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我县第六十六期正学大讲堂暨第十期缑图大讲堂《千秋正学——方孝孺精神的历史与传承》讲座在县图书馆报告厅举行,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叶舟主讲,为在场听众详细讲解了方孝孺的主要人生事迹、文学造诣、思想成就和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全县各部门单位负责理论社科工作干部、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站长,我县方孝孺研究专家、地方文化研究人士百余人聆听了讲座。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人称正学先生,曾任侍讲学士,《太祖实录总裁》,在靖难之变中因拒绝为明成祖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灭族,不屈而死,年仅46岁,著有《逊志斋集》。方孝孺理学、文学、气节并著,体现了明初的学术文化主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标杆人物。他在学术史上的影响不亚于王阳明,在文学方面与宋濂并称“宋方”,李贽、刘宗周、黄宗曦等人赞称“一等伟人”“千秋正学”“明初学祖”。六百余年来,方孝孺的思想和精神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士风,也深刻影响塑造了我们的地域性格,是大气、正气、硬气、和气宁海精神中“正气”“硬气”的源头。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同志,在署名文章《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中称赞方孝孺“刚正不阿、以身殉国”,还称道他“不畏强权”的精神。
讲座中,主讲嘉宾从“骨鲠千秋”方孝孺的精神、方孝孺后裔与上海、结束语三个方面展开讲述,共话方孝孺精神的历史与传承。“方孝孺博古通今,是当时思想之集大成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道德修养,有着浓郁人格魅力,品德高尚的士子。他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王道为己任’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有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当现实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取义成仁,以其悲壮的牺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文章中流露的‘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的独立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方孝孺内心强烈的道德实践精神,是他舍身赴死的真实心理基础。方孝孺殉难,不是殉君而是殉道,是儒家传统命题‘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的独立批判精神的最高体现。”
今年是方孝孺诞辰666周年,纪念先贤,没有比走近他,传承他的精神更好的方式。着眼于弘扬正学精神,彰显地域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讲座中主讲嘉宾表示,我们今天倡导传承弘扬正学精神,关键是要找到历史与时代的契合点。第一是为人,要倡树正气、硬气之人格精神。第二是为学,要倡树勤学、纯正之读书种子精神。第三是为政,要倡树坚定、忠诚之担当精神。在互动交流环节,我县方孝孺研究专家表示,新时代呼唤正学精神,我们要共同传承和弘扬好正学精神,为宁海城市向上生长不断注入新的“钙质”,为我们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