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宁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08-06-03 17:22:26 信息来源:宁海县政府 浏览次数:
分享到:

2002年宁海县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努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综 合

2002年,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投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外贸出口较快增长,财政金融形势良好,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8.2亿元,增长13.6%;在二产增加值中,工业 增加值42.3亿元,建筑业增加值5.9亿元,分别增长12.1%和25.9 %;第三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增长18.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310元,比上年增加1591元,增长12.5%。

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5.86亿元,增长33.5%,地方级财政收入4.16亿元,增长49.5%。全年财政支出6.74亿元,比上年增长3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总量偏小;农业“双增”任务还较艰巨,工业总体实力不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趋紧。

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农业产值4.96亿元,下降7.3%;林业产值0.78亿元,增长12.5%;牧业产值 3.02亿元,增长10.9%;渔业产值10.22亿元,增长20.9 %。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加快,传统粮棉油等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幅调减,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09万亩,比上年减少5.32万亩,棉花和油料播种面积1.41万亩和5.48万亩,分别比上年减少1.06万亩和0.42万亩。经济效益相对较好,市场畅销的蔬菜瓜果播种面积14.28万亩,比上年增加0.69万亩,其中地膜覆盖等保护地设施栽培面积约7万亩,大棚、高山蔬菜栽培面积7000亩,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蔬菜基地49个,种植面积1.8万亩。

绿化造林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20719亩,其中退耕还林8668亩,迹地更新6479亩,城区山体绿化3000亩。茶叶生产因暖冬气候和多雨原因,全年茶叶产量2220吨,比上年减产2.8%。

畜牧业生产发展稳定。全年生猪饲养量17.76万头,比上年增长3.6%,其中出栏9.94万头,年末存栏7.82万头。家禽存栏305.45万只,出栏454.01万头,其中宁海土鸡存栏250万只。全年禽蛋产量2.21万吨,增长4.2%,肉类总产量1.49万吨,增长19.2%。

渔业生产持续增长。年末,水产养殖总面积达到26.5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3.8万亩,位居全省海水养殖面积第一大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1.22万吨,比上年增长12.5%,其中海水产品产量9.39万吨,增长15.1%,淡水产品产量0.30万吨,增长7.1%。

农业龙头企业生产情况良好,26家龙头企业全年完成产值(或交易额)22.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或交易额)21.61亿元,有原料基地3.51万亩,收购各类农产品27.83万吨,联结农户1.92万户。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308万元,完成土石方596.2万立方米。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900公顷,旱涝保收面积6500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07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5%;农村用电量4.1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3.1%。

工业、建筑业和供电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情况完成增加值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6.69亿元,增长18.6%;工业增加值23.70亿元,增长21.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8.25亿元,增长19.9%;利税总额10.49亿元,增长19.5%,其中利润6.48亿元,增长19.2%。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改善,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193.57分,比上年提高7.86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4.36%,资本保值增值率115.11%,产品产销率95.01%,成本费用利润率7.95%,流动资产周转率1.77次/年,资产负债率59.22%,全县劳动生产率37761元/人,亏损率2.77 %。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的品种有24种,所占比例达80.0%,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新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5.6%,新产品产值10.28亿元,增长54.4%,新产品产值率10.6%,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技改投入资金9.27亿元,比上年增长62.9%,其中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13个,国债项目和国家专项4个,市百家重点技改项目8个。

实力工程企业运行情况良好,全县120家实力工程企业完成增加值16.47亿元,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1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67.4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9.64亿元,利润4.98亿元,税金2.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9.7%、67.6%、76.9%和70.8%。

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工业集聚度进一步加强。已建成工业园区11个,建成面积7.3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48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2.9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7.41亿元,利润2.14亿元,税金1.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4.1%、31.1%、33.0%、43.1%。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9.77亿元,比上年增长3.3 %,完成工程结算利润7157万元,增长19.5%。单位工程施工个数513个,竣工320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9.34万平方米,增长65.0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90849元/人,增长19.1%。

供电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供电量6.80亿千瓦时,增长21.0%。全社会用电量6.93亿千瓦小时,增长20.5%,其中工业用电量4.28亿千瓦小时,增长26.3%,农业用电量0.15亿千瓦小时,增长16.8%,城乡居民用电量1.46亿千瓦小时,增长5.4%。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推动经济增长成效显著。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98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为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经济等单位完成投资10.07亿元,增长5.3%;城镇和农村集体投资10.63亿元,增长25.5%;城镇和农村私人投资2.79亿元,增长149.1%。

在国有经济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完成9.70亿元,增长7.7%;更新改造0.05亿元,下降59.3%;其他投资0.31亿元,下降26.1%。全年国有等单位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施工项目55个,新开工项目37个,年末在建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计划总投资3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全年重点、实事工程完成投资额7.13亿元。其中沿海南线宁海段公路、梅温公路、沿海南线通信管道、国家粮库、模具城(一期)、兴宁北路主车道、徐霞客大道、隔洋路、柔石公园、正学公园、烈士陵园、民兵训练基地等工程如期建成。西溪水库、科技工业园区、城市防洪、给排水管网、110KV桥头胡输变电、西店工业园区(一期)等项目,因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或资金原因,进展相对缓慢。

