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30号提案的复函
民建宁海县总支部:
贵总支部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县制造业数实融合—基于模具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行业视角的提案》(第30号)为县政协十一届第四次会议重点提案,由龚慧副县长领办,我局主办,县委人才办、县教育局、县人力社保局、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县数据服务中心协办。提案办理期间,龚慧副县长专题听取工作汇报,亲自审定办理方案,并与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我局会同相关单位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细化工作举措,逐项抓好落实,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针对“打造数实融合生态平台”对策建议的落实情况
宁波以列入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坚持“1+1+N+X”数字化改造路径,专门打造了宁波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评估、产业链协作、供需对接等服务,面向政府提供行业数字化评估、中小企业数字化画像、数字化改造服务资源汇集等服务。目前已发布数改典型案例93个,入驻数改服务商76家(其中宁海13家),提供各类“小快轻准”数字解决方案产品380项,服务企业超1000家。
宁海作为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县域试点,积极承接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行业数字化改造,在市局的指导下积极推广企业使用好该平台。该平台可供企业查看服务商服务能力、选择适合的数改产品,项目实施完成后即可完成验收申报、补助申请、服务商服务评价打分等操作,真正享受数实融合一站式服务。2024年以来,71家企业在该平台完成注册及信息填报工作,其中26家企业已完成数字化改造国家试点项目的验收。
二、针对“建设县级数据中心”对策建议的落实情况
2021年以来,我县依托宁波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开展公共数据的归集、回流、治理、共享等工作,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数据共享机制,可实现我县公共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申请、审批、共享等流程留痕,有效发挥政务数字底座作用。同时,通过“企服通”平台对接社会数据,进一步充实我县数据基础。2024年,县数据服务中心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工作,谋划并指导宁海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成为我县第一家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主体,形成数据产品并上架宁波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心,迈开我县数据要素市场化第一步。
近年来,我县一直重视加大对新基建项目的投入力度,谋划建设区域算力中心,充分利用宁海作为中国模具产业基地的数据来源优势,快捷训练出塑模行业大模型,赋能制造业产业革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5年1月,龚慧副县长同县发改局、县经信局、县数据局等8个部门召开宁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专题讨论会。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项目可研报告初稿及相关调研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
三、针对“开展金融创新”对策建议落实情况
为加强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县金融发展服务中心鼓励金融机构立足地方特色,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模式,不断加大对模具、汽配等领域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持续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截止4月末我县制造业贷款余额521.4亿元,比年初增加17.5亿元,增速6.8%。持续聚焦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强化科技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积极落实AIC基金,对接中国银行宁波分行和甬元基金,推荐宁海拟上市公司作为AIC落地项目,目前项目资料已报送中国银行总部。持续深化宁波普惠金融改革,2024年宁海已实现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在所有乡镇全覆盖。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绿色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截止24年末绿色贷款余额371亿元,增速26.4%。
围绕制造业、科技企业、外贸企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系列线上线下各类融资对接活动,助力企业融资畅通无忧。线上通过金融通平台累计撮合企业融资需求3980笔、25.18亿元。线下鼓励各个银行机构开展各类银企对接会,截至目前已举办10场次,参加企业达200余家,达成融资意向超亿元。
四、针对“引育数字化人才”对策建议落实情况
一是加强本地数字人才培养。围绕我县产业新赛道,不断调整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2023年以来,县教育局先后开设了智能化生产线安装与运维、模具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维修、通信运营服务等多个数实融合的专业。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与宁海机电学院合作,持续推进未考上高校的中职、技校学生的“技能+学历”教育,每年“技能+学历”教育的“金蓝领”班学生均在50人以上。引导宁海机电学院与宁海本地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目前已与30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联合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共建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等产教融合项目,强化县域办学服务地方的初心使命。县人社局通过“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等培养模式为企业加强技能人才队伍。2024年培养包括供应链管理师、人工智能训练师等工种在内的49个班,培训学员1490人。持续推进宁海产业人才学院“总部+基地+连锁”建设。协同高校围绕宁海产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整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我县各中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及相关职能部门资源,打造县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探索“3+1+1”长学制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加大数字化引才力度。县委人才办聚焦制造业数实融合下的人才发展工作,扎实推进亲企爱才年行动,联同部门、乡镇组建引才小分队,注重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统筹用好以才引才、猎头引才等举措,累计入选引进国家级人才33人、省级人才14人、市级人才项目78个。2024年,举办专场招聘活动39场,绘制制造业产业引才地图,引进大学生1.63万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417人次,新培育技能人才8377人。县人社局围绕“文化+健康”“光伏+储能”“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我县重点产业用人需求,绘制县域重点产业高校引才地图,围绕产业需求匹配重点高校76所。同时,组织我县重点产业企业赴“五省十城”开展引才活动26场,服务企业500余家次,达成就业意向3200余人。通过举行工商学子宁海名企行、就业见习对接会、人才政策宣讲会等,定向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引导毕业生留宁海就业创业。
三是优化数字人才扶持政策。编制《2024—2026年宁海县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新增智能家电、高端装备、智造服务产业列入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享受我县人才政策。高度关注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工作,根据人才政策28条规定,对引进的高级以上层次人才,其子女申请就读我县公办初中、小学、幼儿园的,可择校一次;对具有硕士学位、副高职称及其他紧缺型引进人才,其子女可安排到中心城区学校就学,对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外来实用型人才符合条件的,其子女入学由县教育局统筹安排。
衷心感谢您对我县制造业数实融合的关心和支持!
宁海县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