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34259820/2022-4265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成文日期
2022-02-14
发布日期
2022-02-14
发布单位
县农业农村局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2021年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2-02-14 10:33:32 信息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分享到:

标杆示范争进位 乡村共富助振兴 | 决胜开启宁海“三农”五年现代化新跨越

2021年以来,宁海深入贯彻上级农业农村部门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坚决扛起“重要窗口”双优生和共同富裕标杆县的使命担当,获评省级良种(水稻)繁育基地县,2020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全市第三、入围市政府督查激励项目并成为省先进县,5度蝉联省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双优胜,2019-2020年度县级目标管理考核持续跻身部门前列、连续入围全县满意机关。

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健发展。按可比价计算,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2.93亿元、增长5.1%,一产增加值50.67亿元、增长3.6%,增幅双双位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836元,增长10.1%跑赢市均及全县城镇居民、居全市第二,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969元、增长13.5%;337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经营性收入之和分别达到3.9亿元、1.7亿元,增幅分别达到11.3%、24.9%,所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全面迈上30万元和15万元台阶,总收入超百万元的村133个占39.4%、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的村97个占28.8%。

回顾2021年

一、保障米袋菜篮供给

保粮食安全。核定粮食播种23.71万亩、综合生产能力达到9.023万吨。保耕地红线。“大棚房回头看”拆除并去功能化处理2宗,完成2.41万亩审计发现粮功区“非粮化”整治。保菜篮子供应。标杆猪场宁海农发牧业一期年出栏生猪6万头项目建成投产,存栏生猪11.76万头、能繁母猪0.96万头增长明显,蔬菜复种13.5万亩、总产12万吨,水产品总量17.44万吨、逆势增长5.5%。

二、筑牢产业共富基础

政策扶持。整合财政农业产业化类资金3952.2万元,立项实施项目248个,启动实施农产品田头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创新推出野生动物肇事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农户2.9万户增长4.7%。规划引领。构建形成农业农村“1+X”“十四五”规划体系,明确“315”现代农业空间发展格局和“557”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行动。三产融合。县财政每年1000万接力实施越溪乡、蛇蟠涂、深甽镇现代农业综合体建设项目,专项打造望海岗标杆性示范茶场,新增望海茶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赋能。“长街蛏子”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施宁海白枇杷及长街蛏子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轩峰、冬益跻身省香榧十大品牌,5家企业占据全市10个红茶金奖半壁江山,认证“三品一标”增至280个。种业“塑芯”。为主举办宁波市人才日宁海畜牧、渔业专场,省级拟穴青蟹原种场、省二级种猪场实现全县零的突破,获省厅推荐申报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农业“双强”。创建单季稻超高产攻关示范方、旱粮示范基地各1个,推广全省首套畜牧消杀系统和叠盘育秧等农机科技示范,新型农机装备加速推广应用,在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作机械强农典型发言。

三、绘就三农富春山居

农业绿色循环。稳步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销号验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利丰牧业信访件,编制海水生态池塘尾水治理方案,创成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家、尾水处理示范点12家,列入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培育创建单位。乡村美丽宜居。编制《宁海县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与处理规划》,30%以上行政村垃圾“智”分类,新建改建农村公厕165座,有效落实“三清三整四提升”村庄清洁行动。舌尖安全保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合格证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违法使用禁限用投入品及滥用渔药行为,捧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字招牌。

四、紧扣数改时代脉搏

积极投身数字化改革竞赛场,海头村入选市数字乡村先锋榜“双十佳百优村”,建成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个、市级数字农业工厂4个、数字种养基地11个。低农帮促场景全市唯一纳入省厅首批“先行先试”县,“四个集成”试点经验在省市交流推广。省农村集体数字经济管理系统全市率先上线,推动“三资管理”从线下到线上、从定时到实时转变,闭环流转村级账户资金。“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纵深推进,培育农牧渔试点主体157家,改革农资店13家,肥、药定额制施用示范区2个、1个。渔船精密智控“三网一平台”基本构建,大型渔船船员前端智能感知,渔船(船员)“以码管人,以图管船”。跟着节气游乡村扎实推进,长街蛏子节、桑洲油菜花节入选全市跟着节气游乡村系列活动。

五、掀起项目建设热潮

建设一块田。秉持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标准,投资4317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达1.73万亩。美化一条线。“精特亮”打造极致之美大美南湾风景线,完成年度投资额的126%达0.507亿元。扮靓一批村。深入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13511”,统筹涉农资金1.4亿元,建成小集镇式中心村1个、乡村振兴示范带1条、梳理式改造村60个、示范乡镇1个、艺术特色村15个,《艺术振兴乡村 推动共同富裕——宁海县葛家村的做法与启示》编入《浙江政研》获原省长郑栅洁同志批示肯定。收官一个场。投资4095万元建成“布局合理、技术领先、设施先进、管理智能、美丽生态”的岔路黑猪省级原种保护场,创成省级美丽生态牧场。

