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相寺 在今城关镇城中巷。梁天监元年(502)建,原名赤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今额。基广24亩,前后以四井为界,殿宇宏伟。后渐废。明天启初,复田300亩。崇祯九年(1636),重建大殿、法堂,十六年重建东西两钟楼。民国时期,为县佛教会所在地。1952年改作粮库。现四井尚存,元大德四年(1300)所置铜钟移存县文管会。
寿宁寺 在县城东南5公里港头村。旧名白水庵,晋义熙元年(405)僧昙猷建。相传猷白海上来,以僧杖戳地而得白泉水,故名。唐天宝三年(744),鉴真和尚一行30余人第四次东渡日本,取道福州,路过宁海,夜宿此寺。后晋天福五年(940)改为海晏,宋淳化元年(990)改称寿宁寺。门外有猷所携石,高数尺,石上有宋绍圣年间县令高述题名。西30步有洗肠井,久旱不竭。宋至道元年(995),太宗搜访名山,遣内侍赐手书30轴,后轶。清康熙八年(1669)重修。民国初年,佛堂焚于火,僧勤林、功法等人修复。1958年又遭火焚。
崇教寺 梁天监元年(502)建于县北,称崇教院。唐乾元元年(758)徙于县城西郊崇寺山下。宋大中祥符改称崇教寺。中有筠轩,前有清泉亭、寺塔,塔下有两碑。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1952年改办工厂。1955年毁于火。
福泉寺 亦名福兴寺,在县南5公里覆船山顶。唐时开山,宋开宝五年(972)始建殿宇。明崇祯四年(1631)僧慧文、真亮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西厢法堂遭火焚,仅留东厢房,咸丰十一年(1861)重建寺宇。解放县城时,在此设指挥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寺保管较好。1980年聘高明寺方丈觉慧(功法)为主事,寺院复兴。1986年2月24日,县人民政府批准此寺为佛教活动场所。
福安寺 在县城西5公里大畈洋。宋杨太守女杨师姑建,规模较小。清顺治十四年(1657)建大殿,渐成盛刹。1952年后改作他用。
慈云寺 在县城西6公里黄坛。旧名齐云寺,唐咸通三年(862)建。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抗日战争期间,宁波日报社移此。今有住僧。
明恩寺 在县城北23公里香岩山北。唐乾元二年(759)建。明崇祯时,再建大雄宝殿。清康熙年间,增建天王殿及诸寮舍。清乾隆、嘉庆、咸丰间多次扩建。1966年拆去佛殿。今存金刚殿及部分寮舍,有住僧。尚存《正因和尚重兴明恩寺》石碑1块。
法昌寺 在县城北10公里梅林。原称灵山禅院,唐大顺年间(890——891)里人李延祺奏建,后裔进士李应雷重修。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改今额。清乾隆十五年(1750)修钟楼,铸大钟。道光间,重修大殿、法堂、钟楼并建东西两厢。光绪二十二年(1896)知县柳商贤主持重修。今有住僧。
吉祥寺 原名雁门庵。在县城北15公里雁苍山上。梁天监元年(502),觉圆禅师结茅此山。唐武德元年(618)建寺,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嘉定间重修。清嘉庆时,增建寺宇。民国25年(1936)2月,浙江保安队称该寺为土匪据点而焚毁,后为僧修复。民国33年重建大殿。今有老尼主持。
澄深寺 在县城西北23公里澄深村。宋景德四年(1007)兴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为天台山七十二寺之一。今有住僧。
集福寺 在县城东33公里西岙村。五代时(907~960)建。周广顺元年(951)赐名保福。宋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后圮。明复创1龛。清康熙初重建殿宇,乾隆三十六年(1677)续建大殿。道光二十八年(1848)再建法堂、净土堂及寺右兴福庙。今存大殿与厢房。
灵峰寺 在县城东北29公里东仓乡寺后山村。吴越年间,改尚书叶裕宅建。宋开宝中赐名三峰,治平三年(1066)改今额。现为乡办林场场部。
净土寺 在县城东14公里茶院乡柘浦街村后。旧名海国,唐武德五年(622)建。宋时赐今额。泉水葛氏舍田赡僧有舍田碑1块,元吴兴牟山撰,赵孟(兆页)书,碑无存,光绪《宁海县志》有碑记。清同治间寺废,后有僧赎,田重修。1958年大殿厢房倾圮。今住有居士。
灵泉寺 旧称摘星庵,在县城南11公里官岭乡山上方村西新岭头。宋咸淳年间(1265—1274),绝崖居士汪垠始结庵。宋德祜元年(1275)重修殿宇。后兴废无考。民国35年(1946)重修大殿。1976年拆去部分屋宇,现存大殿和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