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编号:
宁海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标 题: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建议
代表姓名:王蕾
所在乡镇、街道:胡陈乡
建议内容:
1、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和竞争压力加剧,人们的负荷在不断加重,心理问题增多,心理不平衡、不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社会经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加上学习任务重和家长期望值高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我国首份《乡村儿童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孩子中抑郁检出率为25.5%,焦虑检出率为25.7%,农村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小学高段与初中阶段。以胡陈为例:在生活方面,留守儿童较多,以隔代教育为主,隔代教育者在家庭教育中对电子产品的管控不力,很多孩子都沉迷电子游戏或手机上瘾,不太会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在学习方面,随着学业压力增加,部分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缺乏动力,对未来没有信心;在社交方面,部分学生过早与父母分离,与父母感情淡薄,缺乏安全感,容易敏感焦虑,人际交往有障碍。农村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农村中小学心理工作存在困难。
二、存在问题
根据甬教基〔2009〕134号《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意见》文件,提出首期建立10所“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试点学校”,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普及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每年安排100名专职教师参加由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省A级或B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标准进行培训。学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计划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2021年宁波市教育局印发了《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2021年第1号》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结合实际,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监测工作,切实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在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专业、稳定的人才。调研发现,学校建好了心理咨询室,但是缺乏专业人才开展相关工作。乡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无力,不少学校尚未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只能由班主任或德育教师做基本的心理疏导,或是被动员去专业机构或医院咨询问诊。
同时许多孩子即使心理出现问题,也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农村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有些家长不重视不在意甚至认为丢面子。心理学的专业术语称之为“病耻感”,“病耻感”产生是因为孩子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总之,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三、建议对策
1.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建立心理健康服务联动工作机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室。在全县以乡镇中小学校为核心,依托乡镇卫生院配备具备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建设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发挥咨询室效能,为学生及时提供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同时也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培训,发挥辅导员在健康教育引导作用。适时组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提高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妇联、民政部门可通过直播讲授、在村里定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家庭教育宣讲等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乡镇街道联合卫生健康部门定期开展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比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入学仪式、学生告别青春活动仪式等活动,利用学校橱窗、黑板报、校园网等窗口进行宣传。
3.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联动学校、家庭、村(居)委会共同参与到乡村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中,通过入户探访、家校联动等方式精准把握孩子的不同心理需求,引导乡村儿童监护人充分认识心理健康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及家庭能力范围时,通过转介机制尽快转至专业心理健康机构进行诊疗、帮助康复。
4.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评估。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化解心理隐患,预防和杜绝极端事件发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各学校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寻求咨询老师的帮助,及解决心理困惑,避免因情绪压抑过久出现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