六、恪守强村富民初心

培育新型主体。支持农业企业技术改造、展示展销、动态评选,新晋下洋涂水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创成望海茶、黄精、竹笋3个市级农业产业化共富联合体,宁海富甬哈密瓜专业合作社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5家单位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目录。锻造职业农民。搭建“农创客”“青创联盟”“星创天地”等创业创新平台,大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民1.3万人,培育多业态农创客300名。壮大集体经济。深化“亿元造血”工程,启动实施集体经济光伏项目33个。帮扶低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门槛降低、全面覆盖,52家农村经营主体依托金融帮扶带动低农就业,1768名低农通过文具来料加工点实现就近就业。

七、筑牢平安稳定基石

全省首推养殖塘承包经营规范化。全领域、全环节规范养殖塘发包、承包行为,《宁海县以四制协同提升水产养殖行业治理效能》头版头条编入省委办《浙江信息》第59期。深化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生产。全市率先清零上道路变型拖拉机1086辆,排摸消除37座停运沼气池安全隐患,坚定推进涉海涉渔领域遏重大行动,严肃整顿“异地挂靠”“船证不符”“证业不符”等违规。加大涉访涉诉化解。坚决开展省市县委“七张清单”巡视发现问题整改,积极推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双下降”,清零第二批交办国重件,推动农业农村领域和谐稳定。提升三治融合水平。出台《2021年度清廉村居建设实施方案》,新创省级善治村48个,海头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小微权力清单36条构建乡村反腐新机制》全省唯一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八、勇挑帮扶共富重担

根据中央结对关系优化调整安排和省市有关方案部署,我县结对帮扶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同时深入践行“八八战略”,打造与景宁县的山海协作升级版。一是转战普格。根据“普格所需,宁海所能”,选派党政挂职干部2名、专技人才16名,排摸引导5家宁波企业在川投资5亿元,共建产业园2个、落户企业2家、援建车间4个,倾力倾情打造德育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全年落实援建项目20个、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000万元、消费帮扶8086万元。二是携手景宁。宁海景宁两地积极交流、互派干部,景宁天寿养生有限公司凤栖云境项目、浙江那云文旅有限公司那云·天空之城项目等产业项目到位资金2.3亿元,新建蜜桃基地、露营基地、古道修建、无人机研学、稻螺稻鱼养殖共生等5个财政援助项目,共建“宁海—景宁山海协作乡村振兴示范点”和共同富裕示范乡镇(示范村),消费帮扶“景宁600”农特产品600万元,“消薄飞地”产业园项目带动景宁70个经济薄弱村、4200人实现跨区持股增收。


展望2022年

全县“三农”工作还是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牢牢把握“共同富裕”这个重大主题,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这条主要路径,“突出数字一号工程、发起农业双强冲锋、实施三大工程项目、谋划四条产业路径、开展美村五项行动、守牢六条安全底线、致力七大示范创建、携手先富带动后富”,标杆示范争进位,乡村共富助振兴,决胜开启宁海“三农”五年现代化新跨越。

一、突出数字一号工程

加快构建“乡村大脑+产业地图+未来乡村”建设格局,推动涉农多跨场景早出成果,在乡村共同富裕场景下重塑政府、村(社)、企业、农民的关系,构建与数字化变革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

(一)驾驶舱建设。全省贯通“浙江乡村大脑应用”,围绕特色产业和主体服务进行功能拓展开发,建设宁海特色数据库;推广“浙农”系列应用场景,自上而下业务管理、自下而上数据归集;谋划特色应用场景,探索打造“宁海县智慧水产养殖系统”“无废乡村场景应用”“岔路黑猪全产业链特色场景应用”,至少1个应用接入省市乡村大脑。

(二)五大系统运行。全面运行数字化改革五大系统,党政机关整体智治要梳理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形成任务树、任务清单及“四个体系”;数字政府要持续推进“浙农”系列应用场景核心模块建设和大数据分析,构建任务触发、规划部署、目标达成、绩效评估和督查反馈的执行链;数字经济要试点建设数字农业,重点建设一批数字农业示范园区、数字农业工厂和数字化种养基地;数字社会要推动1-2个特色应用场景链接“浙农码”并加大赋码推广量,谋划未来乡村应用场景落地。

