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日常监督是派驻纪检监察组的主责主业。第四纪检监察组积极探索日常监督的有效机制与手段,以三大监督措施着力提升日常监督的质量与成效。
“三头”监督,绷紧从严治党“责任链”
围绕党委主体责任监督,抓龙头、抓源头、抓苗头,从制度管理上绷紧党委主体“责任链”。紧抓“龙头”监督:积极实施“三重一大”决策预审制度。要求各被监督单位班子会议事先填写《“三重一大”讨论事项预审报告单》,与有关材料一起提前送纪检监察组预审。“上半年,我们有一次在收到县委宣传部提交的《预审报告单》时,发现拟讨论事项中有一项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拍摄制作经费支付的议题,该宣传片费用超过30万,但没有履行招投标手续。我们提出必须履行招投标的意见给予退回。”第四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说到。紧抓“源头”监督:对每个被监督单位的职能特点进行分析,建立了廉政风险防控的“三色”预警机制,分“红、黄、绿”三个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将容易产生不廉风险的部门、重要岗位和薄弱环节列为红色监控点。如传媒集团的广电设备采购、广告经营管理、记者有偿新闻等岗位列为红色监控点,卫健部门的医疗设备与药品采购、防疫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等岗位列为红色监控点等。“我们根据风险等级,要求各单位制定完善了物资采购、工程招投标、专项经费补助、广告经营等管理办法,从制度源头上进一步规范,防范风险。”第四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介绍。紧抓“苗头”监督:及时处理群众信访和投诉,加强事先预防,积极运用“第一种形态”,实施常态性谈话制度。紧盯重要岗位、重要环节、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集体谈话、任前谈话、重要岗位提醒谈话、诫勉谈话等,明确谈话重点、范围和程序,认真做好谈话记录,通过谈话沟通激励、帮助提醒、批评诫勉,抓早抓小,拧紧责任螺丝,将腐败遏杀在苗头。
“相互”监督,拧紧财务管理“安全阀”
第四纪检监察组综合监督单位有6家,为了让各综合监督单位相互监督,相互学习,该组念好“学查改”三字经,探索实施财务交叉互查机制,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学”:抓住分管领导、办公室主任、财务会计三类关键人员,抓住事前申报审批、事中跟踪检查、事后审核验收三个关键环节,抓住重大资金管理、“三公”经费管理、八项规定落实三项关键内容,经常性开展培训教育。编印发放《财务规范操作手册》《作风效能纪律提醒卡》《“八不”过年纪律提醒卡》等实用手册,建立了“清风廉雨”内当家财务交流群,方便交流工作经验。“查”:以主体责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执行、八项规定执行、“三公”经费与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等为检查重点,一季度一专题,抽调各监督单位办公室主任或财务会计进行两两分组,通过调阅相关资料、抽查财务账目、实地走访群众等方式开展交叉互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管理偏松偏软、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报销不规范等问题建立问题清单。“改”:纪检组将各组查到的问题清单进行归纳分类,列出共性问题与个别突出问题,向所在单位进行反馈,下发督查整改通知书,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形成监督闭环。“我们会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向所在单位提出要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审核、验收等程序,完善财务审批流程等建议,促进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第四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说。上半年,该组通过交叉检查共发现外出考察未附审批单、公务招待未及时结账、公车维修未附审批单、发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补助金未附发放依据等问题40几个,下发督查整改通知书6份,全部问题均已整改落实。
“阳光”监督,织密资金管理“防护网”
第四纪检监察组的综合监督单位专项资金量大、面广,如县卫健局的医疗物资与医疗设备采购、县医保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资金一年有几十个亿,资金监管风险大、责任重,任务艰巨。“为加强资金运行的‘阳光’监管,做到公开、公正、透明,我们严格加强资金使用事先报告、集体讨论、事后公示三个环节的监督,要求做到资金管理有细则、资金分配有方案、资金决策有记录、资金流向有公示、资金结算有合同、资金项目验收有清单。”第四纪检监察组负责人介绍。上半年,在对医保资金监督过程中,发现县医保局对部分低收入农户的医疗救助(补助)资金没有及时发放到位的问题,该组经过详细调查,认真查找问题与原因,并从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资金管理流程、加强队伍作风建设等几方面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对县医保局制定发放了监察建议书,要求限期一个月内整改到位。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