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68007/2023-4797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成文日期
2023-02-10
发布日期
2023-02-10
发布单位
前童镇
前童镇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度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23-02-10 18:26:50 信息来源:前童镇 浏览次数:
分享到:

一、2022年度工作总结

(一)一年砥砺前行,全力推动稳进提质,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7%、21.8%。实施新型工业提质增效计划,推动工业产业加速转型,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2.1亿元,新增规上企业2家、“215”预备企业2家。加快推进11个重大技改项目,完成工业技改投资4000万元,宁波蓝宝石仪表公司、宁波鼎优食品公司、宁波辰江机电科技公司等3个生产线改造项目已达产见效。打通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年产100万套汽车传动及转向系统精密部件、年产3000万平方米可降解环保胶带等8个优质招商项目已完成前期论证对接。以工业全域治理撬动工业腾笼换鸟,工业集聚区累计整治10.9万余平方米,黄洋市区块已进入建新阶段,前溪区块全面签订整治退出协议,前童未来工业社区完成征地370亩,签约率达95%以上。农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梁皇溪整治、大郑月带河水环境整治、石枧水库除险加固等 3个水利项目顺利完工,白溪景观提升工程完成投资约2000万元,幸福水利示范区建设已完成项目前期排摸工作。主动服务好种粮农合联成员,帮助3户农业大户落实了贴息贷款,大力开展“两非”整治稳定粮食生产,恢复400亩耕地功能,播种早稻1833亩、中晚稻3265亩。现代商贸顺势而上,新增夏子文创、年糕大王、大车门等新业态6家,引入直播、抖音、视频号等数字化手段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三产增加值达3374余万元。同时,探索实施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新模式,继续做好“五村联建”项目后续扫尾工作,加快大郑、上溪等4个村抱团联建异地置产。

(二)一年接续奋斗,统筹城乡一体建设,镇村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投入1.7亿元的乡村振兴基础设施提升EPC项目进场施工,镇村各类道路、管网、公厕、路灯、节点公园等硬件系统逐步更新提升,镇域路灯亮化完成工程量的50%,孝女路改造工程已收尾。镇村路网内联外通,投入500万元,全面完成甬临线至梁皇山景区道路改造提升、梁书线沿线精品亮化等工程,投入600万元,建设横港桥、柘湖杨环村路等5条乡村互通路网桥梁项目。内外兼修推进风貌提升,融合打造乡村旅游“一核多点”美丽图景,累计创建景区村庄13个,投入700余万元推进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建成全省首批城乡风貌样板。纵深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官地严家打造本质巩固提升村,塔山、上溪、竹林、鹿分实行梳理式改造,部分村庄主动开展外立面改造,村容村貌有效提升。全域推进农村自建房综合整治,分类分批对村内危旧房进行“拆旧、盘活、利用、提升”,拆除危旧房230间近2.1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200余处,滚动式排查一户多宅4322宗,推动人居环境从单点突击整治向全面长效治理转变。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三改一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等专项行动,整治露天粪坑、简易厕所100余处,处置各类违法建筑6.59万平方米,妙宏、竹林、梁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村,栅下、上溪、柘湖杨、官地严家等4个村垃圾“智”分类正常运行,镇域污水处理基本全覆盖,完成3个村的生活污水运维移交工作,常态化执行“河湖林田”长制,创成浙江省森林城镇。

(三)一年实干进取,扎实推进旅游发展,全域创建潜能进一步释放。紧紧围绕5A创建目标,科学谋划拉开旅游发展框架,多边延展扩充景区容量,继续投入2000万元全力推进古镇核心区东拓延伸,有序做好老宅院收储、修缮、保护,新增收储老宅院3000平方米,总收储面积达1.5万平方米。进一步打通入口步行街,完成13户协议签订、2户拆除,配套推进鹿山安置小区建设,完成4户安置房建设和二期红线现场定位。启动实施北大街改造提升工程,目前已进入方案论证协调阶段。加快旅游项目建设进度,投入9000余万元,实施各类旅游基础设施项目8个,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完成主体结构,梁皇山庄大酒店、开元名庭酒店等即将完成内部装修,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改造升级项目完成方案设计,注重古镇及周边区域风貌营造,以市级“精特亮”工程—前童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创建为契机,投入4900万元全面完成天水路、鹿山路北段街景改造、鹿山路南段风貌提升、古镇亮化三期等工程,引导推动老街业态培育,积极创建省3A级、2A级、A级景区村庄各1个,同步完成市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区创建。“旅游+”活力不断迸发,数字化体验项目逐步植入古镇业态,投入3000万元,先后完成浙东唐诗之路诗路海韵数字馆、诗路竹韵竹编馆、锦煜堂木文化馆布展和民俗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千睿、听雨漫居、悦居书社等3个民宿全新“上线”,旅游带动致富增收效应扩大。大力弘扬“五匠”文化,丰富拓展非遗文化体验载体,举办“端午节”“七夕文化节”等传统民俗活动,促使宋韵文化、小桥流水、民居古宅等“乡愁记忆”历久弥新。