(三)两项成果总结。及时总结宁海三农领域数改成效,研究形成一套理论成果、一套制度成果。

二、发起农业双强冲锋

(一)种业强县引领科技强农。以建设现代化种业基地和水产种业硅谷为载体,启动实施《宁海县现代种业强县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和配套资金管理办法,着力构建“125N”现代种业发展格局,2022年重点推进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创新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所宁海试验基地水产品种测试评价中心、杂交水稻加工中心仓储扩建、茶叶品种选育及技术集成攻关等建设项目,蛇蟠涂水产种业争创市级良种产业园,农业开发区下洋涂区块现代种业云智慧管理服务中心启动项目前期;申报国家级拟穴青蟹新品种,打造全国性拟穴青蟹苗种繁育高地。

(二)智慧农业引领机械强农。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促进农机与农艺、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建立“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模式,打造信息应用、实时监控、监测预警等智慧农业体系;推进“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发展,推广应用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光控温、智能化病虫害监测防治等新型模式和技术,培育孵化一批数字植物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向设施要空间、要土地,推进农业资源空间高效利用。

三、实施三大工程项目

(一)建设岔路黑猪产业化商品场。按照“做优主导畜种、做大特色畜种”思路,启动年出栏肉猪5万头岔路黑猪产业化商品场项目前期,计划选址桑洲镇犁头山建设岔路黑猪产业化商品场,占地120亩,总投资预计1.5亿元,产能为年出栏黑猪肉猪5万头。

(二)建设绿色农田。投资2000万元,在长街打造“农田肥沃、设施优良、科技先进、高产高效、生态绿色”高质量高标准农田示范点3000亩。

(三)建设壮大集体经济项目。组织实施新一轮集体经济扶持提升三年行动(2021-2023年),平衡村级运转收支、规范农村“三资”管理,推广村庄经营、飞地抱团、光伏发电等经验做法。到2022年底,力争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全覆盖,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行政村达到65%以上,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达到40%以上。

四、谋划四条产业路径

(一)搭建产业项目载体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2.0版“聚本钱”“引外钱”“用好钱”,促进工作大统筹、短板大攻坚、产业大谋划、发展大提升,加快培育形成“366”乡村产业发展体系。试点创建“一镇一品”示范区1-2个,探索建设“未来农场”,全力支持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攻坚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指导有条件的镇乡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二)做精乡村休闲产业品质。推进“休闲农业+”,多功能拓展、多业态集聚、多场景应用,开发“看乡景”“品乡味”“忆乡愁”产品,打造一批田园康养基地和田园式花园式乡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地产地销、就地加工,发展亲子体验、研学示范等业态。

(三)提升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加快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白枇杷、柑桔和西甜瓜产业试点绿色生产有机肥替代化肥,树立“宁海珍鲜+”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强老“三品一标”认证,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全程贯标”制定农业全产业链标准。

(四)探索建立全产业“链长”制。按照“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3+X”农业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壮链、优链。试点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制,“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个团队”,分管领导任“链长”、龙头企业当“链主”、专班和科技团队为支撑,制定农业全产业链图谱,建立基础能力改造升级、延链补链等“补短板、强弱项”清单,提出产业链技术路线、应用领域、区域分布及专项支持政策,计划以茶叶产业“链长制”先行试点。培育壮大链条头部企业,计划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产品、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各新增2-3个,每条农业全产业链力争培育若干头部农业企业。

五、开展美村五项行动

(一)风景线建设行动。优化美丽乡村整体布局,与“精特亮”工程对接,以天明湖为中心,全域打造“一心五线”新时代美丽乡村风景线,重点打造大美南湾风景北线、森林温泉大道、乡村艺术谷、古镇乡韵、滨海田园等5条具有宁海辨识度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二)未来乡村建设行动。将未来乡村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本单元,按照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要求,精雕细琢海头、许民、南溪等3个符合“一统三化九场景”的未来乡村,构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共富乡村。

(三)乡村风貌塑造行动。以“微改造”、梳理式改造等为重点,动态管控农村风貌,建设小集镇式中心村2个、示范村4个;围绕“整洁、有序、美丽”改造目标,创建梳理式改造村50个,为示范村、精品村等更高层次创建打好基础;突出“一线一主题、一点一特色”,集中打造前童镇浓绿融合示范带、强蛟镇宁海湾滨海休闲示范带,全力勾画“处处是景、一路风景”的美丽格局。

