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banner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传家
当前位置: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传家
【问廉清白溪】曹学程:一桥通清溪 廉名传千古
发布时间:2020-10-12 10:57:05 信息来源:宁海廉政网 浏览次数:


明朝万历十八庚寅年(1590)初春,27岁的曹学程风华正茂、踌躇满志,他辞谢了驿轿优待,只要了二匹驿马,与家仆双骑,自台州府临海城出发赴任宁海县令。两人策马爬桐岩岭、过朱岙桥,马蹄得得,顺着驿道风尘仆仆向宁海一路走来,至麻岙岭南边半岭惠泉处已是晌午。

曹学程饮了几口甘冽的惠泉水,就着随身带来的干粮,算是用过了午饭。这半岭处,泉水汩汩,曾惠及多少过路旅人。半个时辰的露天午休,日晒风吹的辛苦,使曹学程记住了这处“清冽有余味”的惠泉。他一边上岭一边想,此处应该建一个防晒避雨的凉亭,让翻山越岭的途人能享受阴凉。感慨之余,他写了一首《惠泉》诗:“泉脉发山椒,清冽有余味。挹之不盈勺,涓滴杂莽蔚。我来开凿之,玉壶腾然沸。寒光照毛发,冷夜彻肌同。”

翻过麻岙岭头,一路缓坡畅骑,在初春的气息中,鸟语花又香,清溪畔旖旎的风光,让曹学程忘记了旅途劳顿。当日正逢桑洲集市,横跨清溪的木板桥上,来来往往,挤满了乡民。

这驿道要津,溪河宽阔,但溪上的木板桥如此狭窄,又怎能经受得住洪水的毁损?想到这儿,曹学程喊住了几位乡民打听:“这是什么桥?为何如此狭窄?”“官人啊,这桥叫寡妇桥。”“为何叫寡妇桥?”

乡民说,这架木板桥由一位来自黄岩的寡妇所建。那一年,黄岩寡妇来桑洲赶集做生意,见这清溪上用竹排摆渡极不方便,就发心要做善事,回乡后筹了一笔善款,在离自家几百里远的清溪要道上建造了这座木板桥,虽简陋狭小,却也惠及无数行人。

曹学程被黄岩寡妇的善行感动了,抵达县城后,他廉洁勤政,一心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神君”之智在宁海理政。到任之后,他根据宁海滨海靠山溪流短促、水旱灾害不断的实际情况,办成一件件实事。他用心地筹划、应对各种事项,筑固海塘,降低灾情造成损失;他创立社仓,努力解决百姓生活困苦……

在忙着处理政务之余,曹学程始终未忘记清溪上的寡妇桥,多次赶赴桑洲清溪,走访、勘查、设计。最后,决定在原寡妇桥处,建设一座二十四孔石平桥。

万历庚寅年(1590)初秋,清溪寡妇桥改建工程如期开工。期间,曹学程最重视石平桥的基础工程桥墩,从桥墩基础的开挖,到石料选取与石块的筑放,他都亲自督促、细致指导。

初秋的一个傍晚,曹学程离开寡妇桥改建工地后,回桑洲驿站休息,见天色尚早,就来到田洋卢凭吊卢原质。西望夕阳,几只乌鸦在黍米地边的苦楝树上鸣叫,此情此景,令他不禁起了吊古之思。于是,他穿过文昌阁,在苦槠树下徘徊良久,写下了《吊卢翰林》:

读罢残碑日欲斜,哀哀庭树噪暮鸦。

孤臣精魄杳何处?四海车书正一家。

天命已知归汉鼎,人心空自泣秦蛇。

不堪吊古寻遗迹,故里萧萧遍黍花。

残碑、夕阳、暮鸦、黍花……一片凄凉,却也蕴藏无限深情。这次对卢原质的凭吊,更加坚定了曹学程要为清溪百姓把石平桥改建好的决心与信心。

受当时资金与技术条件限制,为节约造桥成本,减轻百姓负担,曹学程听取工匠意见,就近选取采石场地,让附近乡民参与工程劳作,并在全县选派最有造桥经验的师傅监工指导,严格按照施工要求落实各项措施。特别是桥墩基础的砌筑,曹学程更是一再严格检查、严格要求。

经两年多努力,一道三条石并铺的二十四孔石平桥,终于横跨在清溪两岸,方便了驿道赶路的商旅,也造福了当地百姓。寡妇桥改建完成,始称“清溪桥”。清朝光绪年间在原址重建五孔石拱桥,改称“五福桥”,这次造桥工程,令桑洲工匠的“砌石”技术上了一个层次,并闻名远近,让“桑洲砌石,天下第一”成了流行语,真正以技术富民,造福了一地。同时,那座处山岭驿道上能让旅人遮风避雨的惠泉亭也适时建成,方便了旅途之人。

时至今日,这座桥再经改建,路面变成更加先进的公路桥,但下面仍保留了古朴的五孔石桥。但无论桥型、桥名怎么变化,清溪附近百姓却一直称呼此桥为“官桥”。这是清溪百姓对知县曹学程心系民众、为民解困苦造桥功德的感恩与怀念。

(根据周林云的《“官桥”和县令曹学程的故事》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