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保喧,字伯吹,是民国时期著名宁海籍爱国将领。1887年,出生于前童古镇,20岁由此远行,足迹涉及大半个中国。他从古镇出发,走到梁皇山的拱台书院求学,又从宁海远赴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读书,再至天津陆军警察学堂学习,后返回杭州任职并开始了一生的壮举,随后再至南京,至福建……直至1919年病逝,最终梦回古镇。
童保喧是位文武双修的儒将,在辛亥革命和反袁护法运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称为浙江之蔡锷,是宁海历史上军衔最高的将领,曾被追封为陆军上将。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民主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当时尤其是上海、浙江两地的光复运动,对奠定全局的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参与其中的许多宁海籍人士,他们横刀立马、浴血奋战,在运动中起到了中坚、领导作用。特别是当时年轻的军政新秀童保喧,杭州光复关系全局,他在摇摆的政治格局上压下了决定性的筹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南首先响应独立,嗣后陕西、山西、江西、云南、贵州等纷纷独立,浙江何去何从?上海方面于10月12日、20日、27日三次派人来联络发动。一次,在顾乃斌家中开紧急会议,褚辅成、顾乃斌、俞炜、童保喧、葛敬恩、徐士镳、吴思豫、王桂林、韩绍荃、朱伟良、傅墨正等军警界人士参加,并推葛敬恩起草,决定攻击计划。推举由何人出任都督时,大家推三诿四,怕起义不成要人头落地。首推顾乃斌,顾说:“有人要告我的密,我不管。”问代表朱瑞来的俞炜,“朱瑞怎么样?”俞说:“朱近来身体不好,代了标统忙得转不过来。”请褚辅成,褚说:“最好推一位有实力的人,或请汤垫老(汤寿潜)来做也好。”而负责联系抚台衙门的吕公望在这个紧要关头,把印信交给了童保喧管,自己去永康了。这样一来,大家不免忐忑。眼看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要流产,这时年轻气盛的童保喧站出来慷慨陈词:“这革命起义事关民族兴亡,既然没有人领头,我自告奋勇,愿当临时都督,成功后即让出。”顾乃斌说:“伯吹的话不错,我们不妨就请伯吹临时担任都督如何?”其余人即顺水推舟。最后议决以童保喧为起义临时司令,11月5日光复了杭州。童保喧想功成身退,众人挽留,他坚决推辞:“我年轻威望不高,当初形势紧急,而且成败未定,我愿意以区区一身为国牺牲,现在幸亏大功告成,我们宜当推戴贤达,用招附全境,革新缔造,不能以我等后进而冒据高位。”1912年,孙中山在杭州之行中,对童保喧大为赞赏。
随后为了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童保喧又担任参谋处长率军北上攻打南京,再次取胜立下汗马功劳,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将帅气度。随后他又一次辞功让位。奋勇斡转间,他呈现出了令人钦敬的品德和智慧。他满怀豪情写了《三十述怀》诗,“战功羞与故人论”,表达了自己爱国爱民的情怀。作为指挥两次举旗的浙江革命军主将,童保喧的功绩在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童保喧虽然多次发动了武装起义,但他一直反对内战,主张一致对外,他希望能够建立民主共和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他虽然是个军人,但在战争取得胜利时,多次在诗中喟叹“羞将战绩详军报,怕听生民吁苦声”,“父兄更嘱问,征战几时休?”南北军阀对峙期间,不得不服从军令参战,但他仍然希望以和谈方式解决。他不慕荣利,心系百姓,几次起事成功之后即让位于人,在“反清反袁又抗日”的革命斗争中真正做到了“为国为民不为名”。
1919年五四运动刚起、新的革命曙光将现之时,被军阀排挤、心情郁郁的童保喧在一次阅兵中感染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5月,溘然长逝于33岁风华正茂的英年。
殁后,童保喧的灵柩回归故里,被安葬在宁海水车村。民国政府段祺瑞为其墓碑题了字,徐世昌大总统肯定他“治军浙省以著勤能”,并追赠曾任旅长、师长、时任闽浙军副习令的童保喧为陆军上将。生前好友郝国玺、夏超等评价其为“古之名将,今之豪杰,非虚语也。”众友人纷纷挽联垂吊,连他曾经的敌人陈炯明亦挽悼词曰:“闽海观兵,知公能将;岘山堕泪,为国悼材。”其部曲师友悼念不绝,另于1923年筹资在杭州宝石山下为其建造了童公祠。
著名学者、为人耿直的章太炎先生更为童保喧撰写了《童师长祠堂记》,称赞他“少以干翮闻于军中,初举大义,君实为干魁,其后拒袁氏帝制,走其幸将,功亦第一”,把他比之于浙江历史上三位从布衣建军开创百年至数百年大业的三国孙策、南朝陈霸先、五代钱镠,并认为其比钱氏更值得纪念。这是对童保喧将军历史功绩的最高评价,也是对他英年早逝的痛惜。
(杨小娣 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