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珍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宁海制造业企业中高端人才“引育留”的提案》(135号)已收悉,我局的答复意见如下: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人才强县战略,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精准对接中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县人力社保局积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校地企人才协作
围绕我县“文化+健康”“光伏+储能”“模具+新能源汽配”等重点产业需求,绘制重点产业全国高校引才地图,邀请对口高校来宁海开展访企拓岗、校地企对接、人才引育交流大会等活动,巩固建设全国高校引才阵地。持续开展“智汇宁海”全国高校巡回引才活动,紧扣毕业生招聘关键期,通过开展专场宣讲会、现场双选会等形式,政校企联动,帮助我县用人单位精准引才。结合重点企业招工需求,精心谋划“奔甬而来·智汇宁海”万企引才月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叠加、县内县外联动模式,拓宽引才渠道,全力保障企业人才需求。
二、深化产教训融合育人
推进宁海产业人才学院发展建设,完善“四方联动”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出台支持产业人才学院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办法,加大对我县企业创建实训工场、赋能机构培育人才等方面的配套补助,提高我县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发挥产业人才学院为宁海重点产业培育人才的积极作用。打造宁海县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机电工程学院、我县各中职院校、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及相关职能部门资源,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拓展实训基地建设、提升专业师资水平、完善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具有宁海特色的“3+1+1”长学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接受3年中职教育、1年高职教育、1年宁海产业人才学院赋能,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适配度,满足我县企业技能人才需求。
三、引育提升本土高端人才
一是推进企业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将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交还到企业手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制职称评价细则,评审出企业发展所需人才,打造企业专属的人才“成长通道”。二是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构筑本土高端人才“蓄水池”,通过甬江育才工程领军拔尖人才项目及县“131”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专技人才,在选拔上向企业专技人才倾斜。三是政策激励企业紧缺专技人员引育。对新评定或新引进的企业紧缺专技人员,按副高职称人才每人每年1.2万元、正高职称人才每人每年2.4万元,补助期三年的标准给予企业补助。
四、推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
重点走访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等,一对一介绍博士后政策及业务;举办县博士后工作业务交流会,深入交流博士后相关工作。积极发动并组织博士后工作站参加市博士后“双百”供需对接会活动,拓宽博士后招引渠道。
五、优化人才服务环境
一是高层次人才安家补助和购房补贴。对新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800万元的安家补助,对新引进的特优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高级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安家补助,并且在享受安家补助基础上,还享受实际购房总额30%的购房补贴。二是针对青年人才的相关补助。实施毕业生生活安居补助、青年人才租房补贴和硕博生活补助等政策。三是推出出租型人才安居房。有“博士楼”之称的宁海杜鹃巷小区,桃源佳苑小区等,针对青年过渡的单身公寓桃源佳苑小区,提供家装设备五大件,配套设施齐全,可直接拎包入住。
六、关于本地职业教育
针对您提出的本地职业教育,县教育局经研究后,提出以下几点答复意见:
一是围绕地方产业不断优化专业。职业学校围绕我县产业新赛道(即“光伏+储能”“文体+办公”“模具+新能源汽配”三大主赛道,以及大消费、大健康这两大板块中的细分赛道)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在以模具制造、数控加工等主体专业的基础上,新设置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光伏电子、护理等与我县新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其中模具制造、电子商务是省中职双高专业,智能制造、护理、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列入市校企合作紧缺专业。
二是扩大区域长学制3+2招生规模。2023年,职教中心与宁海机电学院合作的长学制合作办学成为省级改革试点。2024年中高职一体化长学制的招生规模将增加,其中高职后2年在宁海机电学院的长学制专业有模具制造、工业设计、新能源装备、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等6个专业8个班级(2023年以前均为每年1个班),把“3+2”模式中的后2年在本地就读高校的宁海籍学生比例提上来,提高机电学院高技能人才“留宁率”。
三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入。目前,宁海机电学院及中职学校与全县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双林企业、双林职校校企一体办学、职教中心技校与方正模具奇精机械加上高校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校企校”订单式育人、职业教育联合学院的“技能(高级工)+大专学历”、技校与机电学院的“金蓝领”等人才培养模式已实践多年,在市省有较高知名度。
四是加强与宁海机电学院院校合作。一方面,中职学校与机电学院扩大了长学制合作规模,持续推进未考上高校的中职、技校学生的“技能+学历”教育,每年“技能+学历”教育的“金蓝领”班学生均在50人以上。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机电学院“本土化”发展,已要求工商学院定向招聘在宁海学院工作的教学团队,让更多教职员工生活在宁海,以此加强学院与地方的“血脉联系”,强化县域办学服务地方的初心使命。
五是继续全力支持产业人才学院建设。技工学校将继续在实训场室、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及后勤方面为产业人才学院提供全方位保障,人社、教育两部门共同将“三位一体、四方联动”的育人机制做强做大,将产业人才学院打造成国家产教融合标杆。同时,继续开展高职院校宁海籍学子回乡活动,鼓励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到产业人才学院回炉深造,吸引宁海籍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创业。
宁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