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古运河--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
今所指的颜公河,为古淮河与祖公河之总称。淮河,据崇祯《宁海县志》载:“东一百步桃源北,经桐山、罗坑出黄墩港,三十里入海。”祖公河,宋嘉定《赤城志》载:“周显德三年?穴956?雪令祖孝杰用水工黄尹德言,谓县北地坦夷,宜凿渠道通海,引舟入渠,以通百货。遂弃田七顷,发民丁六万浚之……”。
原来,这条古运河本非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而是“引舟入渠,以通百货”的水道。按史料记述,在渠成之时,发现“其势反卑于县”,后曾筑船闸数处?穴斗门张的村名源于此?雪。如果把海船通到城里,成本是相当高的,计划遂告破产。应该说,这次浩大的工程本意上堪称“大手笔”,从侧面反映出宁海在唐宋时期外贸曾一度繁荣。
史载:到宋代,宁海对外贸易已处于鼎盛时代,宋进士储国秀在《宁海县赋》中赞道:宁海“……其海则停纳万流,宗长四渎,控直港于稽鄞,引大洋于温福。出乌崎、通鸭绿、晞日本,睇旸谷……”。《宋史·日本传》有云:“雍熙元年?穴984?雪日本国僧奝然,存抚甚厚……二年,随台州宁海县商人郑仁德归其国。后数年,仁德还,奝然遣其弟子嘉因奉表来谢”。在日本典籍和宁海《周氏宗谱》中均有周氏家族从事外贸活动的详实记载,如周文裔、周文德、周良史等。其中有“周良史,谱名永忠,以字行,真醇和易,正直公平……竟夭于日本国……”。《浦江魏氏宗谱》也载:“下埠魏竑经商于夷倭,死于客地,其子?穴魏允述?雪痛父卒于商。求尸而不得。往至夷倭,夷倭曰:汝父葬于海南琉球之地,遂尸归长山……”。类似史料,尚有许多。如陈仁爽?穴疑东岙陈氏?雪、陈惟积、陈惟忠?穴疑长街西岙人?雪、杨仁绍等船主活动史料。如果没有活跃的外贸往来,在重农轻商的时代,根本无法立足。如果作专题来探讨,必可找到更多的佐证材料。
追溯到隋唐时代,暂无史料确证。但唐天宝三年?穴744?雪,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失败后,第四次东渡前,鉴真一行特地到宁海白泉寺,目的就是寻找去日本的商船搭载。由此可知,三门湾或象山港已有通日本航线存在。而且宁海在唐永昌元年?穴689?雪县治徙广度里,邑人着力于发展经济,开始围海垦田,种植粮食、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并有从事晒盐、纺织、炼铁、酿酒、制陶?穴或烧制瓷器?雪等行业。城区已是“人烟辐凑,商贾贸迁,店肆遂兴”。唐代应处于外贸的孕育时代,介于唐宋之间的五代,为了加快城区物资的集散,需要开拓雄图,祖公河的开挖应时而发。
宁海位于浙东沿海,东北濒象山港,近海码头在今梅林石埠头,凫溪古道经此出口,入黄墩港。船只经常在此停泊,旧名“船埠头”。元至正二年?穴1342?雪,“浮溪蛟开石门”,凫溪才在孔溪墈折北由杨梅岭汇入铁江。东南临三门湾,近海口码头在港头村。历史上曾设“港头镇”。那时“樯帆林立,商贾云集”,官府专设征税机构。古时的交通运输,以水路最为便利。如果能在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开凿运河,全程不过50华里,即将古之祖公河、淮河、桃源河、玉带河等疏浚联接,就可辐射到大溪、凫溪、白溪、紫溪、五市溪等县境内大部分地区,形成交通网络。以城区为中枢,物资能及时扩散到国内外。这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吗?芽不是加强海外贸易的大手笔吗?芽宁海旧属台州,但地近四明,再加上优越的出海港口,海上丝路自然而然延伸到宁海境内。有如此地利,才促使县令祖孝杰出此壮举。无奈勘察水平有限,功亏一篑。但经历代改造,大事疏浚,成为县城主要的水利工程。这是后话。
祖公河故道虽有所淤塞或改道,与昔时水道不尽相符,就历史价值而言,确是海上丝路的实物例证。我们应保护和利用“颜公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借以宣传宁海、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应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