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衣着
发布日期:2020-08-20 15:37:32 信息来源:中国宁海人民政府网站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清末至民初,男女都穿圆领侧襟外衣或对襟衣。年轻姑娘或新媳妇在袖口、搭襟沿上饰花边。穿合折裤,腰围宽大。豪绅商旅、知识阶层兴穿长衫,多为青蓝色,庄重场合外罩短褂。冬衣有短棉袄、长棉袄。豪绅之家穿皮裘。一般劳动人民加系围裙(围身布拦),妇女系拦腰。夏日一般穿苎麻织青色或本色布衫,称“夏布衫”。中等之家穿土制丝织绸衫,称“生丝衫”,多为玄色、白色。少数豪富之家亦穿白洋布、香云纱或纺绸衫。稍后,知识阶层中盛行学生装、中山装;妇女流行旗袍。农村姑娘多穿红着绿。婴儿衣服多取侧式,不加搭襟,以布带系缚,穿开裆裤。节日或走亲戚穿花衣服。1949年后,中山装、列宁装等新型服装渐由城镇流行至农村。冬天兴西式长短棉大衣、绒线衫、卫生衫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少年流行军装。近年来衣着样式日趋西化,有茄克衫、旗袍裙、连衣裙等,品种繁多,布料日益讲究。
  旧时,劳动者平素穿布鞋。稍讲究的鞋底纳花,前后饰有云头纹。贫者多穿蒲鞋。上山或劳作时穿稻草鞋,农家均有制草鞋之“草鞋耙”,农闲打制,以备忙时使用。冬天劳动,草鞋内裹穿粗布上山袜。雨天,富户穿牛皮钉靴,农家多穿木屐,或赤脚,雪天穿草靴。后来有橡胶雨鞋,视为贵重品。解放初兴胶底布面鞋,其中“解放鞋”最普遍。农民劳作时多穿“车胎鞋”。60年代后逐渐为塑料鞋代替。近年来皮鞋盛行,而且式样五花八门,传统布鞋仅为老年人使用。
  古时,官绅较讲究冠戴,平民少有帽饰。清时士绅戴绒制“帽桩”或瓜皮帽;民初,城镇有身份者戴礼戴(大帽),民间百姓戴直统套折绒帽,俗称“猢狲帽”。老年妇女戴包帽或扎包头纱。儿童戴大包式绣花帽,顶上有脊饰,两端垂流苏。亦有虎头、狗头、兔头等样式的花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工作帽、军帽、鸭舌帽,儿童戴布帽、绒帽等,形式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