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海峰、季丽萍委员:
你们在县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以潘天寿文化为牵引,打造美术文化产业的提案》(第142号)已收悉。此提案由县教育局主办,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游局协办,办理期间我局高度重视,联合协办单位,认真研究分析提案核心诉求,积极落实提案相关建议。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针对“谋划打造具有宁海文化辨识度的美术文化产业”建议对策的落实情况
(一)深化潘天寿文化研究与弘扬。我县是国画大师潘天寿故里,为提升青少年艺术素养,县教育局每年举办县中小学生书画选拔赛,以及“天寿杯”书法、绘画现场挑战赛,两个阶段的赛事参与人数近3000人,活动已连续开展10多年,形成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随着潘天寿艺术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和文化空间建成投用,县文广旅游局在潘天寿艺术中心常设“高峰意识”潘天寿、潘公凯艺术作品展,并定期举办“潘天寿艺术研究沙龙”,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开展专题讲座。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与课题研究,挖掘潘天寿艺术思想与缑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做深潘天寿名人文章和弘扬书画文化奠定扎实基础。
(二)推动美术培训产业集聚发展。加强美术专业的培训辅导,学校根据需求与实效引进知名美术培训机构,提升宁海美术培训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全县有70多家书法、美术培训机构,经县教育部门审核,四季画廊等3家培训机构进入县课后服务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公益组织)“白名单”,有力推动美术培训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青少年美育普及。县文广旅游局牵头,联合县教育局定期开展“你好!潘天寿”——青少年美育“走进场馆”主题研学活动,计划普及全宁海中小学,其中山水小学、银河小学、城西小学、实验小学、缑城中学等学校已率先陆续来馆研学。
二、针对“整合现有资源,做强普高与职高艺术教育品牌”建议对策的落实情况
(一)优化现有普高美术班资源。提升知恩中学美术班品牌效应:设“潘天寿艺术传承实验班”,面向全县选拔优秀艺术生源。教学中引入中国美院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融入潘天寿艺术理念,强化传统书画与现代设计融合课程。
(二)强化职高艺术类专业发展。近年来,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持续深耕艺术振兴乡村工作,由此链接了更多的高校资源,特别是艺术类相关专业人才资源,并由艺术振兴乡村行动的融合设计衍生出大学生联合毕业设计等创新载体。我县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共同发起,组建全国联合毕业设计组委会,联合各大高校推出大学生联合毕业设计行动,每年400余名艺术类师生奔赴宁海,将毕业设计结合宁海支柱性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真题真做”,将大学生联合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生对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朝圣之行”。此举不仅为宁海带来了创意支撑,也提高了宁海作为潘天寿故里的知名度,同时也为企业吸引艺术设计人才提供平台。截至目前,共吸引了全国171所高校,1000余名师生参与。强化宁海一职高(潘天寿艺术与设计学校)现有平台功能,联合东华大学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教学,推动校企合作深化。联合县委宣传部,推动艺术类高校毕业设计项目落地宁海,聚焦工业设计、乡村振兴等领域应用。
三、针对“引进民间资本创办潘天寿艺术高中”建议对策的落实情况
(一)背景分析。一是全国艺考人数下降与政策调整。数据支撑:2024年浙江省美术类报名人数为2.33万人,2025年降至1.97万人,降幅达15.45%(数据来源:中国美术报)。教育部近年明确提出“提高艺考文化课成绩门槛”“缩减校考规模”等导向,进一步规范艺术类招生,抑制盲目报考现象。县内需求饱和:知恩中学美术班作为全县艺术教育核心载体,近十年本科录取率100%,70%以上学生被中国美院等九大美院及重点高校录取,并被中国美院列为“优质生源地”。目前县内艺术教育资源已覆盖需求,新增独立艺术高中易导致资源重复投入。二是现有教育资源效能突出。知恩中学美术班自2006年设立以来,累计培养高层次美术人才超600名,形成成熟的“文化+专业”双优培养模式。2024年原计划招生44人,实际录取36人,生源不足反映社会需求趋于理性,盲目扩招可能加剧资源闲置风险。
(二)调整优化措施。一是优化知恩中学生源选择。动态调整招生规模:根据实际报名情况,将招生计划人数进行弹性调整,确保生源质量与教学匹配度。二是建设区域性美育实践基地。深化校地合作:联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合作开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组织师生参与乡村墙绘、文旅景观设计等实践,推动艺术与产业融合。
感谢你们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宁海县教育局
202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