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妇联界:
您在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聚焦儿童多元需求 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提案》(第126号)已收悉。经与县住建局、县文广旅游局等研究、商议,现答复如下:
一、丰富儿童文体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友好
为进一步满足儿童对文体服务的多元需求,加强儿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未成年人传统文化艺术普及路径,近年来,面向城乡中小学积极开展艺术培训进校园、传统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少儿阅读和研学等活动。
1、开展艺术培训进校园。县文化馆联合县内多家艺术培训机构积极开展艺术培训进校园活动,在城南小学、城西小学,为儿童带去声乐、器乐、舞蹈、美术等多样化艺术课程,有效增强了综合艺术师资力量,丰富了综合艺术课程类型。“缑城艺校”每年特别推出暑期公益艺术培训精品课程,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艺术教育,有力推动了儿童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艺术素养的提升。
2、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21年县文广旅游局与县教育局联合主办“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优秀青年演员,先后走进我县城东小学、金阳小学、潘天寿中学、梅林中学等40余家中小学,开展戏曲公益演出、知识讲座、唱腔身段表演教学、戏曲民乐演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戏曲普及,以“常规教学+兴趣培养+比赛演出”的形式丰富教育教学内涵,提高了儿童的艺术综合素养。
3、开展非遗进校园。每年与前童镇中心小学、力洋镇中心小学、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等合作,精选泥金彩漆、力洋剪纸、前童元宵行会、乱弹艺术等20余个非遗项目进校园,固定每周半日非遗教学活动,邀请传承人走进中小学校园授课,传统非遗技艺。开设前童元宵行会音乐传承班、泥金彩漆工艺研修班、清刀木雕培训班等,发展本校教师或外聘教师二级授课梯队,充实非遗进校园教师梯队的同时,扩大传承活动覆盖面。
4、开展少儿阅读活动。以未成年人读书季系列活动的开展为牵引,县图书馆培育了文心朗诵社、“鹿呦呦”悦读童年活动品牌等,丰富了全民阅读的形式内容。以少年儿童语言艺术大赛、少儿非遗故事大赛为主体,以亲子绘本课堂、美学艺工坊、科普课堂等为内容,分级分段开展适宜各年龄段未成年人读者参与的活动,多数课程名额“秒空”,受到少儿读者的欢迎。今年,位于潘天寿艺术中心三楼、面积6000平方米的县少年儿童图书馆开放,藏书丰富,歌德电子借阅机、智能太空仓等数字体验设备多元齐全。200余期“我陪孩子读经典”好书荐读视频在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央视频、潮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全媒体传播。
5、开展儿童研学活动。潘天寿故居开展研学活动,在专业指导老师的讲解下,更加深入地了解潘天寿大师和其作品,学生们充分领略艺术之美,收获颇丰。县海洋生物博物馆、东方艺术博物馆、行舟致远海事博物馆、诗路竹韵馆等乡村博物馆积极对接县内各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研学活动和亲子活动,让儿童学习海洋环保科普知识、航海文化、竹编技艺、泥金彩漆工艺,并在现场沉浸式体验船模组装、竹编制作等,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完善公共资源配置,推进成长空间友好
1、坚持儿童友好可感可知可见可及,着重抓好公共场所适儿化改造、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建设、儿童安全出行空间“三个拓展”,深化推进儿童友好多元场景建设,目前已打造完成3条最美上学路,4条儿童友好斑马线,6个儿童友好母婴室,1个县级少儿图书馆,1个县级学生成长指导中心,10个家门口的青少年宫,67家妇女儿童驿站等儿童友好公共资源场景,也形成了谢豹社区“童梦桥”科教实践基地、梅林街道“童心向党”儿童主题公园、孔布利多科学“真”探社等儿童友好特色实践场景。
2、始终将“儿童友好”理念贯穿工作主线,通过未来社区场景营造,聚焦“一小”民生需求,落地实施托育服务提质、户外适儿化改造、最美上学路等项目,全面构筑起儿童友好的城市生态圈。
3、结合未来社区建设,今年在湖西社区对学校周边道路空间进行适儿化改造,建设最美上学路1条,在第八批未来社区建设中布局10处以上儿童专属户外活动空间,同步完善社区托幼托育服务能力,同时融入宁海在地文化,打造具有宁海特色的儿童友好社区。
三、构建儿童参与机制,构筑社会政策友好
1、积极建立儿童参与机制和儿童意见落实机制,贯彻落实“儿童优先”理念,近年来围绕“我心目中的儿童友好城市”“文明创城”、“垃圾分类调研”等主题,开展“多样化”议事活动300余场,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提高儿童参与“微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2、围绕“一米高度看城市”理念,通过儿童参与表达倾听儿童声音,比如,车河社区通过“口袋公园”微议事等活动让儿童有效融入基层微治理,不仅畅通儿童意见表达渠道,也将儿童真正的诉求融入儿童公园的建设,推动儿童友好内在精神的落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宁海县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202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