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相传有戍楼” —宁海古代军事布防情况简考
发布日期:2020-08-20 15:43:35 信息来源:中国宁海人民政府网站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林备军

  宁海濒临三门湾,地处海洋与陆地的衔接地带,上陆地可至宁波、天台等地,东去即为茫茫东海,因此,在军事上,宁海是一个可攻可退之地。历史上有不少中原失势的乱世豪杰,以及欲洗劫人间幸福的海盗倭寇,都曾以不同的方式侵扰过宁海。直到1949年4月,蒋介石从宁海的西店下海,经上海南渡台湾,宁海这块土地才真正宁静下来。

  战争的硝烟渐渐消散,所有的故事均变成了历史陈迹。据《汉书》记载,宁海峡山村对面的铜山岛,在三国时就建有烽火台,名为鲒崎亭;峡山西首的西山上当时也建有瞭望台,名为峡山台,与附近的柴溪台、井栏台、黄墩台、潘家岙台等互相呼应,用以监视海盗和外寇。可见,早在三国时,宁海就已有军事布防。只是年代过于久远,当时的具体布防情况今已无法考证。宋元时期,由于战事主要发生在中原一带,宁海相对比较安宁,驻军也只有数百名。自明代起,由于海上倭寇猖獗,宁海的军事力量大为增强。明初大儒方孝孺在《答林公辅》一文中曾写道:“……今年当里长,适值海滨筑城之役。三夫一抽,众务骚然……”,说的就是当时中国沿海加固海防之事,只言片语中,令人想见明初时期宁海各地民众为抗击倭寇,四处建筑海防工事的情景。

  由于倭寇大多是小股窜扰,为了灵活应战,宁海的驻军也是分散部署。明洪武三年(1370),朝廷在当时宁海境内的长亭、越溪、铁场、曼岙、窦岙等地设立了巡检司,各置弓兵500名,其中以长亭和越溪的巡检司城规模较大。

  长亭是长街的古称,长亭巡检司城位于今长街村北的一座小山坡上,在明清两朝,一直是宁海东部的主要驻军地,在打击倭寇、保护当地百姓的生命和财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康熙二十年八月(1681),海盗趁长亭巡检司城的兵士外出巡逻之际,分两路突袭长街。时驻守长亭巡检司城的宁海营千总阮玉掩护百姓进入巡检司城避难,然后率领留守的20余名兵士奋起反击。在厮杀中阮玉因树林中的藤蔓绊倒坐骑,被海盗围住后乱刀砍死,其头颅被割下后抛入长街村里的一只池塘里。为了纪念这位英勇殉职的千总,长街民众建造了一座阮千户祠,祠内塑着阮玉的像,并留有题咏:“将军苦战守枫城,一片云屯旧垒营。身死沙场咸感德,亭空今古胜留名。苍生紧命官非小,碧血支天恨未平。漫把羊公碑共读,奈堪涕泗欲盈盈。”

  越溪在古时一直是宁海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要地。要从海上进攻宁海县城,由白峤港进入是捷径,而越溪就坐落在白峤港的入海口位置,因此是扼守县城的重要关隘。越溪巡检司城建成时高一丈八尺,占地八亩,城内筑有箭垛、窝铺等。在越溪南面的王干山和山上应村的山巅上分别建有烽火台,用以配合巡检司城作战。如有海盗来犯,烽火台燃烟报警,巡检司城的驻军即可提前得知敌讯,做好作战准备。明弘治元年(1488),朝鲜文士崔溥渡海时不幸遭遇风暴,漂到我国的牛头外洋登陆,后被中国官兵辗转带至京城。他回国后根据在中国的经历,写成了《漂海录》一书,其中曾提及经过越溪巡检司城的情景:“……夕至宁海县之越溪巡检司,城在山巅,军卒皆带甲列海旁……”,可见当时越溪巡检司城戒备之森严。明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进犯宁海、台州,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主力至宁海,在越溪一带布防,将来犯倭寇击溃。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海令”颁布后,越溪村民悉数内迁,驻守越溪巡检司城的兵士也随之撤走,直到康熙九年(1670)才恢复驻军,改称越溪南寨。在越溪对面的亭头山上增建了一座兵寨,称越溪北寨。这南北两寨,日夜守卫着白峤港,直至民国后,海防线向海上扩展,此地的战略意义已变得不如先前重要,这才撤去驻军。

  除了巡检司城,宁海各地目前共发现了19处烽火台遗址。这些烽火台绵延相连,与5座巡检司城一起构筑成宁海古代的基本军事布防体系。到了清朝末年,由于军事侦察技术和通讯方式均有了较大改进,作战不再需要燃烟报警,烽火台遂被遗弃,日渐荒圮。“崇岗策蹇独夷犹,古迹相传有戍楼。屋圮未闻兵役扰,烽残不睹火烟浮。几多乱石春遮草,半亩荒基夜寄牛。雅欲升平长似此,海邦常见地民稠。”数百年的光阴悄然飘散,乱石春草,残墙荒基,送远了昔日的滚滚狼烟,也送远了,漂海客憔悴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