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海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坚持推进全域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强县。2021年荣获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位居64位),入选全市首批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单位,域内建新赵氏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2021年度浙江省创新型领军企业(全市唯一)。
一、2021年科技工作情况
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完成情况:1-12月,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31.4亿元(全市排名第7位),同比增速25.8%,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3.0%;102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完成率100.99%(全市排名第6位),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完成年度目标的104.5%,现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85家,比2016年增长188%,实现翻番目标,其中规上工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229家,占比达35.95%,居全大市县市(区)前列;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4.6亿元(全市排名第6位);实现技术交易额10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8.8%。
(一)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坚持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一是完善培育体系,健全高企申报后备库。出台《宁海县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化政策引导,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96家,同比增长46%,2020年全县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达94.95家,居全省第一。二是强化服务质量,提升高企申报精准度。搭建科技、市场监管、税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高企培育工作专班,多措并举,常年常态化地开展高企服务工作,取得了高企数量和质量的双赢,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6家,完成年度目标的104.5%,其中列入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储备库企业1家,新增A股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家。东方日升、建新赵氏科技、吉德、震裕、卡倍亿、奇精等6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选宁波市“大优强”企业培育名单。
(二)加强产业技术能力创新。坚持把加强产业技术研究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点。一是大力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依托省模具、市文教用品和市生物医药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初步建成8个模具公共服务中心、5大生物医药专业平台和2大文体用品创新中心;弗兰采维奇材料研究所、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的创新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新认定市级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院、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平台29家。二是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推行“企业命题、揭榜攻关”的科技创新培育模式,引导企业围绕“卡脖子”重大技术需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分两批申报宁波市重大专项暨揭榜挂帅项目12个,其中基于绿色制造的高速高精五轴加工中心开发及产业化、基于直线驱动的太阳能发电调姿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等6个已立项并获资助3000万元,第二批4个项目已通过形式审查,项目实施后将形成重大科技成果,引领高端产业发展。
(三)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交流。坚持把推进产学研合作作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一是积极开展“院企对接、创新赋能”对接系列活动,完成数字化转型样板示范企业调研、农业园区技术对接等4场次,累计征集技术难题46个,其中“密封条成型智能化成套设备”获“中国创新挑战赛最佳技术需求奖”;持续引导农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围绕岔路黑猪、香榧、白枇杷等特色产业,开展技术瓶颈攻关,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共同富裕,新增县级农业社发类项目29项,拨付县级补助资金313万元,推广农业新品种1.5万亩,实现科技特派员乡镇街道全覆盖。全年完成技术交易额10亿元,同比增长12.4%,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二是积极拓宽优化技术转移通道,复制推广全国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经验,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机制分析县域主导产业技术需求,鼓励各类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产业(行业)论坛以及科技成果推介等各类活动6次,推介汽车橡胶软管总成设计和制备关键技术、基于5G技术的智慧安防消防联控系统设计和实施等技术成果31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0项,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27名,外籍高层次人才获评市杰出人才1名、市“茶花友谊证书”2人。
(四)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坚持把完善科技工作机制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作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牵头成立全市首个县级科技领导小组,引导建立了“乡镇长—联络员—企业专员”科技工作队伍新格局;制定出台《宁海县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通过培育研发大户、清零扩面、建立定期分析制度等措施,有效地引导、鼓励县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1-12月累计对239家无研发费归集规上企业开展点对点建账辅导,全县规上企业研发投入31.4亿元,同比增长25.8%。二是跑好科技创新的“接力赛”。编制完成《宁海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对宁海县科技创新基本情况与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和精准把握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十四五”期间符合宁海实际、具有探索示范价值的科技创新主要任务和举措,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链的各个环节,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强县,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比重居全市第1位,技术创新指数位居全省第7位。
二、2022年工作计划
2022年,在继续开展研发投入增量扩面、创新主体育苗造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固本提能、科技惠民助农富农等五大行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滕书记关于积极争创“科技创新鼎”的批示精神,对标对表,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奋力赶超,努力走出“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的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方案先行,锚定争鼎攀新高。聚焦科技创新指数争先进位,谋划创新发展蓝图,制定《宁海县争创科技创新鼎三年行动方案》,精准发力打好科技创新赋能组合拳,全面部署落实创新平台赋能、创新要素赋能、创新研发赋能、创新主体赋能、创新协同赋能、创新生态赋能五大任务,全方位增强科技支撑发展的能力。通过争夺省科技创新鼎这一大手笔,全县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等科技指标再上一个新台阶,全县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精心培育,狠抓核心考核指标。一是R&D经费。盯牢龙头企业,重点做好大企业走访,对体量较大企业的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辅导,对中小微企业开展广泛的研发培训,保证研发费应统尽统,力争R&D经费突破2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1%。二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及时对接新增入库项目建设单位,紧盯项目开工,对全县投资项目库进行完善,对拟入库项目进行逐一筛选,确保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应统尽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规上工业投资增速。三是有效高新技术企业。对相对成熟的企业建立“一企一档”,逐一走访摸排,查找弱项,补上短板,把工作做在前面,确保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9家。
(三)样板引路,加快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创建。在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培育创建基础上,按照“绿色、循环、低碳”要求,致力绿色关键技术突破,优化循环经济结构,致力人才科研载体建设,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致力双碳优势产业建设,汇聚绿色能源优势,率先打造一批重点绿色关键技术突破项目和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项目,力争三年创成省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
(四)部门联动,统筹谋划推进县科技馆建设。为有序推进教学“双减”工作落实,有效促进宁海科普事业长远发展,按照县主要领导要求,与县科协、国投集团、教育局、文广旅游局等单位加强合作对接,本着“费用适度,科技时尚,学生热爱,社会欢迎”的理念,按照“两馆合一、以馆养馆、特色鲜明、效果可期”的原则,筹划建设县科技馆,彰显科技化引领、数字化理念、地域化特色。坚持以提升场馆功能品质、满足公众多元需求为导向,加强部门联动、优化空间布局,参考借鉴国内著名科技馆的建设发展思路和运维先进经验,统筹推进县科技馆初步设计方案,当好领导参谋,通过公开、规范、透明等途径,早日启动科技馆项目,努力建成集科技示范基地、科普教育阵地、学生第二课堂、文旅打卡地标于一体的多功能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