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编号:
宁海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代表建议
标 题:关于打造一批山顶景观平台的建议
代表姓名: 张枫 通讯处:外环路1号
联系电话: 13906602277 所在乡镇、街道: 跃龙街道
建议内容:
2011年5月19日 ,“中国旅游日”情定宁海,打响了“天下旅游 宁海开游”的口号。10年前,宁海旅游开启 “大景区”阶段,提出建设“大景区 大森林”,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把城乡作为一个大公园来打造。2016年,宁海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区。宁海全县总动员,发展全域旅游,每一个乡镇都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让宁海处处是风景,四季皆可游。通过编织“东美丽、西通达、北时尚、南文化”的整体美学图景,建构“城”-“郊”-“乡”-“野”联动的一体化城乡美学格局,展现宁海独特的人文、地理价值,宜聚力构筑层次清晰、意境臻美的公园城市。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宁海的景观环境有很大提升,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有如下几点:
1、山体资源丰富条件良好,但临山而不近山。中心城区四周环山、层峦叠嶂,远山、近山、入城层次清晰,形成了“群山环绕、五峰入城”的地理结构。从远山看,帽峰山、香山在中心城区东、西两冀相映,形成了良好的城市远景控制线,但局部建筑围山挡山,形态混杂。从近山看,中心城区边缘山体景观条件较好,作为山体公园的潜质极佳,目前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人文景观相对缺失。从入城看,五座山峰进入中心城区,局部山体形成城市公园,市民参与度较高,但发展不平衡,且山体公园主题不鲜明。
2、水体蓝绿交织源远流长,但临水而不见水。中心城区以天明湖为中心,颜公河和洋溪为两带,“生态织造”串起城区内的公园、和绿地等,形成蓝绿交织的城市美学核心体系。从水域看,杨梅岭水库、颜公河入海口等水面视域开阔、生态良好,但缺乏空间疏导,主题尚不突出。从水脉看,颜公河穿境入海,水承文脉、源远流长,但水质不佳,老城段水脉不连续;大溪山水形胜、水源充沛、开合尽致,沿岸景观良好,但业态品质不高,沿水活动设施较为单调。从水系看,现状十二条水系拉通城市东西两端,由两侧山体径流入洋溪、颜公河,形成清晰的溪山架构,却没有形成明显的山水廊道。
3、园林增绿添彩景观别致,但分散缺少联系。缘溪行,从城区走向山野多园林路,望山看水,美如桃源,通过风景廊道构成宁海城市最美的桃源意象。从城市公园看,目前城市公园数量较多,公园设施基本完备,但在布局中零星点缀、不成系统,且部分公园开放度仍需提升。从园林廊道看,十二条城市绿带编织起全城的绿色骨架,提升余地丰富、资源具备,但目前缺乏规划,亟待设计以彰显环境价值。从环城风景看,在城市边缘上,可遇漫山小景,层出不穷,但缺乏引导,可达性欠佳,同时配套不完善。
为充分利用宁海现有空间和生态资源,将自然环境打造成为宁海商业、人文、生态和谐共处的典范,成为宁海另一个闪亮名片,建议如下:
重点区域建设一批高水平山体公园,公园有三个不同的区域即自然山坡区、城市发展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弹性边缘”,梳理山麓、山体与山顶的空间结构,以人为本利用灵活多样的空间增添必要的文化设施、登山步道与山顶景观平台构成体系,形成观山望海的山海之窗,为人们带来了丰富体验:既有山下大空间的敞亮,又有山顶空间的开阔;既有原生茂盛的林下空间,又有可以俯瞰四周的观景空间;既有满足儿童好奇心的各种喷水和戏水装置,又有成年人健身、休憩、纳凉和社交的空间。
利用现有的山势和高差,围绕山顶打造了一条串联多个功能的观景步道,在舒适登山的途中可以听松浪,整合迷你书屋、山顶美术馆、书院等文化服务设施,重点推动建设抟空山观景平台、乌石-崇寺山观景平台、跃龙-飞凤山观景平台、杜鹃山观景平台,形成布局合理、相互衔接的观景平台体系。居民可以在这里补充能量,静候日落美景,森林与城市交融的唯美又和谐的景致尽收眼底。同时对公共艺术、夜景亮化等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提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