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农业农村局网站!
门户首页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
宁海对口帮扶晴隆24载交出高质量“扶贫答卷”
发布时间:2020-10-16 09:34:57 信息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号:[ ]

    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从空中俯瞰贵州省晴隆县,大地被一片绿意笼罩,新修的公路、桥梁,不断扩展的城镇、产业园,见证着这片西南山乡的沧桑巨变。

    这里是中国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晴隆曾经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喀斯特面积占全县面积的53%,人均耕地仅0.77亩,其中坡耕地占65%,地少土薄,水土流失,生态恶化。1996年,全县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

    这一年,宁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重大战略部署,结对帮扶晴隆县。来自东海之滨和云贵高原的两只手,从此紧紧握在一起。24年来,宁海始终以扶持晴隆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与晴隆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立体扶贫协作格局。

    落实市、县两级财政援助资金2.28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12个;推动40多家企业赴晴隆投资近10亿元;培训晴隆县党政干部8102人次,专技人才10215人次,致富带头人440人次;助力消费扶贫超4亿元,带动“黔货出山”近10亿元;募集社会帮扶资金物资4800多万元……24年来,宁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扶贫成绩单”。如今,这里迎来了决战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

    从对虾养殖到成衣制造

    产业孵化,靠山不必吃山

    眼下正是南美白对虾收获的季节。在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每天早上,都有一车新鲜捕捞的对虾被运往兴义市。“每公斤70元,完全不愁销路。”村里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负责人庞新军说,今年将投放虾苗1800万尾,产量在13.5万公斤左右,预计产值近千万元。

    产业扶贫是最基础、最根本、最可持续的脱贫途径。宁海有先进的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则因地制宜——“以你为主,用我之长,补你之短”。根据晴隆县的产业规划,宁晴双方会筛选出一批优质经营主体,通过项目援建、企业引进、技术培训、产品订购等方式,精准帮扶,重点孵化。庞新军的项目能成功,离不开宁海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的丰富经验,也离不开精准的帮扶服务。

    早在1999年,针对晴隆生态和农业双重衰退问题,宁海县以10万元引进2对波尔山羊种羊,帮助晴隆县发展人工草地畜牧业,创造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的“晴隆模式”,被国务院在全国13个省和贵州43个县推广。

    茶叶、柑橘、西瓜、水蜜桃种植,南美白对虾、水蛭养殖,穿行在晴隆的群山之中,农业处处可见“宁海印迹”。糯薏仁大数据产业园覆盖贫困户4100名;兴鑫茶叶加工基地覆盖贫困户4000余名;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覆盖贫困户770名;水蛭养殖基地覆盖贫困户1040名……宁海帮扶的优质农业项目,带来的是晴隆产业的丰富和多元,更是一户户家庭生计的改变。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7年前,李志彩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养的鸡卖个好价钱,如今,她是贵州晴隆县龙发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每天忙着和人谈生意、接订单。

    2018年,李志彩的龙发服饰被列入对口帮扶项目,宁海投入800万元用于厂房装修和制衣设备的采购更新,还帮助牵线结对北仑申洲集团,提供设备、员工培训和技术方面的定向帮扶。肯吃苦、敢打拼,李志彩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企业销售额做到4500万元以上,员工也从10名增加到120多名,带动了500余人脱贫致富。

    头雁带领群雁飞,和李志彩一样,有越来越多的晴隆农户靠山不再吃山,而是走进工厂、走进城市,或者背上行囊,踏上东进的列车,在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中,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从好食材到好产品

    消费帮扶,“晴货”纷纷出山

    十月,秦连粉一家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地里的糯薏米进入收割季,打工的工厂也开始紧锣密鼓加工新鲜糯薏米。虽然忙得脚不着地,但她脸上却常常挂着笑容。

    她种的、工厂收的每一粒薏米仁,都能变成真金白银吗?陈在洁、金洁琼、裘银芳等三位扶贫小店负责人对此最有发言权。2019年,她们的扶贫小店以3800万元销售额在全市27个扶贫小店中遥遥领先。“晴隆有很多好食材,牛羊肉、花生、水果口味都非常好,糯薏仁品质又特别好,绝对不愁卖不出去。”

    在她们看来,“好食材”和“好产品”是两种概念。她们说:“好的农产品,如果存在加工、包装、品牌、物流等方面的问题,市场也不会接受。这几年每年跑了好多趟晴隆,就是要对当地的农产品企业从生产、加工、包装、设计、销售和品牌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开发适销产品,让山货走出大山,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实现互利双赢。”

    脱贫攻坚进入下半场,消费扶贫是推进决战决胜的关键。我县实行“前方扶贫中心+后方扶贫小店”模式,就是要破解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的难点、痛点、堵点,让好食材变成好产品。

    今年8月,我县援建的黔西南州农特产品消费扶贫中心正式建成营业,注册了“甬水黔山”商标,有近30种产品纳入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的“全国消费扶贫产品名录”;还搭建了一个线上展销平台,让全国各地的扶贫小店和消费者都能实现线上采购。

