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交流】浅谈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难点和建议 | |||||||
| |||||||
大国点名,没你不行;家国大事,人人有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宁海县桃源街道人口总量、结构、分布及居住环境等方面显著变化,给普查工作带来了入户难、配合难、摸底难、登记难、复查难等问题,对普查数据质量和普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高效准确完成普查各阶段工作是解决普查过程中困难问题的突破口所在,以下是桃源街道人口普查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建议。 一、人口普查工作的难点 (一)普查区域划分难 一是普查区域的边界难以确定。由于桃源街道所辖范围大,人口结构多元,外来人口多、流动频繁,村、居交叉混杂,个别村(社)、居委行政区域不连片,加上近几年竹口三村等村(社)房屋拆建频繁、辖区内新建成小区众多、违章建筑多等问题都大大增加了标绘的难度。 二是高楼人员密集,标绘图纸难绘制。辖区内高层小区多,其中入住率较高的桃源佳苑小区,人员组成结构多元,包含有廉租房、公租房、人才公寓、商品房、拆迁安置房等户型,其中仅4号楼就有入住居民近450户。按照工作要求,要进行楼层内部横向的切割画框,这无疑增加了标绘工作绘制的难度。 (二)入户摸底难 一是清查摸底时间紧,工作量大。在绘制普查区域后,普查员对绘制图不熟悉,在摸底时出现“进错房”现象。比如辖区内的下金经济合作社,由于部分老旧建筑建成年份早,标绘划分时区域大、跨度远,而新建成建筑住户紧密、排列有序,再加上普查员不熟悉绘制图,使得普查员在登记时直接按照新建成居民楼的方式,一排一排走到底,进错建筑物。 二是流动人口摸底难。辖区内厂房、企业较多、务工人员人口大,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起居,存在不是每天都回来,或是晚上很晚回来,早上很早出门等情况,这增加了摸底的难度。以爱文宿舍为例,员工实行轮岗制、三班倒,而企业内部部分岗位工资以件计数更是吸引了部分员工呆在厂里,回宿舍时间不定。普查员早、晚上门都易扑空。 (三)比对复查难 一是外来人口流动频繁,加大比对复查难度。受今年疫情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变动明显。以摸底时碰到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为例,前期摸底时住在阳光小区,但暂住证办理仍是疫情期间居住的下金村,并以自主申报方式进行登记,但在后期的正式入户登记时搬离小区,普查对象已前往其他乡镇就业。在比对复查时,该普查对象已返回老家。频繁的人口流动和变化,使得普查员在后期比对时,工作量大增。 二是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居住地变更频繁。因买卖房屋没有迁移户口的居民缺少联系方式,寻找联系方式、具体户主和住址的过程如同抽丝剥茧的破案调查。结合警务室、服务站、物业提供的联系方式,仍未有头绪的情况下,翻阅底册、联系新户主、走访邻里获取联系方式,多管齐下精准定位普查对象常住地。这样一套程序下来,比对复查的难度直线上升。 二、人口普查工作的建议 结合实际情况及人口普查的难点,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对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 (一)精准区域划分绘制,熟记建筑物标绘成图。充分熟悉地理环境。参考核对区划图纸,并实地踏查,对新增以及争议点位,重点研究,充分沟通,共同协商,确保普查小区边界明确,域内建筑物不交叉、不重叠、不遗漏。 (二)狠抓两员培训,确保普查质量。加强“两员”培训,一方面业务培训要细致全面、详细讲解普查工作涉及的环节和内容,掌握理论操作知识,牢记建筑物标绘图示;另一方面,强化普查实践能力培训,通过“一带一”、“组内互助”等方式上门实操,扎实普查登记能力。 (三)创新普查方式,提供“错时服务”和“点单服务”。依托网格化管理,大力推行“网格化+信息化”模式,运用“党建为引领”+“社区网格化”的管理服务机制,成立普查工作队,根据网格划分入户走访。按照“错时服务”“点单服务”的方式,逐一入户进行人口普查短表填写和智能手机数据采集。针对企业员工起居不定的情况,特别安排普查员进企业、到车间,到普查对象作业平台边开展普查登记工作。 (四)加强部门合作,打好基本资料组合拳。加强与公安、计生、卫生、民政、房管等有关部门的配合,认真收集户籍底册、外来人员登记资料,流动人口登记册、孩子出生登记资料,死亡登记资料,房屋产权登记等资料,统一编制成册,确保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不漏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