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宁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网站!
首页
>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建议>2023
当前位置:首页
>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代表建议>2023
20.关于传统村落与民宿经济深度融合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05-18 11:09:55 信息来源: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号:[ ]

类别:                                         编号:      

 

宁海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代表建议

 

标题:关于传统村落与民宿经济深度融合的建议

代表姓名:张腊琼          通讯处:宁波市宏邦办公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3566395000    所在乡镇、街道:跃龙街道

建议内容:

一、现状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把“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发展”作为乡村发展重点工作中的具体方案。从我们宁海的实践来看,近年来,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旅游全域化目标,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把民宿经济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以“宁波民宿看宁海”的决心,全力打造民宿经济标杆县。

网络可查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全县共有民宿(农家乐)528家,总床位数达到8000余张,2021年民宿营业额达2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逾6.3亿元。民宿本身虽然是带有共享经济属性的低成本住宿服务业,但是乡村民宿与普通房间共享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情境中,乡村民宿不仅是住宿业态,还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重要的旅游吸引物。

从目前民宿运营来看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入住率冷热不一,一些声名鹊起的民宿一房难订,而一般的民宿入住率不足50%,双休日还有些客人,工作日几乎无人光顾;二是“在地元素”缺失,许多民宿虽在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扎根乡村,但却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些“传统文化味”,或者说本质上远远未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度;三是产业延伸和融合不够,如果仅把民宿经济视为致富工程,那就有点偏狭了,民宿经济发展,完全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特别是将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延伸内容,将健身、健康、文化娱乐等开发成畅销商品,通过民宿大平台,推进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重点。

二、原因

民宿经营者包括质朴的原住民、向往田园生活的退休老人、辞职返乡的年轻人,甚至还有酒店管理公司,“形形色色”的民宿主具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知识结构,经营理念也千差万别。正是由于对传统文化认识深度不够、传统村落间特色识别度不强以及缺乏创新意识,致使很多民宿流于形式,成了小型的“乡村宾馆”,与城里的酒店或招待所差不多,文化也便只是一种装饰,在项目设置上多是停留在“棋牌娱乐、休闲垂钓、农家餐饮”等老一套,缺乏真正的民宿所特有的气质。

因此,从需求侧看供给侧的投入,发展乡村民宿绝不是低成本投入。同样乡村民宿改造还面临着建筑权属、资金不足、缺乏创意、缺少专业人员运营等诸多问题,这就决定了乡村民宿持续发展,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新的思路、想法和艺术品位的指导,关键在于如何充分结合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模式。

三、建议

一是强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构建宁海模式。启动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将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利用规范化。比如县内文物部门做好与规部门的对接,将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文化遗产资源规划与古城古镇古村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合一”,强化文物保护的同时,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同时,加强工作指导与项目策划,竭力推进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结合宁海实际,研究制定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指南等,对所有权人、实际使用人或者代管人应履行的职责,做出明确界定。此外,加大保障补贴力度,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对于坚守古宅老屋的村民,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引导和帮扶,比如在商民宿建设和文旅产品等方面提供指导。

二是强化民宿主的培训和体验,提升经营眼界。依托专业化学习平台定向安排人员脱产学习,开展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培训,开展新媒体营销等分层次、分类别的宣传活动,提升农家乐民宿从业人员能力素质、服务水平。邀请民宿专家对考察线路和培训课程进行设计安排,通过对外公开询价的方式确定承办机构,并对学员给予一定补助,定期推出民宿研讨班,赴云南、台湾等民宿产业成熟,其经营理念、发展模式、推动机制等都值得学习先进地区,学习借鉴他们民宿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通过特邀讲学、实地指导、合作交流等“请进来”的方式,邀请民宿专家学者到我县考察指导民宿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举办“民宿创业对接大会活动”、“互联网+美丽乡村”发展论坛等形式,开展民宿发展主题演讲、深度访谈和合作发展。

三是强化和丰富乡村内涵,加强产业融合。进一步打造旅游吸引物,形成群落经济,延长产业链条等方式形成“民宿+”的经济模式是关键。打造民俗演绎、特色餐饮、民俗产品、非遗体验等文化要素,形成“民宿+文化”的经济模式;打造田园体验、农业科普、果蔬采摘、田园饮食等农业要素,形成“民宿+农业”的经济模式;打造冰雪运动、体育赛事、越野运动、休闲体育等体育要素,形成“民宿+体育”的经济模式;打造健康养老、温泉疗养、山水康体、乡村食疗等康养要素,形成“旅游+康养”的经济模式。除去传统的民宿旅游模式,构建以“文、农、体、养”单一或复合体验内涵的“民宿+”经济模式,才是实现民宿经济普适价值的关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