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群飞
作为跨海拄脚式石板平桥,戊己桥以它154.31米的长度,不但在宁海,而且在宁波,成为全市同类古桥之最,且成为宁波十佳名桥之一。2002年2月26日,65岁的日本石桥保护会副会长鹤田文史先生见到此桥,十分感慨地说:“我到中国已来过八次,每次近一个月,不少介绍中国古桥的书都没有列入宁波的古桥。这座戊己桥,是我在中国各地考察时见到的最长的拄脚式石桥。受海潮和山洪的冲击,建造和保护都很不容易;桥下密密的松木护基桩,说明了当地人民的聪明才智。”
所谓拄脚式,是指:在桥梁背水的一面,用支架抵住桥墩,以加强其防水能力。在戊己桥的南面,即有47根条石,成45°角与47座桥墩的顶冠相抵,条石端榫与横架于桥墩顶冠的帽墩石卯口咬合,以抵御中堡溪对桥梁造成的冲击力。
在古时,戊己桥所在的胡陈乡西张村大麦塘曾是一片大海,三门湾之潮水直抵中堡村百姓的房墙,而源于宁象交界的海拔800余米的茅芦岗的中堡溪,在流径十四公里的曲折之后,于此入海,与三门湾的海水交汇,不用说在潮汛时,即使在平时,即构成对行旅者的威胁;而此地也是宁海至象山的陆路交通的主要通道,一水相隔,暌违了多少心中婉曲。
对此,在清代道光戊申年(公元1848年),即道光二十八年,有西张村乡绅张坤元、张华章及胡陈村的鲍式曹等人发出倡议,号召中堡溪沿线村民及所有慷慨仁义之士,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兴建戊己桥。光绪宁海县志所载:“戊己桥在东七十二里大麦塘口,张坤元、张华章、鲍式曹倡建。”即指此。虽然简洁到只有“倡建”两个字,但其中包含的感人至深的情节一定可以铺衍成一本大书。
但在这里建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是有了钱有了力便可以水到渠成的事。这基于两个原因:1、水流湍急。中堡溪与三门湾的潮水时时在交汇之中,上冲下激,波深浪巨,对造桥构成极大的威胁;2、滩涂淤软。因为这里是海港,底下是滩涂,年长日久,沉积下既深直软的淤泥,沉降量大,要在此立基造桥谈何容易。
但困难并没有吓倒古代的工匠们。他们土法上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首先在桥基上下功夫。他们利用此处天然形成的坡度,沉积巨石,夯实桥基,在下游方造成缓和的落差;为防止桥墩移动,又在桥基下契入了密密麻麻的树桩;为进一步加固桥基,使之不随着水流的冲击而移位,他们又在桥的下游用乱石砌筑拦河堰。这拦河堰不但可以加固桥基,还可以拦蓄淡水,晴旱时可灌溉附近农田,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接着,在架桥时,在桥基上等分竖起47座桥墩,每个桥墩用五根条石组成,其中三根条石并立,下端栽入桥基约1.7米的深处,成为桥墩主体;一根条石横卧主体顶端,从而把三根竖立条石连成一体;一根条石如开头所述,在下游斜撑桥墩,构成拄脚。在桥墩与两头的桥堍完成之后,再在每个桥墩之间平铺三根条石,以此成桥。
除此之外,为减少水流的冲击力,逆水一侧的桥墩立面凿刻成圆弧形的分水尖;又考虑到中间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所以中间几孔的跨径比其它孔要大,以增加排水量。这些细部的处理,也无不体现古代工匠的智慧。
自清道光戊申年始,历时两年,720天风风雨雨,至清道光次年:己酉年,即1849年,戊己桥竣工。桥全长154.31米,宽1、7米,矢高2.47米,跨径2.9米,48孔,共用条石371根。因跨两个年头,故取其干支首字,命名为“戊己桥”;因为中堡溪流经48个村,造桥资金、人力由48个村民捐集,故设计成48洞,所以又称“四十八洞桥”。
桥建成后,到民国24年(1935),被水毁去5孔,修复1孔,堵塞1孔;1962年东端桥台被水冲毁,后修复。现存桥墩46座,47孔。因桥既长由窄,遇大潮或洪水时,茫茫水势几乎与桥面同高,为方便老幼病弱和行人,桥上原设有竹木扶栏,现不存,仅留方形榫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