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交往—丧葬
发布日期:2020-08-20 15:37:51 信息来源:宁海新闻网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旧时,一般丧葬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墓穴。坟前如立石碑,在世者预做的“寿坟”,碑文以红漆填写,去世者则填黑漆。病重将死,须召子女环立床前侍候,称“送终”。咽气之后,给予洗身更衣,子女守夜,直至出殡。家属还遣人至各亲戚家报丧。县城风俗,于门口贴白纸条,上书“免烛”2字,表示简办丧事,免送礼物。出丧前一日,按择定时辰,将死者按入棺材,称小殓。死者生前常用或喜爱物品亦纳入棺中,虚掩棺盖,至大殓仪式后方钉紧棺盖抬出。棺材均涂棕红色或黑色。棺木头部书福禄寿合体字样,脚底部画荷莲或松鹤。夭寿者用白木棺材。
  出殡日,灵堂设牌位,燃香烛,贴白纸对联。男客戴白帽,女客披白布长头布,子女披麻戴孝,举行祭祀哭拜仪式,然后鸣鞭炮、奏乐,封棺抬出大门,鸣锣开道。长婿举招魂幡引路,外甥捧灵位在前。有的丧家至亲途中举行路祭。沿途人家,门前焚烧稻草结以“解晦”。丧葬完毕,牌位奉于堂上,天天上供。每隔7天要给死者举行一次祭奠,称“做七”,须做7次。一年后灵位转奉于祠堂。有些地区崇尚“冷葬”,把棺材放在野外,以砖石垫底,盖以稻草、瓦片等,安放3年甚至更长时间,称“寄丧厂”。尔后方选穴建墓,择日进圹。
  旧时习俗,客死他地者,遗体不可返入中堂,有的甚至不准入村,所有丧祭须在户外或村外搭棚进行。
  新中国成立后,丧礼日趋简朴,逐渐以开追悼会代替,哀悼者送花圈、佩黑纱、戴白花,奏以西式鼓乐或播放哀乐送葬。近年来旧俗又有兴起,农村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