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务公开 | > 专题专栏 | > 财政预决算归档 | > 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 |
一、长街镇2023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3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在上级财税部门的指导下,我们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始终紧扣稳中求进主线,立足发展做好开源文章,有保有压做好节流文章,集中财力做好保障文章,全镇财政经济平稳运行,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有效保障了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各项发展。我镇2023年度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如下:
2023年税收收入为17189万元,具体为9方面:①增值税收入10915万元;②企业所得税收入1576万元;③个人所得税收入1963万元;④城建税866万元;⑤房产税573万元;⑥印花税362万元;⑦城镇土地使用税196万元;⑧土地增值税366万元;⑨其他税收372万元。
2023年财政可用资金为24816万元,其中支出基数为6346万元,分成资金为6731万元,上级专项补助资金为10134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收入3072万元),上年结余为1605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9331 万元,主要用于15方面: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992万元;
(2)国防支出为133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为559万元;
(4)教育支出为90万元;
(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为309万元;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420万元;
(7)卫生健康支出为311万元;
(8)城乡社区支出为9672万元;
(9)农林水事务支出为4648万元;
(10)交通运输支出为324万元;
(11)节能环保支出为10万元;
(12)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为50万元;
(13)住房保障支出为290万元;
(14)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为7万元;
(15)粮油物资储备支出516万元;
基金预算支出3072万元,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154万元;
(2)土地开发支出787万元;
(3)土地出让支出53万元;
(4)城市建设支出262万元;
(5)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31万元;
(6)农村生产发展支出1284万元;
(7)农村社会事务支出107万元;
(8)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支出58万元;
(9)用于社会福利的彩票公益金支出124万元;
(10)用于体育事业的彩票公益金支出12万元。
二、2024年财政预算安排
2024年我镇财政预算编制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习惯过紧日子,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优化支出结构,保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政可持续风险防控。以县委“五大革新”为引领,紧紧围绕“开辟全省中心镇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动员全镇党员干部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总体思路和各项相关政策,现在提请大会审议2024年预算草案。
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24年财政可用资金为19606万元,其中支出基数为4977万元,分成资金为320万元,上级专项补助资金为13714万元(其中基金预算收入2820万元),上年结余为595万元。
(一)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5803万元(以县财政安排预算为准)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970万元;
(2)国防支出为315万元;
(3)公共安全支出为630万元;
(4)教育支出为150万元;
(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为260万元;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630万元;
(7)卫生健康支出为285万元;
(8)城乡社区支出为5793万元;
(9)农林水事务支出为4500万元;
(10)交通运输支出为320万元;
(11)节能环保支出为10万元;
(12)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为60万元;
(13)住房保障支出为300万元;
(14)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为10万元;
(15)粮油物资储备支出570万元;
(二)基金预算支出2820万元(以县财政安排预算为准)
(1)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120万元;
(2)土地开发支出535万元;
(3)土地出让支出50万元;
(4)城市建设支出230万元;
(5)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50万元;
(6)农村生产发展支出1350万元;
(7)农村社会事务支出120万元;
(8)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支出55万元;
(9)用于社会福利的彩票公益金支出100万元;
(10)用于体育事业的彩票公益金支出10万元。
三、2024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4年,我们仍将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各项事业建设快速发展与财政收支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凸显。因此,要完成全年目标的任务还相当繁重,为确保本届人代会确定的财政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必须结合我镇财政工作实际,着眼长远,科学规划,立足当前,狠抓落实,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整合财政资源,积极组织收入。要立足实际,积极整合财政资源,努力培育可持续的优质财源,把财政增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市、县级项目和上级补助资金,在政策和资金上得到更多的支持,拓宽财政增长渠道。
(二)优化民生支出,提升幸福指数。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及各项惠民政策,优先保障各项民生支出。努力支持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公益性事业,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满足广大群众基本需求。积极稳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生态美丽宜居环境。
(三)强化财政监督,提高资金绩效。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贯彻财经法纪法规,切实把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贯穿于各项财政工作中。规范财政秩序,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督,强化预算约束,控制支出总额,确保财政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