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发型、佩饰
发型 旧时婴儿满月之后始剃头。男孩发式多为“稻蓬头”或“瓦爿头”。清代成年男子蓄长辫,民国初剪发后,渐有小平头、圆头,后流行三七分西式发型。近年来,男青年颇喜蓄长发,留胡子,亦有烫发。
旧时少女多垂辫,出嫁时要“开面整容”,梳头挽髻,形成“盘龙”、“垂髻”、“坠马”等不同样式,插以骨、铜、银甚至玉制的发簪。中年后唯挽髻于脑后,仅插一簪,称为“老太婆髻”。民国时,青年女学生多剪“学生发”,乡村盛行三七分剪发,额前有“留海”,饰花发夹。解放初仍为剪发、二股辫或单股辫。70年代初有“游泳式”发型。近年来盛行烫发,发型多样。
佩饰 旧是民间佩饰以儿童、妇女较为讲究。新生儿满月后,家长在其手腕上系红绿丝线,有的在丝线上串彩珠。初次走访邻家时,邻人往往以成匝彩线相赠,系挂身上,称为“长命线”。一周岁后,有戴银项圈、银镯子的习惯。出客时,有的胸前挂银质“长命锁”,背上缚铜钿串成的宝剑,以示富贵并“避邪”。
妇女佩饰有钗、簪、耳环、戒指、手镯等。新中国成立后旧装饰渐绝。近年来,耳环和金银戒指复兴,项饰则代之以金银或珍珠制品,并新增胸花、胸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