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贵
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两次记载“弥陀庵”,笔者秉承徐霞客实践精神,对徐学界争议的“江家屋基遗址”“横路庵遗址”和“杨家岙遗址”,几次进行实地考察,并对照《游记》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徐霞客笔下的弥陀庵遗址可能在天台县泳溪乡杨家岙后山。
山重水复“江家屋基遗址”
关于弥陀庵遗址,宁海专家最初认定是王爱山的江家屋基。江家屋基位于宁海、天台交界处。2002年中秋,宁海县旅游局、岔路镇政府联合在江家屋基立碑,碑名“徐霞客开游古道遗迹之八——次宿处弥陀庵”。
江家屋基距天台县最近的村为横山村。笔者在横山村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遗址”。据传这里古时有个庵,不清楚庵的名称,庵在路边,亦当路廊使用。笔者看到的“遗址”已经没有庵的痕迹,“遗址”上种有农作物,边上有一幢房屋,是山林看护人员居住和工作的场所,周边看不到人烟。
《徐霞客在宁海》一文中,对《徐霞客游记》中弥陀庵的记载作了详细描述,却没有对《游记》与江家屋基的地理环境进行比对和分析,只提到“此庵位于宁海岔路王爱山”,“现在遗迹尚存,且遗址前建有水库,山光鸟影,平添了几分风情。”笔者认为江家屋基符合《徐霞客游记》部分记载,如“深山荒寂”“路绝旅人”“寂无人烟,昔弥陀庵亦废”,但与《徐霞客游记》整体描述不相符,“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江家屋基向天封方向找不到对应的村庄。宁海旅游局和岔路镇政府联合在江家屋基立碑后,天台、宁海两地“徐学”专家学者有较大的争议,后此石碑被冠峰农庄业主移至冠峰农庄,想以此提升农庄影响力。按江家屋基地理现状与《徐霞客游记》描述对比,笔者认为《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弥陀庵不在江家屋基。笔者曾与《徐霞客在宁海》作者慕湖山人面对面交流,慕湖山人也认为当时确认江家屋基为弥陀庵遗址可能有些仓促。
峰回路转“横路庵遗址”
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成立之初,认为弥陀庵在宁海岔路王爱山境内的专家学者较多。《游记》记载,徐霞客两次到过弥陀庵,并且详细记载了弥陀庵及周边环境,后人都想解开弥陀庵遗址之谜,多年来一直在寻觅。2017年8月,研究会组织近20人到横路庵考察,笔者有幸同行,当时大部分会员认为弥陀庵遗址在横路庵水塘。
主要理由有:一是据村民介绍,挖水塘的时候挖到过瓦片等建筑物,以佐证这里曾经有过房屋等建筑;二是站在横路庵可以看到上李坑村,横路庵至上李坑村有一岭,村前有一条小溪,设想徐霞客当年在小溪的石头上煮茶喝的情状;三是上李坑距天封20里与《徐霞客游记》记载相符。当时笔者对《游记》了解甚少,对结论未置可否。也有学者认为弥陀庵遗址在横路庵佐证不足,但未发表意见,此后有人发表微文,认为经考察“大家一致认为弥陀庵遗址在横路庵”,并建议立碑。微文发表后,即有人提出异议。学者的争议,引起笔者的兴趣,笔者细读《游记》,并多次到横路庵、上李坑实地考察。经过现场考察和《游记》记载对比,笔者认为弥陀庵遗址在横路庵可能性也不大。虽然上李坑村与《游记》记载“下一岭,丛山杳冥中,得村家”相符,但笔者认为,上李坑不是《游记》中记载的村家,《游记》记载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泉风轰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中,路荒且长……”而横路庵的水塘不在山坳中而在通往上李坑山口的峧头上,站在峧头上一眼就能看到上李坑,不符合深山荒寂的记载,况且横路庵村有村民居住,水塘周边听不到泉声,看不到泉水。因此,笔者认为横路庵为弥陀庵遗址佐证不足。
柳暗花明“杨家岙遗址”
宁海、天台两地专家学者,对弥陀庵遗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期待弥陀庵遗址有定论。但是,寻找了多年,未能达成共识。弥陀庵遗址有可能不在王爱山?渐渐有专家学者,尤其是天台的专家学者,认为弥陀庵在天台县泳溪乡杨家岙村后山中。
2018年3月2日,笔者邀约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部分会员,到天台杨家岙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组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麻绍勤带队,天台县泳溪乡派员全程参与。
车至杨家岙,古石拱桥桥头,高大的古树下有卵石古道,约行三里路,众人驻足在一干涸的水塘边,娄姓村民说,这里就是弥陀庵。
这里就是400多年前的1613年5月20日夜徐霞客住过一宿、《游记》里两度写到的弥陀庵吗?据娄村民介绍,从记事起,这个地方就叫弥陀庵,他以前曾经在这里看到过沿阶的,据说解放初塘边还有好几间倒塌的房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时,石块都拆去砌田坎了,庵基变成了水塘。
细读《游记》里关于弥陀庵的描述,笔者以为,这个水塘可能就是《游记》记载的弥陀庵遗址,一、遗址向西是陡坡,站在遗址上面向上向下坡度都比较高,符合“上下高岭”的描述;二、站在遗址上面看不到周围村庄,符合“深山荒寂”的描述;三、遗址附近有一条小溪,可以听到泉水的潺潺声,那天虽风静而听不到山风的呼啸,但涧水淙淙泉声不断,符合泉轰风动的描述;四、遗址在山坳中,符合“庵在万山坳中”的描述;五、笔者虽然没有看有关弥陀庵遗址的资料记载,但附近村民祖祖辈辈口耳相传叫弥陀庵应该说是弥陀庵遗址的重要佐证;六、水塘西边树林中隐约能看出一条卵石铺设的山岭,向天封方向翻越山岭,约十里有一村,叫三条村。三条村距天封东南4.7公里,有三条水坑交汇于村前,故名。与“又十余里,逾岭而入天封寺。寺在华顶峰下,为天台幽绝处”的描述相符。笔者认为,当年徐霞客“瀹茗饮石上”的石可能就在三条村前的溪流上。
考察结束后讨论时,麻绍勤说,若从遗址向天封方向找到“下一岭……得村家”,并找到当年徐霞客在上面煮茶喝的石头,就基本能确认这个地方就是游记中的遗址。笔者完全认同麻先生的观点,但是,400多年的历史,自然环境的改变,人为因素的改变,笔者认为已经很难找到那块石头了。
综上所述,天台县泳溪乡杨家岙村后山山坳中的水塘,可能就是《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中记载的弥陀庵遗址。
编后感言:编者十分赞赏笔者的全域胸襟和求实精神。考证历史,科学态度是第一位的,不能囿于地域之见,什么名胜古迹都揽到宁海来,这不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尽管弥陀庵遗址在天台县尚待进一步坐实,但打破地域、门户之见的立意,应该先点一赞!
【史海钩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