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为文旅融合发展支招
发布日期:2019-05-22 09:24:56 信息来源:中国徐霞客开游网 浏览次数:
分享到:

 5月19日下午,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主办,宁海县人民政府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承办的中国旅游达人大会暨游学产业峰会在宁海召开,其中活动之一邀请原国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彭志凯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文创中心主任、教授王岸柳围绕文旅产业融合的主题进行了研讨。

  文旅融合的关键在于产业与服务融合

  原国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彭志凯

  从2018年至今,“文旅融合”一直是社会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确定2019年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前不久,雒树刚部长在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上指出,产业融合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心,也是文旅融合中以市场之手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融合领域。如何将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产品化开发,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价值提升,使之产生1+1>2的化学反应,是创造一个大市场、大产业的关键。关于文旅融合我有以下几点个人的看法与大家分享和交流。

  资源产品化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文化和旅游资源的旅游化、市场化开发是资源产品化的重要内容,以文化创意为依托,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转变为大众和游客能欣赏、体验、购买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是资源产品化的重要内容。雒树刚部长强调,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以优质旅游产品为目标,积极推动旅游业繁荣有序发展。利用文化与旅游资源,积极推出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主题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研学、寻根、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等,是促进产品融合的有效方式。

  文旅融合业态的出现与壮大,是产业融合不断深入的体现。当文化和旅游解构并重构各自的产业功能,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就可以创造出全新产业价值,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延长产业链条,为产业发展赋予新动能。目前,以旅游演艺为代表,主题公园、旅游文化园区、商贸综合体中的文化类项目等新的文化旅游业态在文旅市场中不断涌现,不仅推动了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下的市场化开发,也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是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们应该努力做好“三个统筹”:一是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探索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景区的厕所按照标准规划、建设、管理。二是统筹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设置。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利用公共文化机构平台,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三是统筹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在游客聚集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统筹实施一批文化和旅游服务惠民项目。

  目前,国内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同时针对未来研学旅行市场过热带来的诸多问题,当今的研学旅行想要参与市场竞争,先要看清楚入门的“门槛”,这个门槛就是——课程。真正的研学旅行应该是使学生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思考、探究、分析、总结,每一次研学旅行应该是带着问题出门,带着成果和思考归来,应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旅行体验中实践、应用、检验之后,把自己的收获进行整理与总结,从而形成相对系统化的新思考和新认知。

  人才引领文旅产业高效发展

  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文创中心主任、教授王岸柳

  改革开放40周年,终于迎来这样一个文旅融合的新时代。以前业界大咖经常说,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我持相反的观点,即旅游离文化一张纸,文化离旅游一座山,也就是说,当旅游有一定流量的时候,做文化产业相对容易,当你准备做旅游的时候,中华大地之广袤足够你选择的文化非常丰富,但是当你有一个文化,你想要做成旅游的时候,除了故宫、兵马俑、徽州,绝大部分地方的文化资源做旅游资源都非常困难。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本质上隔着一座山,如何以文化促进旅游,这里面的关键一环就是人才。2018年,我有了自己的新文脉理论,即物理城市必然全面走向“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必然要寻求“文化地的历史主线”,城市文脉必然要打通“共识、场景与资产”三位一体的产业闭环。因为今天我们研讨的主题是“人才”,所以我主要围绕“共识、场景与资产”展开阐释。

  第一个是共识。什么是共识?共识即知识与智识的人才复合。徐霞客本身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想要拿徐霞客做旅游文章,首先就需要广博的知识,其次需要有知识、有见识、有高度智慧的人才来进行复合,才能找到共识。第二个是场景。场景是什么?当我们找到共识,找到场景打造的时候,需要有匠心和恒心的人才组合。比如故宫是一座文化宝库,最初发起以收门票为主,后来做鉴宝再到后来的故宫衍生品,故宫作为一个非常好的场景,需要匠心,需要恒心,需要匠人和恒心的人才组合才能做好的场景。第三是资产。如何让优秀场景形成资产,我们需要投资和投行的人才,即投资与投行的人才耦合。任何一种文化作为旅游的时候,往往需要多个链条,需要多板块形成一个生态才能做得好,每个板块每条链条上的环节需要耦合才能做好,形成一个整体。

  针对如何找寻共识,打造场景,最终实现资产的整合,我们以浙江义乌的佛堂镇、钱塘江文化、武汉黄陂、湖南凤凰古城等为例。义乌佛堂镇一开始的千年古镇、佛教圣地和清风高埠的最初自我认知与定位没有特色与亮点。我们经过深入研究,认为在知识与智识的人才复合下,历史渊源梳理较为清晰即维摩禅的发源地,最终找到了佛堂镇的当代意义与精神源头,实现了禅宗古镇、商务佛堂的科学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资源打造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一条原则:以始为终,知行合一。我们的旅游项目如果做成了,在进行投资的那一刻我们就应知道终点在哪里。一定要清楚地知道旅游资源的卖点在哪里。起点即终点,文化与产业融合需要找准切入点。

  针对宁海文旅产业融合的未来走向,我给出两组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胜地”。我们打造“中国旅游目的地”的意愿可以稍微缓一缓,我们要争取做“中国旅游业胜地”,要获得那些中国旅游产业的从业者以及那些把旅游作为终身爱好的业界大咖们的认可,我们的目的不是跟黄山、凤凰古城这样的旅游地抢夺“流量”,而是要抢夺那些旅游从业者的情怀,我们要争做“中国旅游业胜地”,当我们的目光从旅游目的地转向旅游业胜地的时候,便会发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模式,完全不同的人才市场。如何形成共识、如何打造场景、如何形成资产这是一个深刻的逻辑,这对我们在融合的过程中找到共识的文脉起到关键性作用。

  (记者颜燕燕娄伟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