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石简墓
发布日期:2020-08-20 15:41:43 信息来源:中国宁海人民政府网站 浏览次数:
分享到:

薛家栓

石简,字廉伯,号玉溪,明中叶县城河头石家人。其父石文彬,弘治间贡生,官湖广罗田训导,博学多才。石简从小在父亲严格教育下?熏赍志笃学。及长,跟从当时著名学者王阳明游学,对老师这种不尚空谈、“知行合一”的务实主张深有领悟。嘉靖二年?穴1523?雪中进士,初任江西余干县令,后不断升官,先后任过南京武选司主事、刑部郎中、广东高州及安徽安庆知府,其后就长期在偏僻的云贵地区任地方官,如云南兵备副使、贵州布政使,最后官至云南巡抚,后因他案牵累,解职归家,几年后病逝。

石简从政三十余年,以办实事著称。清正廉明,律己尤严,尝言:“作官自俸入外,丝粒皆非义。”意为:一个国家官员,除了应得的俸禄?穴工资?雪收入外,其他的丝粒收入都不合道义。解职回乡,除了行李书本,客人至竟无招待之资。这样正直的清官、廉官在封建社会中实在少见,这也是宁海独特的地域和人文所赋予的秉性之故。

《光绪宁海县志》卷二十二载:“石都宪简墓,在东二十五里亭头山。”去年深秋枫叶红时?熏我和一位热心的友人一道去亭头山拜谒石简墓。沿一条新开的水泥山道,走上亭头山,迎面而起的是一座新建的胡公殿,祀奉的是北宋兵部侍郎胡则。胡则,浙江永康人,曾因奏免了衢、婺二州的民丁钱及做过其他好事,百姓感激,立庙祀之。只听说永康名胜方岩的胡公庙遐迩闻名,想不到宁海竟也有他的庙,可见胡公在浙江影响之大。其实这位胡侍郎和宁海人也绝非毫无情缘。胡则任杭州知府时,曾拜当时下天竺寺的慈云忏主、名僧遵式为师,而遵式恰是宁海城关人,在师父的家乡建一所为民公认的好官庙宇,以示师父的教化之力,为宁海增光,也是一件好事。询诸石简墓地,庙中主持及烧香者均不知。大门口坐有一农妇插言:“是石家大公坟吧?芽就在对面山岙里。”

我俩向老妇所指走去,山岙中没有路,迎面是一片没人头顶的柴草,披荆斩棘,身上几处被荆刺划破,上上下下,多方寻觅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这座明代古墓。

墓前没有牌坊、华表,也没有石翁仲及其他动物的石刻在墓道两侧排列。想不到明代一位巡抚的坟墓是如此简陋,要知道巡抚是一省之尊,朝廷正二品大员!

整座墓面南,正对白峤港,与明代的越溪巡检司城隔港遥遥相对。墓约3米宽,覆土部分已下陷。东西各有一莲花望柱,长方形墓碑上下各衬垫一宽厚石枋。碑文从右至左一字形横排,上书:“明进士石简公德配吕氏夫人之墓”十四个遒劲大字,小字已风化不可辨。此外,墓面上无装饰性图案和花纹。坟坛上长满柴草,估计也不是很大。和古代富豪商贾的大墓相比确有一种简陋和寒酸之感,因为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平民百姓墓。但给人们更有一种厚重、稳固、朴素感觉。墓如其人,可见历代志书对其一生的记载非谬。

这位被后人称为“方正学自后第一人”的一代名臣,在亭头山上长眠了整整450年之久,情系缑城的山水,依然每天俯瞰白峤港,迎晨曦,送夕辉,注视着宁海历史的潮涨潮落。

石简墓能幸存到今天,历次浩劫能免于难,实是一件不易之事,建议有关部门能将此墓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石简的高尚品质是宁海人的典范?熏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可为发扬光大我县优秀的人文传统增添一份实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