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徐学研究》
作者: 王明华
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徐霞客,独僻溪径,一生走了一条科学科考察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游记是徐霞客探索山水奥秘的记录,也是科学考察的总结。毛泽东同志曾称赞它“不仅是科学作品,也是文学作品”。 徐霞客走科学考察之道,并能取得如此成果,重要原因之一是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我们今天学习徐霞客,研究徐霞客,弘扬徐霞客精神,我觉得首先应该是学习研究徐霞客科学考察对我们教育的启示。教育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我们要用徐霞客精神,徐霞客文化去推动今天的教育改革,使之教育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为振兴中华服务。 徐霞客的科学考察,对今天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今择以下三个方面初步谈一些体会。 一、徐霞客的科学考察之道是告诉我们,教育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世界上有一个最有名的教育原则叫“狼性法则”。狼是世界上好奇性最强的动物,它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自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秘,新奇永远令狼惊奇。狼总会有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机,从而顽强地生存下来。这个法则告诉我,教育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他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会不断涌现新的灵感并在工作上有所创新。 徐霞客一生30余年能坚持科学考察,除了他的吃苦耐劳、意志品质之外,重要的是由于有浓厚的探索科学“兴趣”作支撑。因为兴趣是“知识之门”,“兴趣出勤奋”,“兴趣支持、推动学生认识活动的远大内驱力,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基础。”捷克教育家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说过:“如果吃饭没有食欲,勉强把食物吞到肚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么胃就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认为成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最重要的只要对科学有兴趣,认为从事科学事业是你一辈子的乐趣,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学习知识成了一种负担,学生对学习探究不感兴趣,缺乏自主性,更缺乏创新能力,就是因为缺少好奇心这个内在驱动力,丁肇中指出“中国人会考试,这是绝对的,中国人几千年都是以考试为主。我认为会考试,不一定是个很好的现象,因为考试只考以前人所做过的,而科学的发展要把前人所做的东西推翻……所以第一名并不代表什么,最主要的是有兴趣。”徐霞客正是凭借对山水考察的兴趣,发现了长江的源头,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结论。 教育在培养孩子兴趣上主要是起一个引发、支持、鼓励的作用。 首先是引发,即发现孩子有某方面兴趣并指引其朝这方面发展,且使其获得快乐的情感的体验。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爱好游览,是一位游山玩水的玩家。徐霞客钟情山水,有极大的兴趣,父亲的影响是重要的。一次他随父亲去江阴登上君山看长江的时候,看着淌急的江水,就产生了长江之水从何处来的好奇心,探索大自然奥秘兴趣的火花也由此点燃。还有徐霞客家有许多藏书,除了儒家的一些经典著作外,还有史书、地图书、地方志。据史载,徐霞客考察途中,《大明—统志》90卷他一直随身带着,边考察边校对。因此徐家的历史、地图书籍对徐霞客探究山水的兴趣也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发作用。其实科学家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的产生有时源于老师(或家中)的一句话、一个故事或者是一本书。比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华裔科学家崔琦,就是读了《居里夫人的故事》引导了他像居里夫人那样不畏艰苦科研,攀登上了科学高峰的。 其次,理解、支持。好奇心,对探索知识的兴趣,可以说孩童时代人人都有,而有些人所以能让兴趣不断增浓,持久,这与家长、老师的理解甚至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徐霞客在那个时代,大家走的都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之途,而徐霞客却背其道而行之,这种游山玩水有悖当时常规的道路,如果没有家庭的理解和支持绝对是走不通的。有一个外国科学家小时候对动物有特别的兴趣,为了想知道动物的内部构造,一次竟把校长家的狗给杀了,校长知道后以要他画出狗的血液循环图为“处罚”,这种“处罚”实际上对好奇心、求知欲是一种保护、支持,维护了这个孩子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正由于这个兴趣,使这个孩子以后成了世界著名的生物科学家。 第三,是鼓励。兴趣的发展需要不断加油,鼓气。老师家长不仅是孩子兴趣特长的发现者、引导者、支持者,更应该不断为孩子加油鼓气。当徐霞客决心不应科举、不入仕途,独喜名山大川时,母亲不仅积极支持,且当霞客受“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影响时,母亲对霞客鼓励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为我而羁留家中,不要做围在篱笆里的小鸡,不做套在车辕上的小马。”并且特地为霞客远游做了帽子、鞋子。正是由于母亲的鼓励,霞客探求山水的意志逐渐坚定。后来,父亲死后,霞客看到母亲逐渐衰老,出现了不想再远游的念头,母亲知道后耐心地对儿子说:“我饭量还很好,身体还很健康,我领你们远游去。”