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潘璐璐 通讯员 王美匀 图/张露霞 吴立高
七月的宁海,气温高居不下。走进乡间,却是清风阵阵、蝉鸣不止、莲叶田田。到乡村的小路上走走,或坐在村民家中的道地里和他们聊聊天,回归简单、淳朴的生活,是不少游人喜欢在夏季来宁海旅游的原因。
从单纯的农家乐休闲到畅游乡村,从逛一个景区到游遍四条精品路线,全域旅游开启了宁海旅游的纵深格局。三年来,宁海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宁海样板”,“静城宁海”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宁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升。
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宁海对旅游资源、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精品线路
一子落而满盘活
“静养温泉、静品古镇、静美乡村、静享海滨”,宁海推出的四条精品疗休养路线将各个景点连点成线,包含了20余个景点,涵盖了宁海各地各类特色,从高山到海滨,从农田到博物馆,将宁海的秀丽风光、人文底蕴尽纳其中。游客可以深入体验宁海的乡间生活,住乡镇客栈、吃当地美食、赏天然美景,在恬静闲适的旅游线路中,感受“静城”的魅力。
除了全县层面的精品路线,各个乡镇也依据自己的旅游资源,推出了游玩路线。桥头胡汶溪沿线有东吕、双林、龙储等多个行政村,但乡村旅游却只集中在双林村。为了打破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模式,街道特别邀请规划设计公司,以青山绿水、养生休闲、双林农居为开发思路,对三麓潭旅游区进行集中规划,全面考虑功能分布、路线安排和资源配置等因素,以汶溪为纽带,串联沿溪村庄,分步推进岙里片区的资源整合,致力打造旅游精品线。
“大景区建设”是精品路线上的点睛之笔,也是丰富线路内涵的亮点所在。按照资源全域配置、景观全域打造、服务全域提升、产业全域融合、成果全域共享的思路,宁海各地“大景区”正铆足了劲建设。深甽燕山温泉度假村、前童古镇历史文化街区、许家山帐篷民宿客栈等景区亮点频闪……尤其在重点旅游景区,加速实施“大景区”联动工程,全力构建以重大项目为支撑的全域旅游体系。
乡村旅游
催生“农旅一体”新业态
近年来,宁海乡村休闲观光游愈加火热,桑洲、力洋、胡陈等地的农民也纷纷瞅准了这个机会,将农村资源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瓜果采摘、休闲垂钓、赏花、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成功打造王干山百亩果瓜园、茶院乡“农夫小子”柘浦农庄、胡陈梅山垂钓基地、桑洲油菜花观赏基地等6个休闲观光园,带动休闲观光农旅一体化发展。
遍布缑乡大地的果蔬种植合作社,一年四季包揽了草莓、樱桃、杨梅、白枇杷、火龙果、猕猴桃等果蔬采摘游,让游客深入田间地头感受农事采摘的乐趣,丰富了乡村旅游的项目,找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突破点和增长点。
旅游产业还直接地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每逢采摘游旺季,依托重大节庆提前做好宣传,农户总能迎来一批兴致勃勃的亲子游群体,最热闹的几日,日均收入过万元。在“旅游+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农户们摸到了规律,抓住了机遇,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导的传统农业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提升了乡村地区的造血功能和发展潜力。
让村民富起来的是农业,让村庄美起来的是民宿。近年来,我县相继建成前童驿事、南与舍、上木堂、乡叙·王干山、南溪拾贰忆等20余家主题鲜明的特色民宿客栈,胡陈九熹粮仓、心宿无尘品牌连锁民宿也相继建成营业,带动了一批村庄建成乡愁小镇。前童、双林、桑洲等乡镇,坚持产业联动发展,建成了以精品民宿为支撑,多元业态为补充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如今,双林农家乐已发展到40多家,从业人员100余人,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26000余元。
围绕全域旅游,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宁海坚持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发展旅游项目,带动农村致富,让更多乡村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目前,我县新建续建乡村旅游项目16个,总投资30余亿元,温泉文化艺术村、前童历史文化街区、景澜雁苍山舍、许家山帐篷客栈等项目建设进程不断加快。
基础建设
铺就乡村发展坦途
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宁海农村道路交通网不断发展,“美丽交通+”文章越写越好,美丽公路内涵愈加丰富,公路也成了全域旅游里的一道景观。“美丽交通+乡村”,推动“一横一纵”沿线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建成深甽、胡陈、前童等5个乡村旅游集聚区,胡陈乡入选首批市级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美丽交通+民宿”,带动民宿经济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
全景化、全覆盖、全民参与,在道路交通建设的助推和带动下,宁海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实现城乡一体化,甚至乡村旅游赶超城市休闲,全面推动我县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构建起了新型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全县各个重点景区村庄还掀起了“厕所革命”。旅游厕所的分布不仅仅局限在各大景区、城市公园、交通集散点,逐渐从景区内向景区内外、由城市向乡村拓展。在旅游厕所建设中,充分融合当地的建筑特色、乡土风情和人文环境。不断完善旅游厕所配套设施,注重对特殊群体的关怀,第三卫生间配置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婴儿安全座椅、婴儿台等人性化设施。使旅游厕所分布更为全面、个性更为凸显、配置更为人性。
去年至今,我县共新建旅游厕所75座、改建20座(其中录入厕所项目库数量新建44座、改建11座),新增第三卫生间、母婴室21个,全县旅游厕所总数达到272座,为全域旅游环境提升注入了有力保障。
规划引领
构筑全域旅游新格局
今年初,我县召开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会议,围绕旅游全域化发展目标,按照产业集聚、要素集约、产城融合、功能集成的要求,深入实施《宁海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的政策意见》,加大旅游用地保障;出台《旅游发展用地专项政策》,加强财政投入。加强平台招商引资,成功引进知名投资商和品牌运营商。建立“6+X”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旅游联合执法办公室;成立旅游警察总队、旅游巡回法庭。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县旅委统领产业发展职能,协调解决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产业规划、项目审批、资金扶持、市场规范等重大问题,并将全域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深入旅游统计改革,协同统计、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四位一体”专业旅游统计网络,组建了覆盖涉旅部门、旅游企业、乡镇街道、旅游特色村的网格化统计队伍。强化产业政策保障,前童、深甽、强蛟等6个重点旅游乡镇因地制宜,推出扶持奖励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完善旅游发展专项、涉农资金整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专项三个资金池,尤其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提升补助金额占项目总投资比例。
围绕乡村振兴总目标,宁海始终把旅游业发展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把发展旅游项目作为带动农村致富的重点方向,发挥旅游业的市场优势、产业活力和带动作用,让广袤的乡村共享发展红利,让村村有美景、处处皆画卷,绘出乡村振兴大图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