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首页
>政务>专题专栏>往期专题>中国徐霞客开游网>当代徐霞客>相关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政务>专题专栏>往期专题>中国徐霞客开游网>当代徐霞客>相关报道
聆听当代徐霞客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9-05-19 12:07:14 信息来源:中国徐霞客开游网 浏览次数: 字号:[ ]

 天下旅游,宁海开游。在徐霞客开游节到来之际,由县委书记林坚撰写前言,当代徐霞客王静、夏伯渝等著的《生而行者(当代徐霞客Ι)》一书在宁海发布。

  400多年前,“游圣”徐霞客从宁海开游,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为延续霞客精神,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精神,自2006年以来,我县始终把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活动作为品牌项目,迄今已成功举办八届,历时13年,84名特色旅行个人或团队在宁海获得了“中国当代徐霞客”的称号。

  该书是对《徐霞客游记》的致敬。第一辑中,我县邀请了17位代表,每一位都有独特的行者故事,曲折的行者经历和生而不息的行者精神。记者从中摘取了6位“当代徐霞客”,他们中有获劳伦斯世界体育奖、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义肢登顶珠峰的夏伯渝;有为中国旅游文化品牌著书立说的李存修;有连续143天完成地球九极的女登山探险家王静;有“万里漂流第一人”之称的冯春;有30余年躬耕于民艺创新与传承的管祥麟;有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行者夫妇季乃刚、林亚等。他们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付诸笔端,将徐霞客的精神传下去。

  夏伯渝:一辈子心里只有一座山

       夏伯渝是第六届“中国当代十大徐霞客”之一。在5月16日举行的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他作为其中一名代表,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这位七旬老人的霞客精神令人敬佩。1975年,夏伯渝攀登珠峰时遭遇暴风雪,下撤过程中因将睡袋让给队友导致双脚冻伤以致截肢,失去双小腿,40年间,他历经截肢、癌症、多次大手术等磨难。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2014年开始,他继续实施登顶珠峰计划,连续遭遇雪崩、地震;2016年5月13日,第四次攀登珠峰又遇暴风雪而被迫撤退,距登顶只差94米。2018年5月14日,年近70的夏伯渝第五次挑战登顶珠峰成功,圆了等待43年的梦。2019年2月,夏伯渝成为继姚明、刘翔、李娜之后第四位获得“劳伦斯世界体育奖”的中国人。

  书中《一辈子心里只有一座山》这篇文章,记录了夏伯渝屡次挑战自我,不断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障碍,最终登顶珠峰成功的历程。他在书中写道:“43年来五次艰辛的攀登,在2018年5月14日,在珠峰的接纳下,我终于登上了顶峰,完成了我40多年来的梦想。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在今年开游节的开幕式上,夏伯渝将作为《生而行者(当代徐霞客Ι)》的赠书人,把凝结着当代徐霞客故事和精神的书籍传递下去。

  李存修:宁海,我旅行的里程碑

      李存修是第二届“中国当代徐霞客”之一。他在书中写道:“不论在我的有生之年还能走多远的路,写出多少篇文章,出版多少本著作,宁海作为我行走途中的一处驿站,一座里程碑,在此地的这个夜晚都是我永远不会忘却的。”

  李存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旅行生涯。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近50年来,他乘坐了1500多次飞机,无数次的车、船,走过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游历了世界上60多个国家,到过世界上所有5000公里长的江河,登过几乎全部6000米以上的高山。

  李存修2010年从杭州开始,六次行走考察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历经艰辛,走遍了运河沿线的所有村庄,110多个城市,撰写了35万字的《行走大运河》、74万字的《大运河巡礼》,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出版旅游文化专著25部。其中有两部在香港和台湾再版。五篇作品被选入国家级的“选集”。

  李存修以旅行家的姿态,踏行万里游遍百城。他以躬身的实践,理智的思考,为中国旅游文化品牌著书立说。到山水间释放灵魂,去偏远处探索奥秘,在天地间感悟生命的真谛。“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是在用一颗灵魂,实践着自己的理念,走着徐霞客的路,追寻着那遥远的精神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便是他对霞客精神的理解。

  •   王静:相信,相信的力量


    “相信,相信的 力量!……只要你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是纯粹的,你有大的方向,你就一定会找到你想要的那个结果。”这就是“中国当代徐霞客”王静的信念。

