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90060832/2025-4181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成文日期
2025-01-21
发布日期
2025-01-21
发布单位
县综合执法局
宁海县综合行政执法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1-21 09:23:33 信息来源:县综合执法局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24年以来,县综合执法局紧紧围绕市综合执法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会精神,以提升行政执法质效为抓手助推宁海营商环境再优化,现将今年以来的具体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紧扣协同联动、统筹指挥,积极探索行政执法一体化的“宁海方案”

一是强化专班建设,加强统筹指挥。在县委县政府统筹推进下,抽调4个部门骨干充实专班力量,设置综合工作组、执法保障组、执法指挥组、执法督导组4个工作组,形成“一办四组”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专班架构。全面强化县综合执法办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等职能,健全县乡两级指挥协同体系,加强与其他部门和乡镇(街道)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树立“思想同频、目标同心、步调同拍”的工作新格局。二是促进协同联动,提升执法效能。以“综合查一次”为切口,统筹管理执法计划和执法任务,着力规范涉企执法,解决多头重复低效检查扰企问题。以计划统筹促联合,在“年计划、月安排、周执行”工作机制基础上,推出“三上三下”统筹法、“街镇二次统”等创新机制,加大行政检查计划统筹力度,最大限度统筹检查计划、提升检查效率,着力破解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低效检查等问题。今年以来,检查计划统筹率66.5%,最大程度整合单部门检查计划为跨部门联合检查计划,实现“全面覆盖、一次到位”,尽量减少多部门、多次数检查扰企;以综合查一次提质效。通过“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推动跨部门开展联合集成的合规指导、风险提醒,助力企业全面合规。聚焦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出台工作机制、开展联合会商、进行联合执法,以一系列的监管服务组合拳增强部门间的协同联动,推动“碎片化”向“一体化”转变。今年以来,全年全县跨部门“综合查一次”3798次,减少企业干扰2047次;以亮码检查促规范。按照省市全量赋码、全员亮码的工作要求,督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出示电子执法证,展示行政行为码,根据“掌上执法”APP显示的检查表单,逐项对照开展检查。实时查看检查部门、执法人员、检查任务以及检查结果等执法全过程,拓宽评价反馈的渠道。加强专人监测,紧盯数据分析,责任落实到人,实现全过程监督,截至三季度末,全县行政检查“亮码率”99.81%。三是聚焦罚后整改,坚持效果导向。坚持处罚和教育相结合,破解“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让每一家企业真正懂得处罚不是目的,知法守法才是根本。行政执法部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时,一并送达行政合规建议书和信用修复告知书,做到“三书同达”,推进行政处罚和罚后指导、预防性监管相衔接,实现一次修复、处处同步,全年累计开展“三书同达”服务123次,行政处罚信用修复6起。推进跨部门联合帮扶整改,罚后整改涉及跨领域职责或较为专业复杂的,结合“预约式”指导服务工作机制,联合全县53个部门共58名“业务明白人”组成帮扶整改团队,协助企业明确整改标准、整改步骤。

(二)紧扣执法保障、为民执法,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效能

一是开展专项执法。5月27日,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整改为契机,出台《宁海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涉水行为专项执法“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全员动员、全面发力,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变化明显、全面提升”工作路径,加大执法力度,着重对工程领域雨污混接错接、重点排水户违规排水、沿街商铺乱倒污水、无照经营等行为开展专项整治。自开展行动以来,共办理涉水环境案件598起,罚款金额达65万余元。二是加强执法保障。切实加强市容环境保障,以“占道经营”和“人行道违停”两大整治为抓手,全面开展犬类管理、户外广告、市容市貌、停车秩序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刚性执法力度,特别是针对流动摊贩违规摆卖的高峰时间段,实行“白+黑”的延时整治,提高执法巡逻频次,加大执法巡查力度,为城市文明创建贡献力量,今年以来,全局累计整治各类占道经营等违法行为15204起,立案790件;人行道违停抄告20982起,罚款234.27万元;对违法使用收费道路泊位不缴费的行为行政处罚3037起。此外,在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派出10名精干力量跨区驰援奉化,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交通疏导、环境整治等任务,彰显了综合执法队伍之间精诚团结、协同作战的卓越精神。三是严把法制审核。以案件质量为抓手。针对简易程序案件开展全面自查自纠工作,切实抓好执法规范。下发《关于开展简易程序案件自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体执法人员对所有综合执法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案件进行一次全面自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改正,同时,形成自查自纠材料。每月开展简易程序案件自查自纠,通过局法制科抽查,局各中队负责人、法制员、执法人员三级审查的模式,加强对简易处罚案件的审核把关,确保执法规范。针对一般案件和重大案件,以案卷评查为契机,以“三项制度”为基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执法全过程记录以及行政执法公示制度,优化“四级法制员”层层审核机制,助推案件办理质效再提升。今年以来,一般程序案件处罚结果公开1277件,制作全过程执法视频1277个,组织重大案件集体讨论59件。

