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舞是流行于我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唐代,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广大人民喜爱的舞蹈样式之一。狮舞在宁波城乡流行较广,宁波市区及鄞县、余姚、慈溪、宁海、象山各县市均有舞狮的传统习俗,其中尤以宁海的狮舞最具特色,影响最大。
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在宁海流行盛广。相传历史上舞狮盛行的高峰时期,宁海全县共有300多个舞狮班。据前人史料考证,宁海狮舞可追溯到梁代,《晋书·地理志》载:“宁海人气淳性轻,好佛信鬼。”历史上宁海城乡寺院庙宇及庵堂众多,历代都有不少高僧来过宁海,特别是天台山国庆寺智者大师(开山祖)曾先后几次到宁海寻找宝地建造寺院。另外,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也几次绕道宁海,住城南福泉寺讲经。据现在宁海福泉寺住持说,“过去福泉寺庙会,各地赶会的队伍均由狮子舞在前开道,而爬竿、走索等杂技表演在其后。相传这一狮舞的表演习俗是由鉴真大师来宁海时传授的。”民间也有认为狮舞是国庆寺智者大师所传。
宁海的狮舞演出在宁海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中最为突出。清康熙《宁海县志·风俗》引明崇祯《宁海县志》说:“正月演剧,敬祖迎神,乡间十二起,城里十四起,至十八乃止。”这里所说的演剧,当指演戏及民间的龙舞、狮舞、灯舞等多种民间戏文化,而这种敬祖迎神活动,又以狮舞为最盛,这种舞狮的习俗一直传承至今,现宁海城乡尚在活动的“舞狮班”仍有50多个。每年一到元宵节,宁海各乡镇都组织形式各异的狮子班,他们串村走户,投帖联系,锣鼓喧闹。一般的舞狮班有十几人,大的甚至有几十人。舞狮时充当狮子的两个表演者不时有搔痒、舔毛、打滚、跳跃、腾转、蹲伏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的各种形态。在狮舞演出过程中,舞狮后面常常接着表演各种武术,如舞拳、弄棒、跳桌、爬行、倒走、耍刀等,最后由一表演者滚钢叉驯狮而终场。
宁海的狮舞,根据地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风格,山区为“武狮”,其制作较简单,仅一“头”一“被”,但舞狮动作勇猛,腾、扑、滚、跳呼呼有声。这种“武狮”以宁海岔路干坑村、力洋的山后村为代表;沿海为“文狮”,其制作精巧,讲究形象逼真,表演中狮子的举止颇文静,主要动作有“搔痒”、“舔毛”、“望月”等。这种“文狮”以宁海一市下湾村为代表。另外,宁海平原还有“文武狮”,其特点是文武兼备,驯野一体。这种“文武狮”又以宁海山水南岙村为代表。可以说,南岙狮子舞是宁海狮舞的代表。这种“文武狮”介于文狮与武狮之间,融文狮的温驯与武狮的勇猛于一体。
宁海狮舞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干坑的武狮舞表演的主要程式有:扫场、追青蛙、翻滚、鲫鱼溅、上山进洞、舞拳棒、滚响叉、捉狮子等;下湾村的文狮舞表演的主要程式有:扫场、拜观音、踏四角、打瞌睡、搔痒、舔毛、抖毛、舞拳棒、捉狮子等。而南岙村的“文武狮”舞蹈中既有强悍、粗犷的动作,如表演程式中的“抢灯”、“舞狮”,又有细腻的刻划,如表演程式中的“嬉狮”、“叠狮”、“咬灯”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动作在文武狮的表演中互相交错进行着,一文一武,一静一动,一灵一拙,紧密相联,贯穿全舞,形成了宁海狮舞的独特风格。