。     即使否定徐霞客入川游峨嵋的丁文江先生,他在《徐霞客年谱》中,对庚辰东归时,也为川游峨嵋留下过余地。他认为“自藏边入川,则非不可能。”而且还说:“盖自丽江东归,其道有四:一经巴塘……;一经理会……;一经昆明……一经贵阳……(今东川、昭通及宣威,威宁道在当时均不通)。”这实际上除贵阳线不通外,只有三条线可达湖北黄冈。这三条线路“西出石门金沙”的丽江巴塘道是首选,而且包括其它两条,条条都要经过四川,所以徐霞客东归时入川游峨嵋客观上丁文江也未予否定。再者从《江源考》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徐霞客不满足于从书本上了解金沙江、大渡河、岷江三大入江河流的情况,他想亲眼看到过这三大水系流量的大小,特别要亲睹大渡河在乐山与岷江合流,金沙江、与岷江在叙州(宜宾)会合入长江得情况,然后根据三大河流的水量作了以河水源头长短排列出第一金沙江、第二大渡河、第三是岷江,最终作出了推江源者“当以金沙为首”的结论。《江源考》的论文看来是在叙州写的,而且也是从叙州托人带给钱牧斋的。尽管陈函辉在《徐霞客墓志铭》中称“霞客于峨嵋山前,作一札寄予”,和钱牧斋在《徐霞客传》中称“还至峨嵋山下,托估客附所得奇树虬根以归,并以《溯江纪源》一篇寓余。”他们把所收到的信札、论文说成是从“峨嵋山前”或“峨嵋山下”寄出,这正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提到的“峨眉山下少行人”一样,峨嵋是四川的泛称而不非实指。因为在古代不论叙州还是乐山乃至整个四川,都可用峨嵋山来代称,即把峨嵋看作为是四川的象征。以上无一不是证明徐霞客曾入川上过峨嵋。        现在所留下争鸣的问题仅是徐霞客入川游峨嵋的路线问题。这可说是商榷中的小异。统看诸家观点,所走路线由于资料的不足,立论常带有作者主观推测性的情况。因此双方所举例证,尚有难圆其说的硬伤而不能令人信服。    从周庆鑫先生提出的东归“西出石门、金沙”的“丽江巴塘线”,对此路的畅通与否尚需补充论证。对朱惠荣先生为代表的“鸡足昆明线”,把“西出石门、金沙”推论成东出“石门”豆沙关的石门路这也难圆其说。尽管朱先生从陈《铭》中找到“沐黔国亦隆以客礼。闻其携奇树虬根,请观之,欲以镒金易。”那样强有力的东归作“鸡足昆明线”的铁证,可惜这一材料因缺乏时间和地点的记载而失去了它的可信度,无法证明这是徐霞客万里东归与沐天波相遇的根据。笔者认为周先生所主张徐霞客庚辰东归走的是从丽江“西出石门、金沙”的丽江巴塘线,更符合护送者和被送者双方的心愿与实际。   “西出石门、金沙”这是徐霞客自己在《江源考》中所写的,是东归路线最有力的证据,连著名的史地专家谭其骧在其著文中也肯定地说:“崇祯十三年,霞客自丽江‘西出石门金沙’取道东归,其江源考盖作于是年。”(《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地理上之重要发现》)对“西出石门金沙”东归的观点,若无过硬的资料作铁证,这是改变不了的,而朱惠荣教授等的“鸡足昆明”石门道(豆沙关)之说,周文早有评论,这里不再累述。现在要说明的是当时“丽江巴塘”线通与不通?能不能走?笔者认为“丽江巴塘”线虽在藏边,但它是纳西族先民的发源地,在后千百年间逐渐从那里迁移至丽江坝子,他们对那里的地理环境十分熟悉。加之纳西族一向执行的是“亲汉近藏”政策,与藏传佛教交往密切,在这条路上巴塘、理塘等地曾出资建寺庙藏经书,足见这一带是在其势力范围之内。虽说在崇祯八年和十一年因民族矛盾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伤及头目数人,造成道路阻塞,连徐霞客两次提出要到丽江北一境“古冈”“古宗”一游,都遭婉言拒绝。据史实记载,徐霞客在日记中推测,这大概是“大把事”恐其窥视藏境的一种托词而已。徐霞客东归是在崇祯十三年,与此前用兵已时过境迁。且明廷于此年曾下诏册封纳西族首领为四川布政使,情况有所好转,加上藏僧、川僧往来不绝,以僧人为向导有何不可!何况送一病人与争夺势力范围情况不同。故丽江巴塘路对他人来说或许不通,但对木府来说则不通亦通。故笔者认为徐氏庚辰东归,这是精心设计的第一心愿,故非此莫属。只有走这条路,他才能对金沙江、大渡河、岷江之水一睹究竟,溯江探源才能如愿以偿。至于陈《铭》钱《传》对徐霞客“西出石门金沙”后,如“至昆仑,穷星宿海”、“极于松潘”等说则是夸大之言。但“从蜀道登峨嵋,……又南达大渡河至黎、雅瓦屋、晒经诸山,复寻金沙江,极于牦牛徼外”这些都是事实。并不是夸大之词。     总之,徐霞客庚辰东归,经四川,游峨嵋,这是学者们至今在争鸣中形成的共识,是大同。因为徐霞客要到的是湖北黄冈而不是湖南衡阳其本身就是为了入川游峨嵋。根据丁文江先生推测的云南至黄冈的四条路线,除“贵阳”路阻塞不通外,其余三条都要经四川。到底走了哪一条?这属探讨问题的小异。大家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来看徐霞客《庚辰东归线路》,以探究这里留下的线路疑题。   (作者 吕锡生 江南大学教授 江苏省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名誉会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