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日宁海
方孝孺是宁海大佳何溪上方人,人称“缑城先生”,其父方克勤是一代清廉名儒,毕生研究朱子之学。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方孝孺是明朝初年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他是鲁迅笔下台州式硬气的代表,宁海精神的灵魂,博学广识,清廉正直。宁海县城多处有其历史遗迹,跃龙山文峰塔、方孝孺读书处、西门方祠、义井、避司弄等等。宁海方孝孺读书处乾坤正气坊有一副楹联写道:“正气充天地,学行炳古今。”这是对明初大儒方孝孺的绝好评价。
方孝孺曾任建文帝的老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建文帝)继位,任方孝孺为翰林侍讲学士,凡国家大事常命他就坐前批答。建文帝以宽厚仁慈之君的崭新面目推行维新之政,使洪武时期的政治恐怖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从而也赢得了江南士人的支持。但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发兵进入南京,建文帝失踪。燕王谋士姚广孝曾请燕王不要杀方孝孺,姚说:“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听闻朱棣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朱棣即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声彻殿庭,朱棣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孝孺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朱棣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一面命人继续将方孝孺关押狱中,一面搜捕其亲戚家属等人,以及他的学生,算作十族,押解至京,当着方孝孺的面,一个一个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是否回心转意?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服于朱棣的淫威。
当弟弟方孝友被押到时,方孝孺看着因受自己牵累而行将就戮的弟弟,不觉泪如雨下。方孝友从容吟诗一首,宽慰方孝孺:“阿哥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方孝孺也作绝命词一首:“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方孝孺被押到南京城聚宝门外磔死,遇难时年仅四十八岁。
相传老南京明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所溅而成,雨后看血迹石,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犹有血腥味!
方孝孺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上吊自杀,两个女儿年未及笄,一齐投秦淮河自尽,受他牵连被杀的有八百七十三人,入狱和充军流放者达数千,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
明代历史地理学家王士性曾评价道:“自古节义之盛无过此一时者。”清代学者齐周华也认为:“靖难受祸惨烈者,亦莫若孝孺。无论知与不知,无不义而悲之。”“孝孺死,浙东之仕于朝者,以身殉建文君,独多于天下。”
方孝孺被诛之后,其著作《逊志斋集》的编纂在“地下”秘密进行,并以抄本方式在文人间悄悄传阅,到明成化十年出现了第一个刻本,正学风骨铭传后人。
(王海明 杨小娣 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