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66255/2024-54413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成文日期
2024-06-13
发布日期
2024-07-01
发布单位
县住建局
宁海县住建局关于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第48号建议的复函
发布日期:2024-07-01 14:18:04 信息来源:县住建局 浏览次数:
分享到:

魏荣琴代表:

您在县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立完善垃圾分类长效管理机制的建议》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宁海县深入贯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全民分类”的工作主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强化要素保障,改进宣传教育、培育分类可惯,全面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宁海排名全市良好区域,荣获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单位。全年累计处置生活垃圾25.37万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率达86.58%,资源化利用率达85.66%;成功创建25个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3个省级高标准示范片区、3处市级垃圾分类典范场所;完成17座垃圾中转站改造提升任务等,进一步推动了我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改进了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净化了城市人居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依旧存在源头分类不够精准、刚性监督不够有力、长效机制不够到位等问题。您提出的3大方面问题和建议非常中肯,例如“强化源头分类管理,提升意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行刚性约束措施,加强监管力度”等等,对于提升全县垃圾分类工作非常有针对性,有很好的启发与借鉴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分类办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抓源头管理,提升市民分类意识

一是拓实源头分类基础。针对垃圾分类源头信息化平台和智能硬件产品的建设要求,我县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过程中,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推行“一栏二图三点四桶五机制”的模式,对居住小区、公共机构建立考评制度,实现垃圾分类自觉化、自主化。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分类”原则,对机关企事业单位、车站、商场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宣传、禁塑令等方面进行全面排查,开列清单、跟踪督察。目前城区128个居住小区共有分时投放点467个(24小时点位128个),归集点128个,共投放垃圾分类桶4177个(不含转换垃圾桶),全部开展定时定点投放。生活垃圾中转站视频监控接入率100%和生活垃圾收运车辆定位和车载视频接入率100%已完成。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管理平台,在源头投放环节,开展专项检查考核,采用“二维码”、智能回收等技术实施溯源追踪等方式,进一步推动精准投放。

二是强化设施提升改造。推进住宅小区“两点一房”改造提升工作,督促物业按照要求配齐分类标识准确的垃圾桶,加强对集中投放点的监督管理,保持集中投放点垃圾桶及周边干净整洁无异味;进一步加强人性化举措,要求每个小区进行实地自查,根据小区自身情况对投放点位进行人性化改造,增加遮雨、洗手、照明、擦手、破袋、监控等功能配置,服务居民分类投放。

三是创新垃圾分类宣传。我们从充分点燃群众热情入手,持续发挥好相关基层组织凝聚引领作用。积极运用好党建引领妙招,深化“1对1”联系机制,结合党建阵地建设,形成“点对点督导、线到线落实、片带片提升”的工作格局,努力实现垃圾分类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全域覆盖。同时,多元激发新动能,深层次挖掘全行业、多领域、各系统群体,特别是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动员能力,发动党组织,整合物业、楼道长、志愿者等力量服务社区垃圾分类,并大力推进“十进”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此外,还全方位搭建媒体平台,与“新蓝网”“中国蓝新闻”“浙江之声电台”“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号”等加强联系,还积极借力“学习强国”app做实做深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提高垃圾分类影响面,营造浓厚的垃圾分类宣传氛围。

二、进一步抓模式创新,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基层建设。着重以基层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探索“党建+督导”、“党建+宣传”、“党建+创建”等基层工作模式。全县18个乡镇(街道)实行“2+2+2”制度,即均落实2名以上分管领导,2个以上职能科室,2名以上专职人员分条块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相关工作。二是优化政策保障。印发《垃圾分类减量化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提升宁海县生活垃圾分类成效的奖补办法》、《宁海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宁海县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等20余个文件,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奠定了政策基础。三是保障资金投入。落实好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垃圾减量和分类奖励制度,强化垃圾分类经费保障,把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所需费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四是深化省级示范小区创建。以创城为契机,以示范创建为抓手,以小区推进为主线,积极发动社工、志愿者、包干单位等力量,进一步强化入户指导、桶边督导,提升居民源头分类精准率,25个小区创成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目前共有48个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5个省级高标准示范片区。五是创建农村垃圾分类典范村。2022年以来,全市创新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典范村创建,按照“人人全知晓、户户全参与、分类全精准、宣教全覆盖、设施全配套”的创建标准,做到组织机构健全,宣传培训全面,分类模式完善,分类处置高效,并长效保持。累计创建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典范村13个。六是完善长效考核机制。切实抓好考核考评,强化党员干部责任担当,落实“县级指导、乡镇(街道)负责、社区(村)抓落实”责任体系,进一步推动“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全民参与、共治共享”工作模式。按照“管行业管分类”原则,明确具体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所属行业主管部门,确保全覆盖、全方位推进。委托第三方机构每季度对乡镇(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检查,包括设施配备、宣传发动、分类质量、群众参与等内容,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依据。

三、进一步抓监督管理,推行刚性约束措施

一是加强动态跟踪和监督检查。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各类公共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情况的动态跟踪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掌握生活垃圾分类具体成效,进一步消除工作盲区。定期开展行业领域垃圾分类实地检查,加强对各职能部门落实“管行业管分类”工作机制情况的掌握。全面整合资源,推行生活垃圾收运专业服务向小区延伸,实现“集、收、运”物流链的无缝对接。推广应用智慧物流等技术和装备,提高线路安排调度智能化水平,制定和公布每类垃圾每个车次收运路线图。在收集运输环节,充分利用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等信息化装置实施可视化监管,有效解决混收混运、滴漏抛撒、流向不规范等问题;在利用与处理环节,运用在线监控、数据监测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手段实施综合监管,提升处理设施安全、规范、环保运行水平;健全全程计量监管,落实末端处理双向称重,推广中转计量称重,试点源头车载称重。

二是全盘激活分类“技术赋能”。我县对已开展垃圾智分类村实现即时监管,组建垃圾分类监管“云平台”,实现垃圾分类信息化、设备智能化、分类效果可视化、保洁管理精细化的“大数据”模式。通过“云端”督察、“云端”监控、“云端”分析保证分类成效。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大数据服务中心,根据各分类处理区域运行实际,定期生成周反馈、月总结、年报告,为各相关职能部门后续决策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破解了传统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常见的数据不实、资料不清的问题。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与保洁一体化运行,形成镇级运营垃圾智分类的体系闭环,不断完善“智分类、云回收、源处理、循利用”的垃圾智分类运营管理体系,精心培育农村生活垃圾智分类与保洁一体化运行模式,彻底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易反复、常反弹”的困扰,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三是强化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根据省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开展常态化执法并每月报市分类办。坚持专项执法与联动执法相结合,充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加大源头减量、垃圾分类等行为的执法力度,实现收集、运输、处置环节全过程执法检查。建立垃圾分类执法情况月度通报制度,对不执法、不作为、慢作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严厉查处分类典型违法行为,严控“混投、混收、混运”现象,对违法行为进行媒体曝光、行业约谈、责令整改,对情节严重的进行严格执法、立案处罚,推进垃圾分类执法监管精细化。突出舆论氛围营造,运用传统媒体刊登垃圾分类相关报道,发挥媒体引领作用。

以上答复不尽全面,工作不足之处恳请您的谅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离不开您的关注、信任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衷心希望能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支持。

                    宁海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