(四)一年统筹兼顾,致力保障改善民生,共建共享成果进一步丰硕。更加注重基础性民生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文教卫功能区建设,前童小学、前童卫生院完成迁建并投入使用,双桥农民公寓三期完成主体结顶,进入摇号分房阶段。投入80万元构建15分钟健身场地建设,新建妙宏村百姓健身房,双桥村全民健身广场全面改造提升。更加注重开展喜闻乐见的“家门口”文化盛宴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共开展百姓大舞台活动、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云上直播和各类文化礼堂活动1800余场次。文明典型不断涌现,雄狮少年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童攀峰被评为“宁波好人”,“古韵前童”列入首批浙江省文化标识培育项目。更加注重兜底性民生保障,全面落实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政策,参保率基本实现全覆盖。统筹推进助残、救孤、优抚、居家养老等事业,真正做到“托底线”“救急难”,投入80万元,完成镇敬老院电梯加装工程,镇居家养老中心、竹林七贤养老服务站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全年发放各类救助金530万元,惠及困难群体5805人次。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平安稳定,落实重点人员关心关爱、重点事项包保处置机制,试点配置村级治保主任,建立矛盾纠纷和信访维稳多元调处机制,实施群众诉求分流引导。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建设,整合力量统筹开展“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严防死守新冠疫情,建立优化镇-村-网格三级快速响应机制,深入开展数字化普及应用,投入40余万元新增智慧监控23个、安装大喇叭39个,不断落实安全生产闭环机制,实施宗教场所精密智控工程,实现自然村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完成全镇8968户自建房、126家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并整改。全力打造“放心消费”前童样板,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投入50余万元完成数字化食安系统建设和食品安全一条街打造。

二、2023年度工作安排

(一)聚焦产业优化调整,着力锻造经济发展引擎。一是加快工业经济提质转型。分层分类实施孵化培育计划,主动做好蓝宝石仪表公司上市对接,不断壮大“215”和高新技术企业实力,加快强链补链型腰部企业的培育引入,持续跟踪8个优质招商项目的落地服务。深入开展“三稳三提”专项行动,有效帮助解决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难题,全方位抓好实体经济发展,努力保持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全域治理,加快黄洋市区块提标建新,全面推进前溪工业集聚区后续退出工作,同步启动前童新型工业社区的审批报建和后续园区规划建设、企业新入园标准制定等。二是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幸福水利示范区、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农民饮用水达标提标等水利项目,统筹推进农业环境生态化治理,力争全面完成白溪景观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产业优质发展,积极孵化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社,做优做精山黄精、草莓、葡萄等特色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大责任,持续开展“两非”整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持续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服务和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村集体壮大发展“一村一策”,切实提升农村增收致富能力。三是加快集聚现代服务业。致力补齐服务业发展短板,加快完成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商业综合体建设,引进影视、文创、美食等新业态,塑造商贸经济、文创经济、夜经济等时尚消费新地标。推进特色商圈点位打造,推动开元名庭酒店、新月集音乐民宿等尽快运营;大力提倡数字化创新营销方式,扩大七彩年糕、宁海老月饼、特色文创等产品销售规模,切实提升服务业限上增加值。

