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 编号:
宁海县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代表建议
标 题:关于乘“数”而上推动数实融合提升我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代表姓名:胡冰谷 通讯处:学勉路1号金融中心1号楼11楼
联系电话:13906606203 编组所在乡镇、街道: 跃龙街道
宁海始终坚持工业立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逐步形成了“光伏+储能”“文化+健康”“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主赛道,至今已拥有模具、文具、汽配等5个国字号产业基地,2023年实现经济总量破千亿的历史性跨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数字化浪潮下,县域经济如何搭上这趟快车实现高质量发展?下面以我县“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为切入口,结合数实融合的内在逻辑,积极探索数实融合助力我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与新路径。
一、基本情况
2024年,我县聚焦“一区两基地”发展目标,以核心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数实融合为主推路径,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全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上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5.2亿元,同比增长33.5%,位居全市首位。该数据在今年表现亮眼,已连续三个季度领跑全市。
企业数字化改革助推宁海制造业乘势而上,向“新”而行,也为发展数字经济打开了更大发展空间。在一批龙头企业的先行先试下,目前,我县规上企业数字化1.0实现100%全覆盖,创成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家、优秀场景7个,培育省级未来工厂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8家。如以宁海建欣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和宁波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模具企业,通过数字化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平均生产效率提高约30%,返工率减少约15%。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宁海模具产业集群是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年产值达164亿元,产业链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围绕产业形成的“模具+”产业(汽配、家电、户外用品、灯具等)更是具备千亿级的规模,俨然成为宁海制造业的靓丽名片。当前,我县“模具+新能源汽配”产业虽拥有独特的市场优势,产业发展却多为传统模式,数实融合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低小散”企业大量存在、产业效益受限、人才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高、供应链金融利用度低、数字化和数据资产化水平不高等痛点尤为突出。
据调研,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传统企业对数实融合的认识亟待深化,数字技术未能深度渗透到产品制造各主要环节;二是我县尚未建立一个有利于模具新能源产业的数据交互共享平台,数实融合基本上处于企业内部循环体系,是数据开放、共享、交易等流通方面的标准、规范、法律法规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不配套之处;三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缺口亟待满足,多数企业表示资金制约是最大障碍,部分企业难以承受数字化转型成本;四是人才缺乏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跨界人才匮乏,技术人才对传统产业的运作流程和关键环节理解不透彻,熟悉传统产品研发和运营的人才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掌握不够。
三、相关建议与措施
一是搭建产业互联网生态平台。以供应链数字化为入口,探索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有效削减采购成本,加速运营效率,创造新增利润,打破行业分散现状,促进行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实现供应链、金融链、技术链、人才链、服务链与数据链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个高效运转、紧密协同、互利共赢的“模具+”产业生态系统。
二是强化模具数实融合平台建设。改变由企业自主数实融合转换的传统思路,打造宁海县模具新能源产业数实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如委托宁海企服通平台设计出“平台+服务+标准”数实融合服务标准体系,引进一批宁波市内外优质的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设计型企业,形成不同层级的设计公司矩阵,以产业集群为转型赋能核心单元,实现供需精准匹配,提升服务有效供给。
三是优化数字经济金融供给体系。加强政银企合作,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引导基金,有效引导投融资方向,助力数字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
四是深化数字融合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健全数字融合人才体系,进一步探索以人促产、以产育人的人才发展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定制培养具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培养和引进的数字化人才,政府给与相应的补助和专项人才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