今年重大前期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华浙能宁海电厂“四通一平”工程于12月20日正式开工,这项工程对加快国家电源点建设,缓解华东特别是我省电网缺电状况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电厂落户宁海,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额4.49亿元,增长115.8%,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9.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99平方米,销售面积2.77万平方米,完成销售额0.39亿元。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2年,知名品牌“肯德基”、“三江购物俱乐部”、“明光家电市场”等相继开张营业,成为城区商贸流通增长的新亮点。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81亿元,增长12.0%。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完成零售额7.20亿元,增长10.1%;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完成零售额28.61亿元,增长12.5%。按销售区域看,县的零售额 21.27亿元,增长12.1%;县以下零售额14.54亿元,增长11.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26.39亿元,增长12.2%;餐饮业营业额3.33亿元,增长7.0%;制造业零售额3.21亿元,增长25.4%;农业生产者零售额2.88亿元,增长3.0%。个私经济份额继续增大,实现零售额27.62亿元,增长14.4%,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达77.1%。全年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6.96亿元,增长25.3%。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下降0.9%,从主要类别看,食品类下降0.1%,烟酒类上升0.1%,衣着类上升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1%,交通和通讯类下降5.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7%,居住类上升0.2%。

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工作取得进展。全县外贸进出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30.7%。其中,自营出口总额2.79亿美元,增长32.1%,进口总额0.27亿美元,增长18.0%。利用外资工作取得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3家,总投资额1.06亿美元,增长23.1%,合同利用外资5929.8万美元,增长65.7%,实际利用外资2558.4万美元,增长8.5%,全年输出各类劳务派出225人次,劳务合作营业额309万美元,增长18.8%。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7亿元,比上年增长97.4%。全县公路总里程10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公里,一级公路83公里,二级公路50公里,三级以下公路911公里。年底将要完成的宁波沿海南线宁海段一级公路的建成,使我县二纵二横七连的交通网络初具规模。全县820个行政村通公路,通车率为98.6%。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24407辆,比上年增长24.9%,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783万吨,增长18.1%,货物周转量151061万吨公里,增长5.5%。客运量5140万人次,增长104.6%,旅客周转量86609万人公里,增长42.8%。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90万元,增长4.2%;电信业务总量12644万元,增长25.9%。年未城乡固定电话用户18.65万户,增长50.4%。移动电话用户27.5万户,增长81.3%,全县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末的21.2部/百人和26.0部/百人,提高到31.9部/百人和47.1部/百人。互联网注册用户9350户,增长63.6%。

旅游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了宁波天河、宁海温泉、徐霞客大道等景区景点,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宁海)徐霞客开游节。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2.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8亿元,增长142.0%,实现增加值1.52亿元,对三产的贡献率为2.4%,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0.4%。

金 融 和 保 险 业

金融运行情况良好,对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85亿元,比年初增加11.2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1.34亿元,比年初增加5.37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80亿元,比年初增加4.87亿元。金融贷款力度继续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4.27亿元,比年初增加15.4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9.72亿元,比年初增加12.68亿元,中长期贷款13.08亿元,比年初增加1.90亿元。

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各项财产保险承保额73.71亿元,增长2.1%;保费收入3462万元,增长8.1%。其处理财产理赔案3144件,支付赔款金额1974万元。全年参加人身保险的居民28.43万人次,投保额96.1亿元,增长13.7%,保费收入4322万元,共处理人身险赔案2957件,赔款1874万元。

科学 技 术 和 教 育

2002年是科技创新年,科技工作以技术创新为主线,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示范基地建设。全年共投入科技经费1357万元。全县有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宁波豹王电池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名牌”称号。组织实施各类科技工业项目26次,其中国家级3项,市级18项。在机械、橡塑、服装、建筑、模具等行业大力推广应用CAD/CAM/CIMS等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开展了ERP技术的试点。科技合作工作开创了新局面,成功组织了“浙大百名教授宁海行科技合作洽谈会”,“浙大院士专家与宁海企业恳谈会”,“宁海长春科技合作洽谈会”,全年完成科技合作项目19项,合作协议资金362万元,引进开发经费1040万元。全年专利授权数187件,比上年增长6.3%。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全年共引进各类专业人才953人。全年组织实施各类农业科技项目40项,引进推广农、林、牧、渔优新品种100余个,实施种子种苗工程项目11项,扶持培育各级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54个。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全县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到年底,有普通中学34所,在校学生31920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为82.5%,有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6963人;小学128所,在校学生39969人;幼儿园181所,在园幼儿14870人。全县2666人参加普通高校考试,文理科上线率为93.4%,高考录取率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电大、自大等成人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有13个镇乡成为省市教育强镇、19所学校成为市级以上示范学校。柔石中学通过浙江省A级学校验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全年用于教育的财政支出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建校舍5.41万平方米,增添教育设备、图书等投资1405万元。