(四)村庄洁美行动。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数字化推进垃圾“智”分类,健全分级分类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系统,实现30%以上行政村开展垃圾“智”分类工作目标;推动农村公厕“所长制”全覆盖,创省级星级农村公厕30座以上,新建改造农村公厕150座;以“三清三整四提升”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确保乡村整治有序;“线乱拉”治理剑指农村“蜘蛛网”,统筹推进通信、广电等架空线网共线共杆建设,及时拆除重复杆、多余杆及残旧报废线路。

(五)艺术赋能行动。秉承“财富、赋能、友好”核心理念,全县由点带面、加快推开,计划新建艺术特色村7个,高质量推进乡村艺术谷、汶溪翠谷建设,新增“洁、齐、绿、美、景、韵”六美美丽庭院8千户,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地、乡村文化文明的新高地、全域旅游的目的地、“两山”理论的转化地。

六、守牢六条安全底线

(一)守粮食生猪底线。坚决扛起稳产保供的战略任务,守牢耕地农田、端牢粮食饭碗、拎牢菜篮子,切实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鼓励早晚稻连作和旱粮种植,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自给率稳步提高。完成省市下达年存栏生猪11.7万头任务,确保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1万头,猪肉自给率基本实现100%。

(二)守“非农非粮”底线。推进耕地功能恢复,会同自规部门加大粮功区“非粮化”清理腾退工作力度,在永农基础上确认粮功区调整优化边界并重新划定粮功区范围,制定县级粮功区验收标准后全县逐一核查验收。

(三)守低农帮扶底线。抓好多元补偿、立体帮扶、住房保障、村庄建设等新一轮帮扶开发政策制定,千方百计推动低收入农户收入稳定增长,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建立“企业+大户+住户”生产性帮扶模式,力争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以上。

(四)守舌尖安全底线。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提升重大动植物疫情和病虫害防控能力,严防死守非洲猪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发生。

(五)守安全生产底线。紧盯海上渔船、畜禽废弃沼气池、农业机械、实验室等农业安全生产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入实施第二轮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涉海涉渔遏重大行动和平安农机建设行动,研究出台“三无”船舶清理取缔工作方案和海洋养殖自备船舶管理办法,让安全成为农业生产应有底色。

(六)守农村防疫底线。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全面落实“源头查控+快响激活+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机制,着力在科学、快速、精准上下功夫,确保打赢农村疫情防控阻击战。

七、致力七大示范创建

(一)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引领产业现代化。把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十四五”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围绕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建立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加强资源整合、政策集成,新时期争取在全市及早列入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二)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领平台高级化。立足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大平台,以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目标,以创带建持续提高园区能级,重点做强种苗繁育和设施农业两个集群,补齐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

(三)创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引领制种全面化。以省级良种(水稻)繁育基地县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甬优系列杂交水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升基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确保水稻种源自主可控、粮食安全,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全力争创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

(四)创省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引领渔业生态化。加强水产养殖行业监管,积极开展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疫病防控防治等服务工作,建立生产主体数据库,完善技术推广、苗种检测、水生动物病害防治、环境和质量安全监测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创省白枇杷“一县一品一策”标准化示范县,引领枇杷标准化。结合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升工程,选取“浙江枇杷之乡”一市镇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整体提升县域内白枇杷标准化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9%以上、“一证一码”全覆盖,农产品提质增效明显,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六)创省“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水稻产业先行县,引领农业智能化。围绕三年打造省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总体目标,从2022年起水稻、茶叶、畜牧“三步走”逐年依次创建省级“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单项产业先行县。

(七)创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引领乡村时代化。对标全域共美、环境秀美、数智增美、产业壮美、风尚淳美、生活甜美“六美”,争创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巩固18年“千万工程”取得成效,集中打造符合实际、彰显风貌、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宁海模式。

八、携手先富带动后富

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一轮东西部协作转战大西南四川凉山州普格县,省内山海协作再续“宁海-景宁”山海之缘,持续推进智力支援、产业支援、民生改善、文化教育支援。一是对普格方面。(1)“双培”。注重培养人才和产业,全年培养普格产业致富带头人、本土“乡建艺术家”等“星火燎原”计划带头人100名以上,探索“飞地”、共建产业园等利益共享模式,引导浙商强企前往普格投资兴业。(2)“双创”。注重创业致富和创新模式,鼓励引导普格产业致富带头人在当地建立来料加工承接点或创业基地,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探索共建消费帮扶中心帮助“普货”出山,输出“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完成德育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新启动红军树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二是对景宁方面。实施“共建消薄飞地”“结对共建”“艺术赋能”“消费帮扶”“爱心帮扶”五项行动,建立多方位扶低帮困长效机制。计划打造一个共同富裕示范乡镇;在宁海再新建1个“消薄飞地”共建园区,推动澄照乡成为景宁县首个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都超过50万元的乡镇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