  王静是探路者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登山探险家,尼泊尔政府曾授予“国际登山家”称号、荣任中尼友好大使。爱好极限运动,9次成功登顶7座8000米以上雪山(包括3次成功登顶珠峰),连续143天完成地球九极7+2探险项目,成为世界上完成此项目最快的人。著有《静静的山》、《静静致极》。女性、母亲、创业者、探险者、公益志愿者……这位被外国登山队称为“中国的女夏尔巴”的登山家,用她勇敢、坚持、乐观的探索精神,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也鼓舞更多怀揣梦想的人勇敢迈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放眼当下,王静认为,徐霞客精神应从更广义的角度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发达,人们已经开启了对更广阔的世界和宇宙的探索;探索精神也不只是少数人的信仰,越来越多人开启了各个领域的大胆创新;不仅仅在自然探索领域,中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是徐霞客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新内涵。

  冯春:长江漂流探险纪实片段

      冯春是第三届“中国当代徐霞客” 之一 ,是中国漂流探险运动开创者 之一 ,也是世界上漂流里程最长的人之一(超过1万公里),曾被中国国家地理网誉为“万里漂流第一人”。3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国漂流运动的推广和发展,足迹遍布了中国的主要江河,参加了许多大型漂流活动,担任过主力漂流队员、漂流队长、教练等,漂流过长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雅砻江、汉江、美国科罗拉多河大峡谷,并在中国举办的漂流运动大赛上多次取得优秀名次。

  多年漂流,冯春经历了无数次的险情,常常游走在生死之间。1986年长江首漂徒步进沱沱河时,冯春就拉肚子拉到脱水;2015年,“重走尧茂书之路”漂流纪念活动,一艘船又在江里翻了……书中,他写下了1986年长江漂流探险纪实,当年,漂流勇士们历经生命的考验,历时176天、经过6380公里的无机械动力漂流后,漂抵横沙岛东端的长江与东海汇合处,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程漂流长江的壮举。“

  下一个计划,也正是自己现在正在实现的,作为国内第一代漂流爱好者,有责任和义务将中国漂流精神、文化、技术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漂流爱好者。这一生就只做了这一件事。”这是冯春的坚持。

  管祥麟:向着目标前行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管祥麟是首届“中国当代十 大徐 霞客”之一。他只身一人走遍神州大地,做出了“考察56个民族民间艺术中国行”的壮举。30多年来,他匍匐乡土融会民俗,真实记录各民族鲜活生命志,反映民间文化兴衰变迁史;用根植于田野乡间的实地考察,在人与原生态自然的和谐中,找寻各民族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核,躬耕于民艺的创新与传承。
       期间,管祥麟历尽劫难,曾孤身一人与狼群长夜对峙直到东方既白;与劫匪斗智斗勇枪口逃生;在毒蛇嘴下刮肉自救、青霉素过敏死而复生,在车祸中屡陷大难化险为夷,在洪水中侥幸得救逃出生天……他九死一生,是以生命和青春去捍卫、去记录民间艺术的伟大行者。
       管祥麟在深圳创建了“管祥麟考察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先后在上海、杭州、深圳、淮北等地举行考察成果展,他也把自己的考察活动写成《把生命融入民间艺术》、《孤独行走》等,把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都留在了这些著作中。
       中国民艺在40年经济飞速发展的改革浪潮中,面临着即将消亡的残酷事实。管祥麟希望,他创建的博物馆能成为抢救、保护、传承和创新民艺的重要载体,成为向世人展示、交流、弘扬、传习的窗口,并能引导当下人们共营、共建一个人与自然美好关系的生活方式。

 季乃刚、林亚:爱在身边,家在路上

        季乃刚 、林亚 ,人 称“老 鼠皇 帝”和“ 首席 村妇”。他们的旅行故事从一个帖子开始。彼时,早就在旅游圈子里弄出了很大动静的“ 老鼠 皇帝”在某旅游论坛发帖,帖子名叫《想找一个彼此喜爱又志同道合的女孩儿同游世界》。“首席村妇”随即“应征入伍”,辞去知名外企工作开始了和“老鼠皇帝”一起的环球旅行。
       执子之手,周游世界。他们深度游历了117个国家,在肯尼亚广袤的草原上追逐过狮子、在巴西两次勇闯贫民区、在阿富汗著名歌星家里做过客、在阿尔巴尼亚石头城原住民的客厅里开过音乐会;在乌干达挑战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尼罗河源头漂流、在哥伦比亚北部山区徒步5天寻找传说中失落的世界、在乌干达最著名的大学与师生交流、在印度的特蕾莎之家当过义工、在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当过整整一个月的环保志愿者……
       爱在身边,家在路上。旅行途中,他们不断地沉淀、记录和分享,渐渐地将旅行发展成为一份扎实的事业。“徐霞客从宁海出发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艰难险阻,只是确信风景就在前方;而后人知道,当历史已经铺陈开,我们要做的,是创造新的历史。”林亚在书中写道。
(记者 卓佳洋 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