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琦 通讯员 吴劼阳
初夏时节,桑洲镇六合村东山岭头上,一块块经过整治的撂荒地上整齐地种植着鲜食玉米、艾草等农作物,长势喜人。不少村民在其中忙碌着,田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村里让我们来种地,我不用下山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村民葛政表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道。
今年3月,六合村作为全县首个耕地“两非”整治碎片化及山坡地弃耕抛荒整治试点,开启了首期200余亩抛荒地的整治。而这些荒地迎来了新生的转机,则起于从县人大代表、六合村党支部书记葛武军在今年县两会上的建议。
作为桑洲镇典型的高山村,六合村耕地大多为梯田,地块面积小而散,加上农耕基础设施薄弱、农作物种植成本高等因素,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使得村里耕地抛荒现象频发。看着漫山野草丛生的荒地,葛武军忧心忡忡,于是在今年县两会期间提出了非粮化整治和耕地功能恢复的建议,随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承办单位的重视。
经过县资规局前期排摸,六合村耕地约1647亩,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处于“沉睡”状态。按照“集中流转、连片整治、因地制宜”思路,该村以村集体为单位,开启一期200余亩集中流转“试验田”。在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的支持下,结合当地土壤条件,分别种植鲜食玉米、艾草(套种)和高山蜜薯等,并且试种作物已全部确定收购对象,实现“整、种、卖”的耕地整治闭环。
“有关部门对治理关键环节提供了多方支持,还邀请到了专家现场指导,让我们对种植更有信心。”葛武军介绍:“考虑到撂荒地土质的多样性,我们对坡度在25度以上土壤较贫瘠地块进行艾草、油菜套种,砂性土壤区块则进行高山蜜薯和白术中药材轮作种植。目前,试种地块上的农作物长势良好,其中鲜食玉米预计7月可以丰收。”
随着六合村试点工作的开展,桑洲镇还在该镇南岭村、三星村开展小范围抛荒地整治试点。桑洲镇农业农村专员严敏辉在采访中说:“我们将挖掘可推广、可复制的山区低收入乡镇弃耕破解办法,并打通‘管得好、种得下、销得出’耕地整治逻辑,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地方农户双增收,为桑洲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转自今日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