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招龙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宁海古戏台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开发与研学、创新基地创建的提案》(第109号)已交由我局办理,经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已成立宁海县古戏台研究中心
以“鸡笼顶”藻井为特色的宁海古戏台,承载着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价值,是宁海城乡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根脉所在,更是宁海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早在2007年,我县就已成立宁海县古戏台研究中心,组织聘请专业工作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古戏台文化研究工作。此外,与宁波大学联合成立了“宁波大学古戏台研究中心”,对我县古戏台保护进行科学规划和建档立案,并出版《宁海古戏台》《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研究》等专著。鉴于目前我县已成立古戏台研究中心,不再需要成立古戏台文化研究院。下一步,我局将组织古戏台研究中心对成员组成进行调整和更新,积极吸纳古戏台非遗传承人、民间资深艺人和著名专家学者参与进来,开展古戏台文化的研究和探讨,并适时举办古戏台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一批古戏台研究成果。
二、打造古戏台文化展示馆
宁海现存古戏台125座,数量庞大,分散分布。为更好地集中展示与弘扬宁海的古戏台文化,可考虑整合城隍庙现有场馆资源建立古戏台文化展示馆。一方面,城隍庙所在的宁海老城区特色文化街区,保留了城隍庙、东西柴氏、顾宅等一批传统建筑,在设计上遵循了宁海老城区特色文化文脉,延续了老城记忆,在宁海古建筑文化展示上具有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城隍庙是宁海老城区的地标性建筑,城隍庙古戏台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海古戏台之一,本身就是古戏台文化展示的活教材。利用城隍庙东西厢房和五凤楼等闲置空间,从古戏台“双遗产”入手,围绕古戏台形制特色、营造技艺及戏曲演艺不同主题,通过木雕、砖雕、石雕、堆塑、彩绘等建筑构件模型或者数字化展示,打造集旅游、展示、文化交流、手工体验等一体的古戏台文化展示馆。
三、进一步推进古戏台活化利用
古戏台在历史上一直是乡村地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散落在宁海广袤乡村上的古戏台大多年久失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目前,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宁海县10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戏台和其他各级文保单位的古戏台普遍得到修复和保护,焕发了新的生机。宁海现存古戏台125座,数量庞大,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源优势。宁海县古戏台的利用,除了作为祭祀场所、老年活动中心、常年空置外,近年来在其基础场,改建为村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展示场所。再者,祠堂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在祠堂内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传播“宁海县平调”;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古戏台技艺、朱金木雕、泥金彩漆、箍桶、竹编、麦饼制作等专题培训,增强村民和游客的文化获得感。同时,鼓励各村,结合实际利用祠堂开展红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进一步将宁海的古戏台文化、乡村文化、研学和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开发出宁海独具特色的古戏台乡村旅游线路及创建文创和研学基地。
感谢您对我县文旅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宁海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4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