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萍代表:
您在县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提高智能化交通出行效率的建议》(第4号)已收悉,此建议由张吉峰副县长领办,我局主办。我局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办理工作,制定办理方案,压实办理责任,确保办理实效。5月21日,张吉峰副县长召集公安交管部门,专题研究智能化交通管理工作。5月22日,张吉峰副县长带队赴深甽镇与代表您面商,听取您的意见建议后,针对性地开展办理工作。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针对“加大数据分析感知能力”建议的落实情况
一是持续推进前端感知设备覆盖。近年来,我局持续加大前段感知设备投入,截至目前,累计建成1671套电子警察设备、283套流量采集设备、32695个视频监控,224套信号机、17套“雷视”设备,实现了智能交通设施点位城区基本全覆盖、农村地区大部分覆盖。二是持续推进道路通行状况动态感知。全量汇聚电子警察、视频流量、雷达数据以及高德路况实时预警等数据源,综合通过车流方向、通行速度、道路流量、车流密度等维度快速、实时掌握路网状态,为精准研判交通态势、精准开展疏堵保畅提供支撑。三是持续推进交通引导精准化。在精准感知道路通行态势的基础上,实时对拥堵点位进行信号配时优化调整,联动路面警力快速疏导拥堵点。同时,通过路面诱导系统提示,及时告知市民天气变化、拥堵点段及停车泊位情况,引导群众提前规避拥堵点段,尽可能减轻拥堵路段通行压力。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大数据分析感知能力建设,通过设备升级、模型迭代等方式,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在交通组织优化、信号灯配时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更好赋能我县道路交通科学化、精准化治理。
二、针对“建立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建议的落实情况
一是建强信号灯管理专业团队。我局与宁波工程学院、海康、大华、阿里浩鲸等单位推进战略合作,率先建立“7×24”小时值班值守的信号配时专业团队,深度应用“大数据+交通工程”理论和技术,缩短37个信号灯周期,对11个通行状况复杂的可变车道落实动态切换,实现“少停少等”。二是深度应用智能信号机。我局在桃源路17个路口部署智能自适应信号机,引入“雷视”系统,根据路口的车流总量、方向流量、排队数量等数据,结合历史规律和实时运行评价,对信号灯的时段划分、控制方式、相位相序、周期长度、绿信比等进行人工智能计算,自动生成基于专家经验的最佳配时方案,并由信号配时专员进行审核,将优化配时工作模式由“人工观察定方案”变为“大数据算方案、人工审方案”。三是精细化调控建成绿波路段。全县344处信号灯路口均落实一路一档管理,区分工作日、节假日等不同时段,学校医院、广场商圈等不同区域,配置4套以上信号配时方案,分时段、分场景调配信号配时方案。持续优化绿波信号配比,通过大流量路段绿波、协调控制双向绿波、短距离绿波带组网等方式,协调优化上下游信号,最大程度提升道路通信效率。目前已在152个路口设置32条路段绿波,长度约69公里,配备平峰、高峰、夜间等3套整体方案,高峰期平均空放时间缩短24.9%,车辆通行效率提升18.6%。
下一步,我局全力争取支持,持续推动自适应信号机等新技术装备的应用,争取构建集数据采集、分析研判、方案优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交通集成管控平台,不断提升交通管理工作精细度,提高城市的整体通行效率。
三、针对“科学设置红绿灯点位”的建议落实情况
组织开展全县信号灯运行情况调研,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发现部分路口因为路网、交通流量等情况变化,需要对信号灯冗余点位进行合并和迁移。目前,已完成7个点位的归并迁移。如兴海北路龙海市场至南门大桥路段,迁移信号灯1处,关闭路口1处。余温线(原甬临线)西店段,归并路口3处,信号灯迁移2处。
下一步,我局将建立健全信号灯设置动态审查机制,常态化开展信号灯运行情况调研,结合群众意见建议、路段流量变化等因素,综合采取迁移信号灯、关闭路口、优化配时等措施,打造安全、畅通、有序道路交通环境。
再次感谢您对公安交管工作的关心支持,并希望您一如既往地支持公安工作!
宁海县公安局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