徐母说到做到,带领霞客游了荆溪、勾曲,即今天宜兴的善卷洞、张公洞一带。来往四、五百里的路程,徐母一直是在儿的前面,这时徐母已是73岁高龄了,这对徐霞客的科学考察无疑是一次很大的鼓励。 什么是教育?有人认为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其实,引发、鼓励学生往兴趣方向发展,以至形成特长,扬其长,这就是教育的根本。 二、徐霞客的科学考察实践告诉我们,应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称赞《徐霞客游记》写得好是因为他到处跑的结果。 徐霞客一生从22岁开始出外科学考察,30余年走遍了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在那个交通不发达时代,他涉溪水、攀悬崖,探险洞,主要靠双腿步行,且老林深山,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常常饿着肚皮行走。吃饭没有一定的时间,多数一日三餐粥,有时还只能吃两次,晚上还要记日记,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没有强壮的身体是不行的。徐霞客所以能成功完成考察任务,他不仅能“游”,还能“记”,除了他的身体素质好之外,还有过硬的文学功底。否则,我们今天就不能了解徐霞客,也不能读到《徐霞客游记》了,因此,一个人的成功在于有较高的素质。特别是今天,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转变观念,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倡推进素质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走过了近20年时间,但收效甚微,应试教育的弊端在某些方面仍然很彰显,学生负责过重,体质下降,应试率上升,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之所以素质教育推进困难重重,原因比较复杂,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因素,但是我想我们江阴经济发达,在全国名列前茅,又有徐霞客先祖的榜样,我们江阴的素质教育也理应走在全国的前列。去年,我省为推进素质教育,出台了“五严”,各校也比较能严格执行省的要求。素质教育必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学样要加大贯彻力度,政府态度要坚决,家长要理解支持。要像徐霞客的母亲那样,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选择,顺其自然,不做揠苗助长的蠢事。 三、徐霞客走科学考察之道,为我们转变就业观树立了榜样 古代读书人的人生道路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通过科举考试读书做官,追求功名利禄;二是鄙弃科学仕途,洁身自好,追求道德完美,过田园隐士式的生活。徐霞客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先祖对这两种选择都有过。也就是说,在那个农耕时代读书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好像已成定规,但徐霞客却独辟蹊径,以科学考察为人生职业选择,这是对知识分子就业观的突破,为农耕时代的知识分子就业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今天的大中专毕业生转变就业观树立了榜样。 观念的转变常常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今天时代虽然已进入了工业信息化时代,但读书做官的选择仍然紧锢着人们的头脑。一个公务员岗位有好几百人参加考试竞争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大学扩招前,大家拼命挤升大学这一条道,今大学扩招了,可在大学迈向大众化的今天,挤重点又成了许多家庭的唯一选择。可见旧的就业观成了人们思想、精神的桎梏。今天我们学习徐霞客,应以作霞客为榜样,转变就业观。树立了多元化的就业观。 国家培养的学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力资源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学生读大学,不仅为了找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走上社会后能适应多种行业,或是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也可以自己独立创业。当然目前选择重点的路,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复杂,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就业观念的陈旧。长期以来,在我国“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偏执就业观念误导着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使得大学生都要留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而且还要找一个待遇高或者至少让人看得起有面子的好单位,不愿到小城市去,更不愿到农村去。 “人往高处走”,留在城市找一个好单位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在大学从精美化走向大众化的今天,我们必须调整心态迎接变革。这里我想举一个就业例子: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取得博士后,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他打车时仍然表现得兴奋不已。司机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取得了哈佛的博士学位!”司机平静地说“那怎么啦?我就是哈佛的博士。”这就是东西方的就业观的差异。因此,在社会价值观、就业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确实需要转变观念,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点去选择大学,规划职业生涯。 (作者系江阴市山观中学原校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