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banner
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传家
当前位置:首页
>廉洁文化>清风传家
【问廉清白溪】武学忠烈洪式琮
发布时间:2020-11-20 08:44:34 信息来源:宁海廉政网 浏览次数:


“香山听鹿鸣,义水观鱼跃”,香山北麓、花架山东、五市溪畔的洪家村,溪水潺潺围绕着古老的广德寺,一派淡泊静美。这个古村落始迁祖为祖居江苏丹阳的唐代天宝年间进士、谏议大夫洪经纶。香岩山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不仅有阆风先生礼村刘倓、浙东文学师表岭口村舒岳祥,鸦片战争时期定海保卫战中壮烈殉国的清代中营千总洪式琮就是洪家村人。

洪式琮从小习武,身材魁梧,年轻时膂力过人,拜师练功,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弓马兵器娴熟,能百步穿杨。他向来以爱国将领文天祥、戚继光为榜样,欲报效国家、成一代名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他中了武举人,入军营开始行伍生涯。道光十五年(1835)大阅兵时,钟姓总兵见其武艺超群,特提拔其任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一带)后营把总,后升任中营千总。洪式琮虽以武举人身份入仕,但文武双全,自幼颖悟,精诗文,工书画。年轻时他的一首诗《香山积雪》写道:“群峰谁把粉铅装,却被朝阳洗素装。最是香岩留洁白,玉山高耸异寻常。”诗言志,彰品性,为他以后壮举铺垫。

19世纪,英国急欲对外扩张,寻找军事要地,觉得舟山群岛非常适合他们,再三向中国政府提出要设立商馆,并将舟山及周围岛屿开辟为通商口岸等无理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之后,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北侵浙江舟山洋面,进攻定海、镇海。英军登陆后,攻破定海城,知县姚怀祥投池自尽。英国侵略者在城乡进行血腥屠掠。定海失陷,道光大为震惊,将浙江官员撤了职,调福建提督余步云来浙江主持军事,授伊里布为钦差大臣,会同筹划反攻事宜。英国政府初战告捷,便得寸进尺,9月派陆军上尉安突德前来定海城西一带测量,以图进一步蚕食定海,被定海人民活捉,作为中英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1840年11月6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英军在饱掠了定海城后撤兵回舰。

洪式琮就是在英军撤离定海城后,凭调令与处州镇总兵、六十五岁老将郑国鸿,一道来定海重建海防的。同来定海的还有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和新任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增兵4800余名。道光皇帝还派主战的裕谦替代伊里布。裕谦到任后,认为英军叵测,难保不再回窜,应加强战备,对来犯者,“痛加剿洗,务期尽杀乃止”(《道光始末》),于是对定海防备作了整顿:增拨大炮、弹药;自城东南青垒山起,经城南道头直至西南竹山门脚,濒海横筑土城一道。在要害之处置瞭望台、设炮位等。

1841年7月,英军再次侵犯浙江。这时的定海海防虽经整顿,然缺陷仍然很多,甚至军粮也不足,加上淫雨连月,更增加了守御的难度。清军防线主要以定海土城为屏,守护土城的将领就是洪式琮,洪“朝夕鼓噪巡视”,全力维护土城安危。9月26日,英舰四艘在竹山门发起试探性攻击,敌炮为土城所阻,失其威力,洪式琮领兵出土城掩杀,斩敌无数。据光绪《宁海县志·洪式琮传》记载:“贼机炮连发,遇土城即委顿不能入,式琮出城掩杀,斩荻过当”。次日,英舰在东港浦攻击试探,也被击退。

定海三总兵葛云飞、郑国鸿与王锡朋分三个地方把守,葛云飞带领洪式琮守土城;郑国鸿把守竹山门;王锡朋驻守晓峰岭。本以为这样的布署是万无一失的,孰料,英军在大雾掩盖下兵分三路出击:一路佯攻土城,以牵制葛云飞、洪式琮所部;一路攻打竹山门的郑国鸿部;一路重点进攻王锡朋驻守的晓峰岭,夺取制高点,使土城处于虚空状态,无炮可发。等到定海三总兵发现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英军仿佛从天而降。洪式琮据守的土城设置的炮位都是面朝大海固定住的,无法掉头来打。大家只得手持短刀,与英军肉搏。守军处于劣势地位,依然顽强战斗。老将处州镇总兵郑国鸿身受数创,犹挥刀杀贼,直至战死沙场。此时葛云飞和洪式琮把守的土城已腹背受敌,攻破竹山门的一股英军从侧翼夹击土城;舰上英军纷纷乘舢板蚁附登陆,正面攻击土城。洪式琮领寿春队伍持刀与敌死战,杀敌百余人。后洪式琮受重伤,但仍多次跃起,挥刀奋战。直到大队英兵蜂拥而至,洪式琮惨遭肢解,壮烈献身。这场惨烈悲壮的战役血战六昼夜,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同日壮烈殉国,所率5000多将士一同阵亡。这场鏖战,展现了我们宁海人洪式琮的硬气,也再现了所有中国人的骨气。

洪式琮阵亡后,朝廷追封其为云骑尉,并世代袭职。据村人相传,洪家大堂内,长期供奉他的头盔及朝廷的嘉奖令。香岩山上还有他的衣冠冢。洪式琮为乡里所推崇,每年清明冬至,乡亲都要在祠堂内设灵祭祀,香岩学堂校歌中也有“武学洪式琮”的语句。香岩山水养育了一位值得歌颂的抗英民族英雄!

(杨小娣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