(三)紧扣理论武装、组织赋能,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科学调整人员配置。根据新的“三定方案”进行干部调整,选拔“三观正、业务精、心态好、状态佳、业绩优”的优秀干部,共提任中层干部16人,对23名干部所在岗位进行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干部队伍配置。同时按照“宁接未来”要求,配备30周岁以下年轻干部1人。完成全局76名公务员职级套改工作,并按照职级晋升条件,结合干部年龄、入职年限、综合表现等因素,2024年共晋升三级主办9名,晋升四级主办13名。二是深化党纪学习教育。大力推行领导干部领学、党组织书记带学、党支部督学、党员自学“四学联动”机制,局班子成员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充分发挥领学带学作用,带动全局党纪学习教育。2024年以来,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18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7次,推动党纪学习教育全面覆盖。扎实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正反面典型案例展览,激励党员干部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锻造清正廉洁的工作氛围。组织党组书记与领导班子成员、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与一般干部之间开展廉政谈话,推动党员干部严守廉洁自律规定,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截至目前,共开展廉政谈话218次。三是推进作风效能建设。印发《宁海县机关“争一流、创样板、谱新篇”作风效能建设专项行动主要任务清单》,对全局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行动进行专题部署。通过“效能建设专项行动”“行政执法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执法辅助人员管理专项行动”“规范化中队建设专项行动”“文明城市创建专项行动”五大行动,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全面推动综合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共组织开展党支部主题学习1次、青年小组学习交流1次;收集各单位机关作风效能自查自纠问题30余个;开展局内部作风效能建设专项检查10余次。四是加强执法业务培训。依托“三种模式”(线上+线下、集训+自学、研学+实战),创新推出微信小程序“线上考试”,坚持赋能提质·周五云课堂学习制度,常态化开展法制员工作会议,打造学习型执法队伍。今年以来,召开全局法制员工作例会4次;开展案件评查2次;开展执法业务考试5期;开展专项法制培训会议5次;举办统筹行政执法检查专题培训班1期;举办“赋能提质·周五云课堂”专题培训班8期;举办宁海县“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干部素养集中轮训班1期,共组织“1+8”部门执法培训71人次;开展疑难案件研讨等系列学习会议40余次;编撰“以案释法”案例26篇。

二、改革特色亮点工作

(一)创新推出“预约式”指导服务,统筹服务资源,形成治理合力。

加强与县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横向联动,打造涉企执法指导矩阵。构建执法指导服务制度体系,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清单化、项目化推进责任落实,围绕宁海县特色产业先行先试,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整合各类企业预约式服务需求,做到应统尽统。个性化分析规上企业经营状况,做到“一企一档”,制定形成指导清单,做到应减尽减。今年以来,全年累计提供指导服务847起,协助解决问题785条。相关做法列入《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工作简报(第5期)》。

(二)创新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助力企业减负,优化营商环境。

针对县域新产业市场经营主体,开展分级分类监管,建立“宁距离”监管机制。设立沙盒名录库,设定1年的包容期,在包容期内主要以宣传引导、行政提示、行政告诫等方式进行监管,指导和教育市场经营主体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强化自我治理能力,自觉守法经营。包容审慎监管能够进一步迭代升级监管方式,实施“互动治理型”执法模式,保持合适的“监管距离”,给予企业足够的“成长空间”,在“管住风险”的前提下,赋予市场主体更灵活的容错纠错空间,更大程度为县域新型经济创造更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相关做法获胡伟副省长批示肯定。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执法协同工作。按照“快速联动、信息共享、通力合作”的原则,抓好重点领域、重要任务,打好改革“组合拳”。坚持全县“一盘棋”,进一步完善审批、监管、执法间协同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充分调动乡镇(街道)执法指挥中心统筹功能,扛起基层执法主体责任,管好用好下沉执法力量,统筹做好基层执法工作,探索将更多执法工作“组合打包”,助推基层治理实现新提升。

(二)加强工作亮点培育。深化争先创优项目的培育工作,将改革迭代升级,坚持以发散思维创新模式,形成一批辨识度高、引领性强的宁海改革品牌。横向拓宽收集“1+6”执法协同部门相关经验做法渠道,各部门集思广益,将“好经验、好办法”引入到执法改革中来。

(三)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强化分类管理和执法培训,构建形成执法队伍“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模式,持续推进集中轮训、全员普训、专业培训、案例分享等培训模式,尤其是要坚持打造综合性人才,增加法律法规专业性培训,及时更新执法人员政策库、法律库,把掌握全领域、全方面的法治思维和能力这项要求,当成执法人员的基础性素质去考核,而不是加分项、附加项,倒逼执法人员更积极主动地去汲取法律知识,打造一线执法“全科医生”,以此解决“基层案件由谁来办”的问题,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