文化 、卫 生 和 体 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举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29场次,茶院乡成为全省第六批“东海明珠”镇。农村广播通村率达100%,节目总量从以前的8.5个小时增加到15个小时;有线电视已实现“户户通工程”,用户达到11.6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县有文化馆(站)18个,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611家,县图书馆藏书14.7万册,图书流通10.5万人次,宁海报社发行《宁海报》1.95万份。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52个,床位912张,卫生技术人员1520人,其中医生(师)577人,护士(师)452人。卫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22家卫生分院转制工作基本完成.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推开,无偿献血工作态势良好,农村环境卫生继续改善,改水改厕工作得到加强,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83.6%,新增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5000人。取缔简易厕所和露天粪缸22030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宁海县第六届运动会,六运会是我县历届运行会中规模最大,群众参予最广泛,项目设置最多,参赛人数最多,能充分体现“全民性”的一次综合运动会。全民健身运动红红火火,共举办和协办了110次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如2002年太极拳(剑)团体赛、“5·19”徐霞客开游节长跑比赛、“工行杯”中国象棋比赛等。宁海籍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共获奖牌51枚,其中金牌11枚,银牌20枚,铜牌20枚。全县中小学校锻炼达标率为97%以上。

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加快建设,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的思路,我县中等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达到17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7.53万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徐霞客大道、柔石路等21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人居环境质量继续提高,新增城市公绿面积227.27万平方米,城区总绿化面积达776.45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5%和40.7%,人均公绿面积22.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6平方米。城区供水能力进一步提高,日供水能力7.0万吨,全年完成供水1492万吨,比上年增长10.4%。城区公共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公交运营线路97公里,运营车辆162辆,其中小公共汽车150辆;出租车100辆,客运量20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4%。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城区环境进一步改善。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和舆论监督等手段,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全年共投入各类污染治理资金2965万元,整治了城区18家宾馆饭店的油烟,淘汰了24家蒸发量在0.5吨/小时以下的手烧锅炉,限期治理了75家烟尘污染企业,23家企业的废水实现了达标排放。全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53.49万吨,工业废水处理达标量352.77万吨,生活垃圾清运量9.1万吨,大气环境质量常年Ⅱ级,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3.3平方公里。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583025人,其中城镇人口255001人,乡村人口328024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3.7%和56.3%。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05180人,女性人口27784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3%和47.7%。全年出生人口6121人,出生率为10.5‰,死亡人口3425人,死亡率为5.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2‰。计划生育符合率97.28%,晚婚率65.98%。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县全民和城镇集体职工工资总额4.44亿元,比上年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51元,比上年增长6.9%。城乡居民人均储蓄4768元,比上年增长21.4%。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户面积为40平方米和41.3平方米。农村居民家庭各类高档消费品拥有量继续增加。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县职工参加了养老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3.52万人和3.41万人,基金收缴率分别为99%和128%。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6.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6%。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18所,床位815张,共收养738人。全年最低生活保障线对象11246人,年支出保障金550万元,基本达到应保尽保。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附表一: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全年产量

比去年±%

食 用 植 物 油

17430

33.2

罐    头

25508

45.2

饮  料  酒

96126

7.5

软  饮  料

6738

34.3

精  制  茶

525

120.6

16969

16.1

万米

42

-44.0

服    装

万件

970.8

8.2

机 制 纸 板

18604

34.2

纸  制  品

43934

36.0

油    漆

5120

6.0

胶    鞋

万双

295.9

1.3

塑 料 制 品

13090

8.9

耐火材料制品

25486

-15.4

铜 加 工 材

195

-27.5

附表二:

主 要 工 业 产 品 产 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全年产量

比去年±%

铝 材

5397

27.9

模 具

1037

-0.5

日用精铝制品

10336

25.6

轴 承

万套

12799

52.9

阀 门

12807

0.7

铸 件

2132

12.6

原电池

万只

9129

29.8

电沐浴器

143841

24.7

电饭锅

52960

3.8

灯 具

万只

1440.4

-0.9

电子元件

万只

33283

23.3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14643

-0.5

供电量

万千瓦小时

67998

21.0

自来水生产量

万吨

1492

10.5

附表三:

主 要 农 产 品 产 量

单位:吨

产 品 名 称

全年产量

比去年±%

粮   食

99283

-13.1

油   料

4822

-30.2

其中:油菜籽

3405

-41.2

棉   花

1110

-43.1

甘   蔗

3219

35.4

蔬   菜

198636

6.0

蚕   茧

135

-18.7

茶   叶

2220

-2.8

水   果

98869

-7.5

其中:柑桔

41341

-31.4

果用瓜

47197

21.3

肉   类

14894

19.4

禽   蛋

22059

4.3

水 产 品

112220

12.2

其中:海水养殖

93850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