(二)聚焦景区扩容提能,有效激发旅游发展活力。一是全力实施“内提外拓”。按照“自愿为主、应收尽收”的原则,加快古镇核心区老宅院收储步伐,力争新征收5000平方米,不断拓展古镇核心区范围。加大重点街区政策处理力度,入口步行街争取再签2户,拆除2户,及时扫尾鹿山安置小区政策处理问题,及早打通古镇门户。尽快调整北大街整治优化设计方案,争取启动商户协议签订和搬迁腾空。二是全力提升旅游品质。围绕5A创建目标,加快旅游功能区开发,以前溪工业集聚区退出为基础,会同县国有平台统筹谋划古镇核心区南侧区块文旅项目。持续有力推动古镇特色街区的发展,谋划打造童保暄历史纪念馆,计划在古镇东拓区域引进乡村博物馆、非遗中心、影视球幕等多种业态。继续营造提升古镇风貌,启动北大街北侧外立面改造工程,加大停车场、游客中心提升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三是全力放大旅游效应。加强与城区、周边乡镇互补共赢,串联古镇、梁皇山、上金谷特色文旅线路,拉长旅游周长、放大文旅特色。培育壮大“一核多点”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打造生态农场、濒溪亲子主题乐园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加快形成果蔬采摘、田园观光、农事体验等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形态,推动农旅、商旅、体旅等产业融合发展。盘活本土文化和历史古迹资源,提升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培养引育本土乡建艺术家和非遗保护传承人,接续举办豆腐文化节、群众文创集市等活动,推动民间民俗艺术百花齐放,打响前童文旅品牌。

(三)聚焦镇村一体建设,持续描绘美好生活图景。一是高标准加快基础更新。立足本镇实际,按要求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一步明确区块功能定位,加快与城区融合发展,与周边乡镇相向而行。逐步构建绿色畅通立体交通路网,确保G15沈海高速前童段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实施镇域重要交通节点贯通改造,完成岭根至妙宏、大郑至沈坑岙、罗家岙盘山路等5个道路桥梁项目。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提升EPC项目,有效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全方位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与全域旅游相得益彰。二是高品质刷新镇村颜值。巩固全省首批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成果,积极统筹争取上级涉农资金补助,融合山水、田园、村落等生态资源要素,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一户一宅”整治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提升,着重推进危旧老宅拆除、整治、提升,集约利用更多的农村公共空间。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抓紧对接前童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努力让绿水青山永续增值。三是高强度推进城镇管理。更加突出管理“精细化”,巩固文明城市创建阶段性成果,大力开展镇区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环境卫生整治,全面规范市容环境秩序,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更加突出管理“智慧化”,统筹利用好智慧监控、智慧喇叭、智慧消防、宁好租等数字改革平台,探索“一键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服务“一网统管”。更加突出管理“法治化”,结合“大综合一体化”执法平台建设,常态化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对违规违法违建行为坚决实施“零容忍”打击。

(四)聚焦幸福安康目标,着重补齐民生优享短板。一是延展民生事业广度。加大民生实事项目投入,完善文教卫功能区周边道路、停车场等配套建设,推动双桥农民公寓三期竣工并摇号分房,启动濠公桥项目建设,谋划镇核心区其他四村农民公寓,进一步拓宽集镇空间。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共享,逐步加大文化礼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阵地的投入,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大培育优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形成良好文明新风。二是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普惠性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群众参保续保,确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预定目标。主动做好社会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减灾救灾等工作,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农民子女100%接受义务教育。关心关注“一老一小”和特殊人群,保健康防重症,加快重点群体疫苗接种,守护群众健康安全。三是维护社会平安稳定。全面提升镇、村两级网格治理成效,逐步推动村治保主任团队扩面建设,提高信访矛盾纠纷综合调处能力。完善信访闭环机制,结合“每周一问”注重信访办理质量,提高接访满意率,减少信访重复率。创新开展平安三率、电信诈骗、禁毒反邪等宣传,不断强化民众平安意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扎实做好安全生产,标本兼治推进各领域问题整改落实,加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提升防汛防台抗旱、抢险救灾等应急救援实战能力,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

(五)聚焦高效政府建设,不断夯实基层执政基础。一是致力于实干政府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强化政治坚守,永葆为民初心,努力扛起中国式现代化镇域先行的使命担当,突出抓好干部作风建设,保持“五大革新”擂台比拼良好状态,聚精会神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切实把抓改革、谋转型、促发展的任务落实到政府具体工作中。二是致力于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法行使权力,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坚持重大行政决策民主集中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不折不扣实施民生实事票决项目,将政府决策体现为汇民意、集众智、凝共识的过程,切实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三是致力于廉洁政府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驰而不息开展“四风”自查自纠,有效压减“三公”经费支出,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坚决完成上级巡视巡察和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强化对项目审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严格执行村级36条,消除群众身边“微腐败”,维护清廉政府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