    从“晴货出山”到“晴货触网”,消费扶贫的长远指向是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决断。随着晴隆农特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加工持续升级,消费扶贫各环节全链打通,新一轮“晴货出山”正蓄势待发。

    从稳岗就业到安居乐业

    “乡音”处处,他乡也是故乡

    “我能留下来安心工作,真的要感谢你们。”9月10日,在宁海县宁园小区,张胜敏碰到前来看望她的郭思春,忍不住紧紧握住了她的手。和404名晴隆籍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样,张胜敏去年9月踏上了东进的列车,来到宁海务工。他乡的生活虽然新奇,但人生地不熟,饮食不习惯,丈夫又不在身边,她干了两三个月就想辞职回老家。

    郭思春找到张胜敏,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与其工作单位沟通。敞开心扉讲讲体己话,分享家乡的土特产,一起认识在宁海的老乡……慢慢地,张胜敏渐渐喜欢上了宁海这座温暖的东部城市。今年8月,她把丈夫接到宁海,两夫妻在一个小区工作。

    异地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稳岗就业是关键,但这需要两地政府部门、就业企业和全社会形成合力。“留人不留心”不是长久之策,“他乡是故乡”才能实现多赢。

    宁海解开这个难题的密钥是一支由县扶贫工作专班牵头,挂职的晴隆籍老师、医生及宁海本地干部组建的服务队伍——“宁海-晴隆‘乡音’志愿服务团”。郭思春就是服务团的发起人之一。服务团对每一位晴隆务工人员开展网格化、跟踪式服务,帮助其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难,促进稳岗就业。

    协调企业培养职业技能,开展党群共建主题活动,带着山里孩子去看海,一起逛逛十里红妆文化园……志愿服务凝聚的不仅是浓浓乡亲情,也是对宁海这座城市和崭新生活方式的认可,让大家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

    一声乡音暖心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晴隆务工人员已经把宁海当成了“第二故乡”,宁海县爱心岗位稳岗率也在全市稳居第一。

    从智能接种到空中课堂

    民生帮扶,拉升幸福基线

    在晴隆县民族中学,学生们坐在一张张新课桌前,通过“空中课堂”听课,已经成为一个很常见的场景。给他们授课的,经常是2000多公里之外宁海县知恩中学的名师。

    教育扶贫,是宁海对口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温暖午餐”“净善净美,从孩子开始”“课桌圆梦”……宁海社会各界对晴隆教育的支持力度,从来没有减退过。24年来,我县选派了15批次100多名教师到晴隆进行教育扶贫;有39所学校与晴隆学校结对帮扶;“课桌圆梦”行动为晴隆学子募集了170万元资金、课桌上万套;还架起了“空中课堂”,让两地学子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如意、得力、东方日升等众多的企业也纷纷捐资捐物定向用于晴隆教育。

    扶贫不能“扶一程”,更要“扶未来”。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激活持续发展动能,正是这种理念驱动着宁海社会各界多年来不断为晴隆教育倾注资源和心血。

    医疗卫生,同样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2018年,在晴隆挂职的刘世科发现当地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因为软件配套和技术人才跟不上,建成后一直被闲置。为此,他多方争取,用了一年时间,完成了数字化改造,让大山里的3.2万名孩子享受到了全州最好的数字化预防接种服务。

    贵州省第一家县级心脑血管病防治临床指导中心;黔西南州第一个心血管专家门诊;晴隆县第一例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第一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第一次空中课堂教学;第一次病虫害飞防作业……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生“第一次”,拉升了人民的幸福基线。

    从结对走亲到艺术乡建

    乡村振兴,村民成为主人

    8月17日中午,晴隆县定汪村上百名村民聚在一个院落里。“我们是来帮大家改造村子的,但是光靠我们几个人不可能,必须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员、齐上阵、齐干活。”宁海县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海峰为“艺起携手振兴乡村”行动进行极富感染力的动员。

    这场特殊的动员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应。半个月后,村里水泥路是新修的,石凳是新垒的;“葛汪小院”里,两村村民一同种上了象征着友谊的葛家村桂花树;“织梦坊”里的绣娘们张罗了一场手工艺品直播卖货;“未来书院”则摆上了捐赠的电脑和上千本书籍……定汪村的村民们,则在慢慢回味这段时间的经历,惊讶于自身和村庄在这场艺术乡建中迸发出来的惊人能量和创造力。

    有别于传统的结对走亲都是忙着送钱送物,“艺起携手振兴乡村”来的只有一位丛志强副教授和他的学生,以及葛家村村民13人,干了十几天活,留下的却是一个“网红村”和各种争论和思考——村民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至少对于定汪村的村民来说,他们第一次成为村庄建设的主人,而不是一名被动参与者或旁观者。在改造过程中,他们重新审视自身民族历史和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了设计热情,这对村庄以及村民个人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定汪之行已经结束,定汪村真正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东风洒雨露,山乡天地春。24年的对口帮扶,宁海并不仅仅是个施予者,也是个受益者,积累了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丰富经验,促进了自身产业发展,更收获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情谊。

    不久,我们将见证晴隆县所有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脱贫不脱帮扶,扶“上马”再“送一程”,宁晴两地携手奋进的故事,未完待续。(黄海清、陈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