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腊琼代表:
您在县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传统村落与民宿经济深度融合的建议 》(第20号)已收悉,对此,我局高度重视,并根据提案内容会同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农业农村局进行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重要方向。近年来,宁海县紧紧围绕旅游全域化目标,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把民宿经济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我县共有民宿528家,创成省等级民宿17家,市叶级客栈6家、民宿集聚区10个,其中,金宿3家,银宿14家。
一、高点定位,盘活资源
我局编制的《宁海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都将培育精品民宿放在了乡村旅游乃至全县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民宿开发,探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模式,以传统村落为节点,连点串线成片,充分发挥片区内的特色资源,实现资源规模化、多样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目前,宁海县已成功创建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27个,其中,深甽镇龙宫村、茶院乡许家山村、梅林街道河洪村等都已发展成为民宿集聚村。
二、注重情怀,融入传统
一是融入“老建筑”,凸显民宿特色风貌。坚持把城市硬件舒适感与农村古朴情怀感结合起来,按照农民自主经营、委托流转、“公司+农户”等模式,采取设施更新、当地材料装饰、老物件点缀等改造措施,盘活100余幢闲置农房、学校、粮仓等建筑用于民宿开发经营,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如深甽镇把空置15年的林场宿舍改造成“南溪拾贰忆”精品民宿,每间房价达1200元,双休日仍供不应求,平均入住率达75%,高于全市五星级酒店20个点。二是融入“老手艺”,丰富民宿乡村情怀。出台传统业态管理暂行办法,通过房租优惠、演出补助、免费宣传等措施,鼓励木匠、篾匠、石匠等传统艺人,以及烤洋芋、麦饼、汤包等传统小吃制作者到民宿集聚区开设作坊,或为民宿提供产品、演出和学习课程等,将农民就业与民宿情怀打造结合起来,带动一批农民就业增收。如,桑洲前童等地麦饼手艺人节假日日均收入可达1000元。三是融入“老习俗”,唤醒游客乡愁记忆。依托“一镇一节、一乡一品”特色节庆品牌,鼓励民宿以磨豆浆、捣麻糍、做垂面等传统民间习俗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如桑洲南与舍民宿开展茶叶摘炒体验、非遗虎头鞋传承、青青草木染、木工体验、豆腐制作、荷包缝制等活动,帮助住客和村民找回已逝的乡愁和乡味,成为传承、传播当地文化和非遗活动的理想场所。
三、培育主题,错位发展
一是全力发展温泉民宿。以森林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充分利用周边村落资源和温泉景观,通过植入“温泉文化”,有效嫁接中医养生、商务会议、农事体验等相关连带产业,打造温泉民宿村。二是精心打造古镇民宿。依托国家4A级景区前童古镇,融入历史、乡愁、文化等元素,将老建筑、老物件、老手艺、老习俗等古镇文化融合民宿发展,打造了鹿山别院、前童驿事、润舍、大车门等20余家特色精品民宿,促使其成为游客体验古镇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三是大力培育田园民宿。以桑洲镇、胡陈乡两个市级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主体,因地制宜发展花海、林海、茶园、果园等业态,开发山墅、水墅、田墅、林墅等形式,并以此培育了南与舍、楠山南、桑里烟等一批田园民宿。四是积极谋划滨海民宿。以强蛟镇峡山村为主,依托宁海湾的滨海资源优势,融入大海、沙滩、星空等元素,积极谋划开发一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滨海民宿。如强蛟镇挪亚听海小筑民宿,将海蓝云白、渔船老部件等滨海元素体现在民宿的每一处细节之上。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与县农业农村局、县资源规划局共同努力,通过产业与文化多元植入创造经济效应,探索民宿经济新发展。
感谢您对我县文旅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宁海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